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草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保护效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9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灭活疫苗对草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保护效果.方法采用GZ09007菌株制备Av灭活疫苗,分别通过浸泡和注射两种途径免疫草鱼,同时设对照组(未免疫),于免疫后2、4、7、11、14和21 d,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草鱼脾脏、头肾、鳃组织中IgM、IL-1β、C3、C-凝集素及溶菌酶的m RNA表达量;于免疫30 d后用同源菌株进行攻毒,连续观察14 d,计算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结果 2个免疫组的5个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01),且注射组表达量普遍高于浸泡组,注射组IgM基因较浸泡组更早表达,C3、C-凝集素及溶菌酶基因表达量更高或表达持续时间更长.脾脏中IL-1β和溶菌酶基因表达量达最高值为免疫后14~21 d,头肾和鳃组织中5个基因表达量达最高值均为免疫后2~4 d,各基因表达量最高值为对照组的1. 81~37. 52倍.腹腔注射攻毒14 d后,注射组及浸泡组的RPS分别为66. 7%和36. 7%.结论 Av灭活疫苗免疫草鱼后,可增强脾脏、头肾和鳃组织中IgM、IL-1β、C3、C-凝集素及溶菌酶基因mRNA表达,提高草鱼抗Av感染的能力.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灭活疫苗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免疫相关基因 免疫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IPNV分离株VP2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原性检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了解中国鱼类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的系统进化,对流行病学调查分离出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分离株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利用软件综合分析了IPNV病毒表面蛋白VP2的跨膜区、亲水性、抗原性和表面可能性,对其特定区段进行了原核表达,并利用表达蛋白制备鼠抗血清及免疫学鉴定。结果表明:本实验室得到的分离株与中国已报道的毒株具有不同的来源;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纯化的VP2蛋白为单一条带,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 000;ELISA分析显示,利用表达蛋白制备的鼠抗血清与IPNV分离株细胞培养物的效价为1∶20 000,与VP2蛋白的效价为1∶40 000;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细胞感染IPNV病毒24、48 h后,该鼠抗血清均能与IPNV毒株发生特异性反应,并呈现出特异性绿色荧光。研究表明,本研究中表达的VP2蛋白与IPNV病毒的VP2蛋白具有相近的免疫原性,这一结果为IPNV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疫苗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关键词: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 蛋白表达 VP2蛋白 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子二代大鲵年龄与体重、全长的关系

水生态学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子二代大鲵年龄和全长、体重关系,为大规模开展大鲵人工养殖和亲本的筛选提供依据.测量了Ⅰ~Ⅺ龄11个年龄组、122尾子二代大鲵的全长、体重,利用matlab分析软件,采用Gompertz、Logistic、Von Bertalanffy、指数函数和幂函数对数据进行回归建模分析.Ⅺ龄子二代大鲵可达到11 kg,Ⅳ~Ⅸ龄的体重增长绝对值较大,Ⅰ~Ⅳ龄体重年增长倍数较大,其中Ⅰ~Ⅲ龄养殖大鲵体重年增长倍数达到170%以上;Ⅺ龄子二代大鲵全长可达到111 cm,Ⅰ~Ⅳ龄全长增长绝对值和全长年增长倍数都较大,其中Ⅰ~Ⅱ龄全长年增长倍数达到60%以上,Ⅰ~Ⅲ龄全长年增长绝对值超过16 cm;全长与体重之间具有极强的正相关性.5种生长方程对子二代大鲵的年龄和体重、全长关系拟合度均较高(R~2>0.97);年龄和体重关系以Logistic函数生长曲线拟合度最好;年龄和全长关系以Von Bertalanffy函数生长曲线和指数方程拟合最好.大鲵的体重和全长关系符合幂函数曲线;体重和全长生长方程研究结果均表明子二代大鲵在Ⅺ龄接近其生长极限.本文建立的生长模型更能反映子二代大鲵固有的生长特性,而幂函数等揭示的是某一年龄段内的生长特性.

