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应用鸡全胚细胞培养技术增殖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_(120)弱毒的研究

中国家禽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笔者在A·Silim氏等所报道的鸡胚皮肤细胞制备技术的基础上.经改良制备成鸡全胚细胞(CE),并摸索研究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H_(120)株适应此原代细胞培养、感染、增殖和致细胞病变(CPE)的规律.为IBH_(120)细胞弱毒苗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细胞培养 鸡支气管炎弱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益规范化栽培模式研究与应用

棉花学报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本项研究于1985~1989年在河南省6个试点进行。试验采用多因素旋转回归设计,根据全省各试点测得数据,经统计建模及模拟仿真,决选出棉花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措施优化方案,找出了高产棉田不同生育期的最佳结构指标、最佳产量结构及最佳成铃时、空分布。两年多点联合反馈试验,最高每亩皮棉产量97.68kg,增产幅度9.4~26.9%;经三年的生产示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92亿元,社会效益2.6亿元。

关键词: 棉花 高产优质 农艺措施 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及其致病性测定

植物保护学报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0—1991年,于小麦生长季节从河南省14个县(市)采集了126个白粉菌株。根据9个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进行小种划分,并用毒性公式和八进制法编码。结果表明,15号小种的频率最高,达17.46%,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对鉴别寄主毒力频率分析发现不同年份及地区间,小麦白粉菌群体有较大差异;而且同小种不同菌株对豫麦2号等10个推广品种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原因在于传统小种鉴定方法存在较大弊端,现行鉴别寄主中与生产基本无关的高抗品种较多,缺乏代表性的生产品种,不能准确反映当地小麦品种与当地白粉菌群体问的互作。提出应对鉴别寄主予以修改,或用病菌群体毒性基因结构测定代替优势小种分析,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 生理小种 致病性 毒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DNA导入小麦诱导抗白粉病变异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研究了大麦DNA导入小麦品种后,D_1,D_2和D_3代的抗白粉病变异株(系)在不同条件下的抗性表现及产量构成、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导入外源DNA的D_1代小麦檀株出。现了抗白粉病等多种变异类型,其中免疫和高抗白粉病变异株古2.77%,且抗性能够向子代传递,其D_2代在大田自然发病和温室接菌条件下,有5个株系抗性保持稳定,8个株系有分离,其中一个株系在D_2和D_3代抗性均稳定。在田间D_2代有2个稳定株系(D_2-20,D_2-29)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比受体分别高20.3%和15.76%,17种氨基酸总量分别高23.4%和27.5%。在温室这些性,状的数值也明显高于受体。

关键词: 外源DNA导入 小麦 白粉病 氨基酸 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畜牧与兽医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自从1975年kohler和Milstcin创立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以来,单克隆抗体(mAb)已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显示了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鼠源性mAb存在着难以识别动物种类之间的等位差异性和用于动物(包括人)体内时可引起变态反应明显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我国小麦白粉菌小种鉴定的问题看小种鉴定变革的重要性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从Stakman(1922)创立用标准鉴别寄主鉴定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再用优势小种测定小麦品种抗病性的方法后,60多年来世界各国在有关方面加以运用和发展。对于引导许多植物病原物生理专化研究和选育抗病品种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存在的缺点逐渐被察觉。即人为选定的鉴别寄主不能正确反映病原物小种致病性的客观实际,也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三交种郑三3号高产原因分析

华北农学报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用郑三3号的3个亲本自交系,组配成6个正反单交组合和6个以单交为母本的三交组合,进行产量比较和性状调查。结果表明,6个单交组合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6个三交组合之间的产量差异亦不显著,说明这3个自交系相互间的配合力都很高,这是郑三3号的产量达到了优良单交种产量水平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 玉米 三交种 高产 遗传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B-903菌株抗菌物质的研究

微生物学报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903菌株系从郑州苹果园中分离得到,其代谢产生的抗菌物质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强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将 B-903菌株摇床培养24小时,细菌数量以对数增长达最大值;培养41小时,抗菌物质开始检出,此时培养液 pH 值由6.5变为7.5,以后随细菌数量减少和 pH 值的回降,抗菌物质逐渐积累,于培养112小时达最高值。作者认为该物质是细菌衰亡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培养过程中的供氧条件影响细菌数量的增长和抗菌物质积累。B-903抗菌物质为水溶性物质,常温下,酸、碱条件不破坏该物质活性,酸性环境中,该物质具热稳定性。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抗菌物质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棉区红铃虫的为害及防治指标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 棉花 棉红铃虫 防治指标 为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感染根腐叶斑病前后生化特性的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不同抗性小麦品种的健康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差别。用根腐叶斑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接种后7d、感病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很小,氨基酸含量,特别是各氨酸、丝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明显升高,而脯氨酸的含量则下降较多;抗病品种接种7d 后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较小,氨基酸含量稍有下降,多酚氧化酶活性则显著升高。为此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可将苗期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作为筛选抗性材料的简便方法。

关键词: 小麦 根腐叶斑病 可溶性糖 氨基酸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