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戈壁日光温室内土壤改良对番木瓜生理变化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干旱荒漠区番木瓜的日光温室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在干旱荒漠区的戈壁滩,对日光温室土壤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包括仅灌溉酸性水(pH分别为4、5、6)处理,施用KH2PO4(50、100、150、200 g)+灌溉酸性水(pH=5)处理,施用翠姆氨基酸+灌溉酸性水(pH=5)处理,施用生物菌肥+灌溉酸性水(pH=5)处理,研究各土壤改良措施对番木瓜(叶片、根系)生理指标和土壤有效铁、速效磷含量的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施用K2HPO4处理显著提高了番木瓜叶片的PIabs和Fm。各土壤改良方式显著提高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其中,施用K2HPO4(200 g)+灌溉酸性水(pH=5)处理叶绿素含量最高。施用K2HPO4、翠姆氨基酸和生物菌肥处理的根系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和仅灌溉酸性水处理,同时土壤中铁元素和磷元素的有效性提高,以及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提高。各土壤处理措施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施用K2HPO4(200 g)+灌溉酸性水(pH=5)、施用K2HPO4(150 g)+灌溉酸性水(pH=5)、施用翠姆氨基酸(100 g)+灌溉酸性水(pH=5)、施用K2HPO4(100 g)+灌溉酸性水(pH=5)、施用生物菌肥(1000 g)+灌溉酸性水(pH=5)、灌溉酸性水(pH=4)、施用K2HPO4(50 g)+灌溉酸性水(pH=5)、灌溉酸性水(pH=5)、灌溉酸性水(pH=6)、CK。【结论】在戈壁滩设施内栽培番木瓜时,施用KH2PO4处理的改良土壤效果较好,其中K2HPO4(200 g)+灌溉酸性水(pH=5)处理的效果最佳,可有效改善高碱性土壤,促进番木瓜的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胶酶对早酥梨醋发酵品质的影响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究果胶酶对早酥梨醋发酵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L9(34)实验设计优化果胶酶酶解工艺,分析酶解工艺对早酥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及发酵产品中主要有机酸、氨基酸物质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加入果胶酶后早酥梨汁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总糖、总酚含量、透光率均显著上升(P<0.05),当果胶酶添加量0.3 g/kg、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5 h、pH 4.0时,早酥梨汁总糖含量可达到(92.21±0.07) g/L,比未酶解果汁提升29.27%;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速率较高,酒精转化率为73.7%,总酸含量(4.9±0.02) g 100 mL;梨醋产品中7种主要有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 17种氨基酸总量降低,必需氨基酸含量比例升高,与褐变相关的谷氨酸含量由(18.51±0.12)μg/mL减少至(11.95±0.01)μg/mL。结论与未酶解工艺比较,发酵后产品滋味协调、醇厚、澄清透明,品质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深环境下玉米耐深播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效应解析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玉米耐深播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规律,本研究以耐深播性不同的22份亲本及组配的22份F1杂交种为试材,在3、15和20 cm播深下,采用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分析了13个耐深播性状的杂种优势、遗传效应及配合力大小。结果表明,随播深增加玉米亲本和F1的出苗率、苗长、根长、中胚轴粗及根重降低,而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与胚芽鞘和、中胚轴与胚芽鞘比、胚芽鞘粗、苗重、中胚轴重及胚芽鞘重升高;Pearson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这13个性状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形成了玉米耐深播响应机制。13个耐深播性状的杂交优势表现明显,F1杂种优势指数介于90.97%~175.64%;除中胚轴与胚芽鞘比、胚芽鞘重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正向中亲和超亲优势。因此培育耐深播玉米品种时不仅需要注重对高亲、中亲及母本等主要基础材料的选择,还需兼顾杂种优势的影响,以提高育种选择效率。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与胚芽鞘和、中胚轴与胚芽鞘比及根长的加性遗传效应占主导地位,育种上可用简单回交法或单交重组法在早代对这些性状进行遗传改良;其余性状同时受加性与显性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调控,这些性状最好在特定播深环境下进行遗传改良,以充分发挥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杂种优势。13个耐深播性状的双亲一般配合力(GCA)及F1特殊配合力(SCA)间均差异显著,筛选出1份综合加性效应值良好的父本8802A,推测利用优良H21×8802A后代能改良创制一些优良耐深播玉米材料。本研究为玉米耐深播新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和施肥对旱地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肥利用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协同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是旱作马铃薯高产高效的基础.