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节水优质春小麦新品种一陇春41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40年甘肃省耕层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沙漠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区域耕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调查是明确全球土壤碳储量和认识土壤碳循环的重要任务。利用甘肃省1980s、2000s、2020s等3个时期的耕层土壤调查数据,通过计算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估算了甘肃省耕层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1)1980s、2000s、2020s甘肃省耕层SOC储量分别为97.68、109.14、123.13 Tg,近40年固碳总量约为25.45 Tg,固碳速率为0.012±0.01 kg·m-2·a-1,说明当前的农田管理措施有利于研究区耕地土壤长期固碳;40年间河西绿洲灌区、黄土高原区和陇南山地区耕层SOC储量呈增加趋势,甘南高原呈下降趋势。(2)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黄棕壤固碳速率最大,栗钙土最小。(3)近40年间甘肃省耕层SOC储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化肥、有机肥施用量以及秸秆还田量的持续增加,提高了作物归还量,进而增加了耕层有机物质含量,最终促进了耕层SOC的累积。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储量 时空分异 甘肃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调控对甘肃静宁长期覆沙苹果园果实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旱地苹果不同耕作方式下适宜的施氮量,研究不同氮素水平对果实品质的影响.选择黄土高原地区长期覆沙苹果园,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主区为覆沙(SM)与清耕(CT)2个处理,副区为5个氮素水平,每株施氮量分别为0(N1)、109 g(N2)、218 g(N3)、327 g(N4)和436 g(N5),配施等量的磷(P2O5,145 g)、钾(K2O,87 g)和商用有机肥6.5 kg.结果表明:(1)果园覆沙能显著提高苹果单果重、果实纵径、横径、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清耕分别平均提高15.3%、4.1%、5.6%、3.5%和1.8%;改善果实着色程度,果实背阴面a*、C*和FCI值分别提高了55.1%、18.5%和15.1%,覆沙苹果果实更鲜红.(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苹果单果重、果实纵横径增大,果实向阳面硬度降低,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总糖、Vc含量均呈升-降的变化特征.适量施氮有利于苹果果形指数、总糖、有机酸和Vc含量以及向阳面可溶性固形物的提高.综合分析得出,施氮量为N3(179.85 kg?hm-2)时,果实品质最优.(3)覆沙处理贮藏期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保持了果实阴面红色度,FCI较清耕提高23.6%;果实贮藏品质的变化规律和程度随耕作方式和施氮量而变化,冷藏90d后,不同处理果实总糖含量提升2.47~3.29倍,Vc含量和有机酸含量则分别降低55.7%~82.7%、18.2%~50.3%;低温贮藏减弱或降低了施氮量和耕作方式对果实有机酸、Vc含量以及阴面硬度的影响.果园覆沙能显著改善果实品质,适量施氮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黄土高原旱塬区覆沙果园最佳施氮量为218 g?株-1.

关键词: 氮水平 苹果 品质 果实色度 长期覆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豆间作产量优势中补偿效应和选择效应的角色

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竞争和补偿是间作体系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生态学原理之一。于2017—2020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包括3个玉米/豆科间作体系,即玉米/豌豆(maize/pea,M/P)、玉米/蚕豆(maize/fababean,M/F)、玉米/大豆(maize/soybean,M/S),4个单作种植体系,即单作豌豆(solepea,SP)、单作蚕豆(solefababean,SF)、单作大豆(sole soybean, SS)、单作玉米(sole maize, SM)。通过测定单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分析间作作物增产率、豆科对玉米竞争力(aggressivity, A)、间作体系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净效应(net effect, NE)、补偿效应(complementarity effect,CE)和选择效应(selectioneffect,SE),以明确补偿效应和选择效应在3个间作体系产量优势发挥中的角色。结果表明:4年平均, M/P、M/F和M/S的LER分别为1.30、1.31和1.13,大豆偏土地当量比小于0.5,豌豆和蚕豆偏土地当量比大于0.5,玉米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0.5;豌豆、蚕豆和大豆的增产率分别为53.3%、81.4%和–14.9%,与之间作的玉米增产率分别为13.0%、–5.8%和32.3%;豌豆和蚕豆相对玉米的竞争力大于0,大豆相对玉米的竞争力小于0;M/P和M/F的补偿效应显著高于M/S,而M/S的选择效应显著高于M/P和M/F;LER与补偿效应显著正相关,与选择效应显著负相关;豆科作物增产率与补偿效应显著正相关,与选择效应显著负相关;玉米增产率与选择效应显著正相关;综上, M/P和M/F的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补偿效应, M/S体系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选择效应。