关键词: 子二代大鲵 年龄 体重 全长 生长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穴青蟹池塘生态育苗技术研究

科学养鱼 2019

摘要:近年来,青蟹养殖业在我国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养殖面积约35万亩,年产量超过15万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然而,与中华绒螯蟹人工苗占95%和梭子蟹人工苗占70%的养殖现状相比,青蟹养殖所用的苗种几乎全部来源于海区中的天然苗。由于天然苗具有数量和质量不稳定,且易携带病菌等诸多不利因素,因而严重制约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因此,开展青蟹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是保障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冷藏过程菌群结构变化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

摘要:目的揭示凡纳滨对虾(4±1)℃条件下贮藏过程中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为其贮运保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冷藏期凡纳滨对虾中的细菌种类及其丰度迚行分析。结果凡纳滨对虾初始菌群以鞘脂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为主;冷藏过程中,Sphingobacterium、Chryseobacterium、Stenotrophomonas比例迅速减少,系统迚化关系上比较接近的交替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和别弧菌属(Aliivibrio)成为优势菌,其中Aliivibrio的比例相对稳定,Shewanella比例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Pseudoalteromonas比例不断增加,可能在凡纳滨对虾腐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结论高通量测序可以更加全面反映凡纳滨对虾中菌群的组成及其丰度信息,Pseudoalteromonas是凡纳滨对虾冷藏过程的优势腐败菌。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菌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中国近海棘头梅童鱼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我国沿海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种群遗传结构,运用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比较分析了中国连云港(LYG)、大丰(DF)、崇明(CM)、舟山(ZS)、温州(WZ)、宁德(ND)、厦门(XM)棘头梅童鱼7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7个群体共208个样本的D-loop序列中,共检测到83种单倍型,66个变异位点,碱基组成符合AT碱基偏好性特点。7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55400±0.00998)~(0.95400±0.0006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83~0.00708,说明我国沿海棘头梅童鱼遗传多样性较高;根据海洋鱼类遗传多样性划分的分布模式,符合高h低π特点,说明其经历了快速扩张期。群体总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86647 (P=0),两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4~0.039范围内,且明显的分为北方群体(LYG、DF、CM和ZS)和南方群体(WZ、ND和XM),DF和LYG、WZ和ND两两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基因交流。AMOVA分析显示组间变异百分比为85.97%,符合南北分化特点。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单倍型邻接关系树和单倍型简约网络图等结果均表明,棘头梅童鱼以舟山为界,具有明显的南北地理遗传结构。中性检验(Tajima’s D、Fu’s Fs)和错配分析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在3.87~12.9万年前(更新世冰期)经历了种群的规模性扩张或定向选择。本研究结果可为棘头梅童鱼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D-loop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条形码在篮子鱼科鱼类种类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篮子鱼科鱼类物种快速鉴定方法,该研究扩增获得了篮子鱼科10种鱼类的46条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结合从BOLD和GenBank上筛选出的12种27条篮子鱼科COⅠ基因序列,分析篮子鱼科鱼类的COⅠ基因片段序列特征、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及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9种73条篮子鱼科COⅠ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28.9%、C:28.7%、A:24.6%、G:17.8%。G+C的含量(46.5%)低于A+T的含量(53.5%),碱基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偏倚性;篮子鱼科鱼类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98,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2)的49倍;基于19种篮子鱼科鱼类的COⅠ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9种篮子鱼中仅单斑篮子鱼(Siganus unimaculatus)和狐篮子鱼(S. vulpinus)聚类在一起,形成1个分支,剩余17种(89.5%)篮子鱼相同种内个体各自聚为一支,形成17个独立的分支。结果表明基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应用于篮子鱼科物种鉴定。