本研究以陇薯10号为材料,于2017-2019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民习惯栽培(CK)、高产高效栽培(YE)和超高产栽培(HY)3种栽培模式,测定旱地马铃薯叶面积指数(LAI)、叶片SPAD值、冠层光合能力、干物质积累转运、块茎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 YE和HY均提高了马铃薯LAI和叶片SPAD值, YE在降雨较少的2017年增幅更明显;二者均减慢了马铃薯块茎膨大后的LAI和叶片SPAD降低幅度,使其冠层光合能力在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2年平均提高29.9%、34.7%和40.2%、50.5%.基于较高的LAI和冠层光合能力,YE和HY的地上干物质在块茎膨大期较CK3年平均增加123.05%和118.53%;同时块茎膨大后同化物对块茎的贡献率增加22.56%和19.29%,使马铃薯产量在2017-2019年平均增加47.93%和47.7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77.59%和75.85%,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YE和HY使马铃薯商品薯产量显著增加,收益显著提高,在2017-2019年分别较CK新增纯收益7330.3元hm-2和6024.6元hm-2.较大的群体冠层和较高的物质生产促进了植株对N、P、K的积累, YE的N、P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15.21%和17.20%,N、K收获指数分别提高3.85%和7.79%; HY的N利用效率提高12.37%.YE的WUE、N和P利用效率较HY提高2.05%、2.53%和23.41%,新增纯收益1305.7元hm-2.因此, YE减施缓释尿素40%并有机替代、密度60,000株hm-2,能够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维持马铃薯花后较高的冠层光合能力,促进茎叶干物质向块茎转运,实现作物增产和资源高效利用协同发展,是半干旱区黑膜覆盖马铃薯种植推荐的高产高效模式.
关键词: 马铃薯 栽培模式 冠层光合能力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
《中国植保导刊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可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品种,以7种杀菌剂为材料开展田间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均在2次施药条件下,50%氟啶胺悬浮剂225 g/hm2处理对晚疫病的终防效为90.0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5%嘧菌酯悬浮剂75 g/hm2处理、3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25 g/hm2处理、25%吡唑醚菌酯乳油112.5 g/hm2处理对晚疫病的终防效也达到80%以上.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杀菌剂;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物候期对放牧牦牛瘤胃液、牧草中脂肪酸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组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草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牧草物候期对其脂肪酸组成和放牧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本研究在甘肃省甘南牧区选取平均体重为(234.9±10.5)kg的10头带犊甘南牦牛作为研究对象(自然放牧),分别于牧草返青期、盛草期、枯草期采集试验牦牛采食牧草、乳和瘤胃液,分别测定瘤胃液、牧草中脂肪酸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组成,并分析其相关关系,以期探明牧草物候期对牦牛瘤胃液和牧草中脂肪酸组成与放牧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候期显著影响了牧草中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P<0.05),盛草期牧草中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脂肪酸均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物候期显著影响了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异构体c9t11、共轭亚油酸异构体t10c12和共轭亚油酸总含量(P<0.05),盛草期放牧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异构体c9t11、共轭亚油酸异构体t10c12和共轭亚油酸总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物候期显著影响了牦牛瘤胃pH值、乙酸、丙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酸和反式11-油酸含量(P<0.05),盛草期牦牛瘤胃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总挥发酸和反式11-油酸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黄期(P<0.05);牧草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单宁酸、总脂肪酸和瘤胃液pH值与放牧牦牛乳中CLA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粗纤维和粗灰分与放牧牦牛乳中CLA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和瘤胃总挥发酸(TVFA)与放牧牦牛乳中CLA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