关键词: 玉米豆科间作 生产力 补偿效应 选择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品种及收获时间对青贮玉米营养组成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西地区适合种植的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及收获时间,本研究选择了 23个品种在民勤县种植,播种后的107、112、125、130及135d采集青贮玉米全株样品,研究不同品种玉米植株乳熟期和蜡熟期的营养动态.结果表明:在生长120d时测定23个玉米品种产量,有14个品种的青贮玉米全株产量高于57 000 kg·hm-2,居前3位的品种分别为J27、J10和J67,产量分别为73 892.58、72 336.95和72 336.95 kg·hm-2;青贮玉米品种及刈割时间均显著影响干质量、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淀粉的动态营养组成(P<0.05);各品种干物质和淀粉含量随着收获时间延长显著增加(P<0.05).综合产量、干物质及淀粉含量,推荐在民勤县种植J27、J10和J67,适宜收获时间分别在播种后125、130和130d.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品种 收获时间 营养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多点联合试验马铃薯产量要素稳定性及试点鉴别力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评价甘肃省马铃薯品种多点联合试验中参试品种(系)产量要素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各试点的代表性、鉴别力,利用R语言的GGEBiplot GUI程序包对参加2017-2018年甘肃省马铃薯品种多点联合试验的8个参试品种(系)'L1036-34'(Pl)、'F80'(P2)、'201106-7'(P3)、'D0602-10'(P4)、,天11-8-2'(P5)、'天11-8-24'(P6)、'西和蓝'(P7)和'陇薯6号,(P8)在6个试点的产量要素性状进行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在两年6个试点中小区产量适应性、丰产性、稳产性最强的参试品系均为P1;商品薯丰产性、稳产性较好的品系为P1、P5;单株产量丰产性、稳产性较好的品系为Pl、P5;单株结薯数丰产性较好的品系为P2、P1,稳定性好的品系为P1、P5;商品率丰产性、稳产性较好的品系为P6.综合产量要素分析,参试品种(系)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综合排序依次为P1、P5、P6、P2、P4、P8、P7、P3.双标图能够简单直观有效的评价参试品系和试点,较为理想的品系为P1,较为理想的试点为会川、天水、临夏.

关键词: 马铃薯 R语言 产量要素 GGE双标图 多点试验 试点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是影响青藏高原青稞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鉴定青稞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筛选可靠的抗旱指标,可对抗旱青稞品种培育提供依据.本研究以238份青稞种质为材料,于2019和2020年在甘肃省张掖市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测定青稞株高、单株穗数、单株生物量、单穗粒重、穗长、千粒重和产量,结果表明:采用抗旱性度量值(D值)、综合抗旱系数(CDC值)、加权抗旱系数(WDC值)分别进行成株期抗旱性综合评价.相关性分析表明,干旱胁迫对各指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株高、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频次分析表明,各指标对干旱胁迫的敏感程度依次为株高、产量、单株生物量、单穗粒重、单株穗数、穗长和千粒重.基于D值、CDC值及WDC值的种质排序基本一致.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指标DC值与D值之间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产量、单株生物量、单穗粒重、株高、单株穗数、穗长和千粒重,这与各指标DC值与WDC值的密切程度基本一致.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产量、株高、单株穗数、千粒重及单株生物量可作为青稞成株期抗旱鉴定的可靠指标,D值为适宜的抗旱评价方法.以D值为依据将供试青稞种质划分为5个抗旱等级,筛选出紫眼窝青稞、六棱青稞、紫青稞、ZDM8125、土葫芦紫青稞等1级抗旱种质38份.研究结果为青稞抗旱品种选育和抗旱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青稞;成株期;抗旱性;抗旱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灌区蔬菜地轮作紫花苜蓿的施氮效应及土壤碳氮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可改善土壤碳、氮平衡。为了探究河西灌区连作蔬菜地轮作紫花苜蓿施氮对土壤碳氮特征和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以永昌县种植7年娃娃菜后,轮作5年紫花苜蓿的土地为对象,设5个施氮水平(0、51.75、103.5、155.25、207 kg·hm-2),对土壤碳、氮含量、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紫花苜蓿产量和氮积累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轮作紫花苜蓿后,土壤养分得到改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增加,其中有机碳含量比轮作紫花苜蓿前提高2.0%。适宜水平的施氮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尤其对0~40 cm土壤的提高效果最明显,还可以显著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当施氮量为103.5 kg·hm-2时,紫花苜蓿土壤碳、氮含量提高最明显,苜蓿产量和氮素积累量也最高。综上,连作蔬菜地后茬轮作紫花苜蓿不仅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还可以进行牧草生产。综合施氮对土壤碳、氮特征和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效果,施氮量为103.5 kg·hm-2既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又能保证紫花苜蓿的高产优质生产。

关键词: 蔬菜田 轮作 紫花苜蓿 施氮效应 土壤碳氮特征 饲草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用量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西北地区土壤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差的问题,选用黄绵土和灌漠土两种土壤类型,以玉米和箭筈豌豆为指示作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施用0、20、40、60 g·kg-1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可以降低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蒸发散失;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对磷素的提升效果尤为明显,较未施用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处理速效磷含量和占比最高,分别提高256.5%和227.4%。在黄绵土上,随着调理剂施用量的提高,玉米和箭筈豌豆的地上部干重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用量为20 g·kg-1时达到最大值;当土壤调理剂用量超过20 g·kg-1时,土壤全盐含量显著上升,箭筈豌豆出苗率显著下降。在灌漠土上,调理剂施用量对玉米土壤全盐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当调理剂用量为60 g·kg-1时,箭筈豌豆土壤全盐含量显著提高;箭筈豌豆和玉米地上部干重分别在调理剂用量为40和60 g·kg-1时最大。因此,在黄绵土上种植箭筈豌豆和玉米时调理剂的最佳施用量均为20 g·kg-1,在灌漠土上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40和60 g·kg-1

关键词: 灌漠土 黄绵土 玉米 箭筈豌豆 有机酸土壤调理剂 干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走廊日光温室土壤肥力质量演变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调查取样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1~5、6~10、11~15、16~20年)对石羊河流域凉州区日光温室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日光温室栽培虽显著降低了pH,但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显著增加,土壤pH和可溶性盐含量呈负相关,土壤pH增加一个单位,土壤可溶性盐含量降低1.35 g/kg.长期日光温室栽培较露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日光温室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353.67、208.44和627.33 mg/kg,分别是露地土壤的21.42、1.85和5.54倍,但4个种植年限间土壤的pH及可溶性盐、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含量差异不显著.温室种植1~5年,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迅速增加,5年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其含量趋于稳定,这可能是温室增肥不增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肥力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