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生属拟直立型组野生种在栽培种改良中的应用——Ⅱ.染色体组型分析
《华北农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分析了5个拟直立型组和2个花生组野生种的染色体组型:7个种皆为二倍体2n=2x=20,染色体长度介于2.69~6.47μm之间,臂比为1.07~2.54;在10对染色体中,8、9对具中部着丝点,其他具近中部着丝点。根据染色体长度、臂比及随体的位置,可把每个种(系)中6~10对染色体加以区分。研究中还把染色体的臂比作为独立性状,分析了供试种(系)间的遗传距离(D~2)。其中拟直立型组5个种(系)间的D~2差异很大(0.136~11.523),说明该组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组型已出现较大分化和变异。拟直立型组与花生组在染色体组型上虽有一定相似性,但差异更显著,首先,花生组中“A”“B”两个标志染色体在拟直立型组中不存在,其次是对称性优于拟直立型组。文中对上述两个组的进化程度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新农药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
《农业科技通讯 》 1988 北大核心
摘要: 当前防治小麦白粉病最有效的药剂是粉锈宁(三唑酮),但其售价高。寻找防治效果优于或相当于粉锈宁,价格又较低,或其他方面较优的新药剂,是提高防治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1987年我们用几种新农药在河南省南阳县官庄乡进行了田间试验。


河南大豆地方品种遗传变异初步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198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有效地进行选择,育种工作者对所掌握群体的遗传变异必须有充分的认识.1979年马育华等用78个江淮下游大豆地方品种进行17个数量性状遗传变异的研究,得出了遗传力、遗传进度等参数.1983年吉林农大农学系大豆科研组以东北163个大豆品种对8个性状的变幅、表型变异系数和表型相关进行了研究.本文是河南大豆地方品种18个性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科研单位课题经济核算初探
《会计研究 》 1986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探讨科研单位的会计核算,也和其它专业会计核算一样,必须弄清它的专业特点,它的经济活动规律.科研单位既不同于生产企业,也有别于行政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它的专业特点和经济活动规律大体是:1.科研活动是探索性的.科研单位为取得技术成果而进行的.但探索性的活动,存在着成功与失败的两种可能,无法保证每个研究课题一定能出成果.2.科研活动开题前,它的消耗没有可靠的定量依据.编制科研成本计划和财务收支计划
关键词: 专业会计核算 科研单位 经济活动规律 技术成果 资金来源 专业特点 科研活动 课题研究 课题经济核算 研究课题


河南省草木樨引种效果与經驗
《耕作与肥料 》 1965 北大核心
摘要: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1952年从西北引进了二年生白花草木樨,1962年与南阳、洛阳两专区农科所,分別在新安、邓县与偃师县建立了綠肥試驗基点,种植面积仅20余亩,1963年在中南局科委与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使草木樨的試驗示范迅速扩大,幷在9个县建立了示范点,种植面积达1,580亩,1964年省农业厅在洛阳专区新安县召开綠肥現場会議后,試驗示范的单位增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省7个专区农科所16个地区試驗站、两个专区农技站与13个县农技站确定有专人抓綠肥試驗示范工作,全省种植面积已达15,000亩.
关键词: 草木樨 洛阳专区 种植面积 偃师县 中南局 南阳专区 示范样板 翻压 掩青 留种田


我們是这样在农村开展科学实驗的
《耕作与肥料 》 1965 北大核心
摘要:地力瘠薄、肥料缺乏、运肥困难,是豫西丘陵旱作区农作物产量很低的根本問題.为了解决肥料問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1962年开始在新安县城关公社,建立了綠肥試驗基点.三年来,在本院和新安县各級領导的关怀下,与当地群众一起开展了綠肥試驗,幷作出了示范样板,进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証明草木樨肥效显著,掩青地小麦平均亩产190斤,比晒旱地平均亩产109斤,多收81斤,增产74%;在不同土质、不同坡向的增产幅度是54~
关键词: 草木樨 土壤肥料研究 掩青 农作物产量 旱作区 示范样板 翻压 丘陵区 留种田 玉米良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