关键词: 牧草 牦牛瘤胃液 牦牛乳 脂肪酸 共轭亚油酸 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旋耕深度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水分特性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深耕对打破犁底层、优化土壤水分特性有积极作用,但对旱作农田旋耕深度的土壤水分效应及其对马铃薯水分耗散过程和产量的影响缺乏研究分析.本研究设15 (TT)、40 (VRT)、60 cm (VRT6) 3个旋耕深度,测定土壤容重和水分特性、马铃薯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和产量等,研究旋耕深度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VRT和TT相比, VRT6分别在40~60 cm和0~60 cm土层降低土壤容重,提高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VRT6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现蕾前的耗水量,导致盛花期的土壤贮水量在2016年较VRT和TT下降了22.3 mm、49.0 mm, 2017年下降了43.9 mm、56.6 mm; VRT6显著提高2017年花后耗水,分别较VRT和TT增加了42.2 mm和38.3 mm.旺盛的花前耗水促进了地上部发育, VRT6的LAI在全生育期高于TT,在现蕾期至收获期高于VRT,并使SPAD值在2017年的块茎膨大期显著高于VRT和TT,呈现明显的地上部旺长特征.基于以上原因, VRT6的块茎产量虽然高于TT,但在2017年显著低于VRT,而且水分利用效率(WUE)较VRT和TT下降了61.2%~67.5%和41.0%~53.5%.因此,在半干旱旱作区马铃薯种植的立式深旋耕作的适宜深度是40 cm,可在优化土壤水分特性和耗水过程的基础上,有效抵御季节性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旋耕深度 土壤水分特性 阶段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豆赤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 ITS1/ITS4和蚕豆葡萄孢特异性引物 G3PDHfor/G3PDHrev进行基因组DNA扩增与序列分析,对甘肃省渭源县蚕豆赤斑病的致病菌种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 ),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 GenBank已报道的蚕豆葡萄孢属聚为一类.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乳糖和酵母膏,最适温度为 20 ℃,最适 pH为 8,对光照不敏感.
关键词: 蚕豆;蚕豆赤斑病;蚕豆葡萄孢;rDNA-ITS;G3PDH;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量水平对'威代尔'果实品质和枝条抗寒性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酿酒葡萄‘威代尔’为试验材料,探讨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不同产量水平对果实品质及其枝条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年和2019年,不同产量水平下‘威代尔’果实的单粒重、纵径、横径以及果形指数等外形指数无显著性差异;随着产量水平的升高,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升高,且在1 200 kg/667m2下最高;500、800、1 000 kg/667m2处理组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 200 kg/667m2最低;随着产量水平的升高,2018年,果实中的Vc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19年Vc含量逐渐降低;500、800、1 000、1 200 kg/667m2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均在25%。不同产量水平下,800 kg/667m2和1 000 kg/667m2枝条的第4节长度显著高于500 kg/667m2和1 200 kg/667m2,第4节髓心直径显著低于500 kg/667m2和1 200 kg/667m2。随着4℃~-25℃温度的逐渐降低,2018年和2019年不同产量水平下枝条的电导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2018年,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2019年,500 kg/667m2和800 kg/667m2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1 000 kg/667m2和1 200 kg/667m2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18年枝条的可溶性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含量均逐渐升高,2019年,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含量均升高,可溶性淀粉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评价,经2 a控产试验,800 kg/667m2平均隶属函数值均为最高。表明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产区,保证树体正常越冬,‘威代尔’酿酒葡萄的适宜产量水平为800 kg/667m2。
关键词: 酿酒葡萄 威代尔 产量水平 抗寒性 果实品质 河西走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黄萎病病原菌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肃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等美称,全省有中药材资源2 540种,大宗药材30多种,黄芪(Astragalus menbranaceus Bge.)作为"十大陇药"之一,黄(红)芪种植面积达2.8万hm2,占全国的40%。黄芪补脾益气,具有生血摄血,增强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的功能。随着我省黄芪人工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生长环境的改变和病原菌不断积累,黄芪病害已成为制约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