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的间套作种植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但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旱地作物种类或旱稻上,而水田环境下水稻间作体系的作物搭配及种植模式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微环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无显著的防控效果。但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期间,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分别比单作处理低64.3%和88.2%,稻瘟病病叶率在灌浆期和乳熟期显著低于单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显著降低了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与单作模式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单作模式下水稻较高的病害发生程度可能是导致叶片保护酶活性增高的原因;间作栽培在早午时段降低了水稻叶片表面的空气湿度,且水稻叶片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多数时段均高于单作栽培,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改善了稻田小气候环境,有利于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光合气体交换日进程测定结果表明,灌浆期间水稻/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在日间大部分时段均高于单作水稻,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提高了水稻的群体光能利用率以及群体光合效率;间作栽培模式下的土地当量比为1.17,表明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水稻 慈姑 间作 病虫害 微环境 保护酶 光合效率 土地当量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级稻高产栽培施肥技术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超级稻生长的影响。2年4季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基施缓释肥和有机肥基础上增施配方肥的技术方案,可显著提高水稻根系的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总根尖数和有利于吸收养分的根长(直径0~0.3 mm),增强超级稻对养分的吸收转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水稻生育后期群体的衰老速度,进而提高超级稻产量,在南方双季稻上获得每667 m2产量646.2 kg、最高712.4 kg的普遍高产水平;通过施肥措施等栽培技术的改进可显著提升超级稻的增产潜力,达到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目的。基于经济效益分析,超级稻施用水稻缓释肥,在获得适度高产条件下可提高种植效益,同时减少施肥人工投入,在经济上是合算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花果炭疽病防治方法
《农村实用技术 》 2014
摘要:无花果炭疽病是无花果易患的重要病害,由于该病危害常使大批果实腐烂。1、危害症状主要危害果实,亦可侵染枝条。果实受害后,在果面呈现圆形、稍凹陷、褐色斑块,随后在病斑上出现同心轮纹状黑色小点,天气潮湿时在其表现长出粉红色粘质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团。最后病斑不断扩大,果实软化腐烂,有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78年以来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法研究了1978年以来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特点。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即1978—1998年的木材生产与生态建设并重阶段,和1998年至今的以生态建设为主阶段。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在不断调整,从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发展到兼顾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需要。林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方法以对比分析、系统动力学、线性规划和SWOT分析等方法为主。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趋势,一是基于资源清查数据的定量分析方法将不断完善,二是战略要素相关研究将不断深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苇二石口服液对大鼠试验性热应激的影响
《中国兽医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通过检测大鼠肠道中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探究不同剂量香苇二石口服液对热应激的预防和治疗作用。45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热应激组、自然恢复组、高剂量预防组、中剂量预防组、低剂量预防组、高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建立高温应激模型,利用Real time-PCR技术检测大鼠小肠中HSP27、HSP70、HSP90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刺激能极显著增加HSPs m RNA的表达量(P<0.01);香苇二石口服液能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抑制HSPs m RNA的高表达。表明香苇二石口服液高剂量有极显著预防作用,中剂量有极显著治疗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135个寒地粳稻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研究产量构成主要因素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穗长对产量直接构成因素穗粒数和结实率有显著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两者单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之和。千粒重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小于穗粒数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但千粒重与结实率的结合效应却大于穗粒数与结实率的结合效应。综合而言,协调好穗数和穗粒数之间的矛盾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首要途径,其次要兼顾结实率和千粒重两因素及两者结合对产量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沙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广东蚕业 》 2014
摘要:蚕沙是养蚕生产中最大的副产物之一,年产可达500万t以上,是一种廉价且数量丰富的蚕业资源,蚕沙的高值化利用是当前蚕业生产中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蚕沙的肥料化应用、食用菌栽培、动物饲料应用、药品食品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树莓与黄树莓挥发性成分差异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树莓是一种新兴的第三代水果,果实柔嫩多汁,香味浓郁,风味独特,色泽诱人,极具开发潜力。树莓根据果实的颜色分为红树莓、黄树莓、黑树莓和紫树莓4类。目前种植和开发的树莓以红色为主,在汶川地区红树莓基地发现一些野生黄树莓,风味与红树莓不同,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方法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黄树莓检索确定成分65种,其中萜烯及醇酮类物质含量较高,按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芳樟醇、2-壬酮、萜烯醇、2-壬醇、β-荜澄茄油烯、1R-α-派烯、2-己醇、2-己酮、松油烯、β-香叶烯、D-柠檬烯等。红树莓检索确定成分36种,含量较高的为酮、酯、醛、烯类物质,按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β-紫罗兰酮,(E)-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5-羟甲基糠醛、乙酸乙酯、壬醛、长叶松环烯、α-紫穗槐烯、α-水芹烯、D-柠檬烯、1,3,5,7-环八四烯等。黄树莓与红树莓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可作为一种新的树莓原料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关键词: 红树莓 黄树莓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色谱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