关键词: 篮子鱼科 COⅠ基因 DNA条形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微藻优势种演替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26、28和30℃3个水温处理组,研究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微藻优势种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1)28℃处理组虾池水体中的无机氮含量与30℃处理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3个水温处理组间的活性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养殖前期(5月15日—29日),3个水温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密度呈增大的趋势;5月29日之后,26和28℃处理组的微藻密度相对稳定,而30℃处理组呈上下波动的趋势.26、28和30℃处理组分别检测出浮游微藻3门15种、3门16种和4门17种.(3)试验期间,各水温处理组虾池水体中均未检测出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4)26℃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优势种为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卵形衣藻及硅藻门的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普通小球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8℃处理组的浮游微藻总密度呈升高的趋势;优势种为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卵形衣藻及硅藻门的牟氏角毛藻;普通小球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30℃处理组的浮游微藻密度呈"M"型趋势;前期优势种较少,以普通小球藻和牟氏角毛藻为主,普通小球藻的优势度最高;中期之后,牟氏角毛藻取代普通小球藻,成为最主要的优势种;养殖中期,铜绿微囊藻也演替为优势种;随着养殖的进行,牟氏角毛藻逐渐成为优势种,优势度逐渐增大,在养殖的后期演替为唯一优势种.(5)26、28和30℃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0~1.64、1.07~1.69和1.26~1.83;随着养殖的进行,26和28℃处理组的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30℃处理组呈先增大后降低再增大的趋势.(6)随着养殖的进行,各处理组水体中的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整个养殖期间,26、28和30℃处理组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32、0.32和0.28.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微藻优势种演替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浮游微藻 水温 优势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心激肽基因克隆及在低盐适应中的功能验证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心激肽(CCAP)基因。该基因全长606 bp, 5¢端非编码区72bp,3¢端非编码区108bp,开放阅读框426bp,编码14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15.6kD,理论等电点9.55。同源性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CCAP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和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的CCAP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5%和82%。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与蓝蟹首先聚为一支,之后再与拟穴青蟹相聚。组织表达分析发现, CCAP基因在胸神经节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脑和眼柄组织。通过分析CCAP基因在低盐胁迫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发现,低盐可显著改变CCAP在胸神经节中的表达模式,在24 h, 48 h和72 h实验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1.73, 2.16和2.19倍。体外注射CCAP多肽可降低三疣梭子蟹在低盐条件下的死亡率,并诱发钠钾ATP酶(Na~+/K~+-ATPase)和V型ATP酶(V-ATPase)酶活力显著提高。本实验结果暗示CCAP通过调控Na~+/K~+-ATPase和V-ATPase活力以达到盐度适应的作用。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甲壳动物心激肽 基因克隆 盐度胁迫 多肽注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油中砷甜菜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油中的砷甜菜碱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蓄积情况,随机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大豆油对照组、磷虾油组、添加100 mg/kg砷甜菜碱的磷虾油组,灌胃剂量为2.625 g油/kg·bw。于灌胃后1、2、4、6、12、24h,经戊巴比妥钠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大鼠,并收集12 h和24 h尿液,ICP-MS法检测血浆、肝脏、肾脏、脾和尿液中总砷含量。另连续灌胃同等剂量油脂7 d和30 d,检测肝脏和肾脏中总砷含量。结果显示,磷虾油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浆和脏器中总砷含量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砷甜菜碱磷虾油组大鼠血浆中总砷含量于1 h达到最高,脏器中总砷含量均在6 h达到最高,24 h后降低至最高值的30%以下;85%的砷会在24 h之内随尿液排出体外。7 d和30 d连续灌胃后,2个实验组大鼠脏器中总砷含量较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南极磷虾油中的砷甜菜碱在大鼠体内很少蓄积,大部分于24h内随尿液排出体外,而长期摄食也未出现脏器蓄积现象。本研究对于指导南极磷虾油及其相关产品的科学消费和拓展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砷甜菜碱 代谢 蓄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