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自然感染三疣梭子蟹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包括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在内的多种新发疫病的流行,使我国甲壳类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筛查导致山东潍坊某养殖场中一虾蟹混养池塘内患病三疣梭子蟹感染的可能病原,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三疣梭子蟹样品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孤菌(VpAHPND)、虾肝肠胞虫(EHP)、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黄头病毒(YHV)和肝胰腺细小病毒(HPV)等8种病原的检测,并对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样品呈VpAHPND阳性,而呈现WSSV、IHHNV、SHIV、EHP、CMNV、YHV和HPV阴性.对样品进行VpAHPND套式PCR第二轮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序列与致病副溶血弧菌质粒上pirAvp毒力基因片段具有99%的同源性,该序列与已报道的多个致病副溶血弧菌PirA聚在进化树的同一主分支上.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呈溶解样病变,鳃丝上皮柱突细胞明显坏死,胸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损伤严重,并且这些组织中还可见大量的细胞核固缩现象;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肝胰腺、心肌、鳃组织及胸神经节中的病变部位均存在VpAHPND探针的蓝紫色杂交信号.以上表明,虾蟹混养池塘中三疣梭子蟹在自然状态下感染了VpAHPND,并导致肝胰腺、心肌、鳃和胸神经节发生了严重病理损伤.本研究首次在养殖三疣梭子蟹中检测到VpAHPND感染并揭示了感染所致的病理变化,相关结果为揭示VpAHPND自然宿主种类和养殖三疣梭子蟹病害防控提供了基础信息.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 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 生长缓慢 组织病理分析 原位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尼虎鱼RAD-seq数据中微卫星标记的初步筛选及特征分析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D-seq(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对印尼虎鱼(Datnioides pulcher)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得13 308 806个高质量干净读长(HQ clean reads),利用SSR搜索软件在所得序列中共检测到26 359个SSR位点,由496种重复基序组成,主要分布在三、四、五碱基重复类型中,单碱基重复序列中最多的类型为A/T,二碱基重复序列中以AC/GT和AG/GT重复单元为主,三碱基重复序列中以AGG/CCT、AGC/CTG、AGG/CCT为优势类型;在数量上,二碱基重复类型SSR位点最多(19 492个),占总SSR位点的73.95%;除了单核苷酸类型外,SSR基序的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4-9之间,多态性SSR数目为2 783个。根据SSR位点两翼序列,利用Primer 5.0成功设计出20 066对SSR引物,引物设计成功率为76.13%,依据测序数据中的重复类型和重复数,随机选择100个二至五碱基重复类型SSR在6个虎鱼样本中验证其可用性和多态性,有73对引物通过扩增可获得有效目的片段,其中20个SSR验证为具有多态性。开发所得SSR序列可用于印尼虎鱼及其近缘物种遗传分析、遗传图谱构建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工作,同时也证实了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SSR标记和发现样品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的可能性。
关键词: 印尼虎鱼(Datnioides pulcher) RAD-seq 微卫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菲律宾渔业合作前景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菲律宾渔业资源丰富,是世界主要的水产品生产国之一.本文在收集菲律宾渔业相关政策管理文件及各类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借助菲律宾农业部渔业和水产资源局资料库、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资料库、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渔业统计数据库和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对菲律宾渔业的最新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分析菲律宾渔业发展的需求,结合“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及中国渔业“走出去”的方针政策,提出中菲渔业合作的可行性及中菲渔业合作的建议,以期为下一步中菲渔业合作规范有序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岛挡浪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理化环境、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3个层面,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基于2013~2015年山东长岛挡浪岛人工鱼礁区5个航次调查结果,对挡浪岛人工鱼礁区、辐射区和对照区的生态系统开展健康评价.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及辐射区的生态系统为健康状态,对照区为亚健康状态.三者的生态健康指数为鱼礁区(0.783)>辐射区(0.646)>对照区(0.594).与未投礁时相比,鱼礁区和辐射区的生态系统均脱离了亚健康状态且逐步提升,但对照区仍处于亚健康状态且发展不稳定.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挡浪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比对照区更稳定,并带动辐射区提高了系统健康水平,表明挡浪岛人工鱼礁建设在生态环境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方面已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 人工鱼礁 生态系统健康 模糊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株副溶血弧菌不同盐度下致病性和毒力基因差异分析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和海水养殖动物致病菌,目前已知的毒力基因有tlh、tdh、trh、T3SS、pirA、pirB、toxR/S、orf8等。盐度是影响细菌基因表达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为进一步探求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理,对2株分别分离自海水和淡水养殖发病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的副溶血弧菌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速率、致病性进行检测,并用q-PCR方法对菌株毒力基因携带和表达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水菌株383生长速率快于淡水菌株V9,但菌株383在生长稳定期的细菌浓度明显低于菌株V9;菌株383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明显高于菌株V9,前者的48 h半致死浓度(LD_(50))低于后者2个数量级;2株副溶血弧菌皆携带毒力基因tlh、T3SS1和pirA/B,但未检测到tdh、trh、T3SS2、toxR/S和orf8。部分毒力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显示,菌株383和菌株V9均为vcrD1表达量最高,其次是pirA,vopD1表达量最低;4个毒力基因不仅在2菌株间的表达量差别较大,而且盐度对同一菌株不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也是不同的。2株副溶血弧菌的毒力与pirA和vcrD1的表达量呈正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探究环境因素与副溶血弧菌致病力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提示,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要防范副溶血弧菌输入的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文莱海域网箱养殖条件下卵形鲳鲹的生长与摄食特性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9
摘要:为研究文莱海域网箱养殖卵形鲳鲹的生长与摄食特性,采用体质量(0.50±0.05)g的卵形鲳鲹为材料,在水温(29.8±0.6)℃、盐度(33.2±1.0)、水流(0.31±0.15)m·s~(-1)的条件下,分2个不同规格的网箱进行养殖试验,研究其特定生长率、体质量及叉长与养殖时间的回归曲线、摄食率、饱食率、饱食时间和消化时间。结果显示:第一阶段在放苗密度250尾·m~(-3),网箱规格为5 m×5 m×3.5 m条件下,体质量(0.50±0.05)g的卵形鲳鲹经50 d的养殖达到(49.69±6.22)g。第二阶段在放苗密度25尾·m~(-3),网箱规格为周长80 m、深度12 m条件下,体质量(49.69±6.22)g的卵形鲳鲹经100 d的养殖达到(693.75±100.18)g。体质量与养殖时间的回归关系式为y=-0.086 6x~3+5.595 0x~2+25.020 0x+25.538 0,R~2为0.993;叉长与养殖时间的回归关系式为y=0.003 0x~3-0.103 8x~2+2.698 9x+0.155 6,R~2为0.991。在本试验的条件下,卵形鲳鲹的摄食率97%~100%,饱食率60%~67%。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延长,摄食高峰出现在白昼,摄食的昼夜比0.615~0.684。卵形鲳鲹属于白昼摄食类型的鱼类,在实际生产中白昼投喂就能保证其运动和生长所需的能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拉伯海域围网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表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阿拉伯海海表环境因子对围网作业渔场的影响,采用2016-2017年中国印度洋拖围网生产数据和同期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表层海流和海面高度数据,统计分析了围网作业重心变化,以及围网CPUE与海表环境因子关系,并利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出最适宜的海洋环境区间.结果表明:阿拉伯海的海表环境、围网作业和渔场重心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明显,围网渔场渔汛主要在东北季风期间,渔场重心移动方向与表层季风相似.东北季风期间,围网作业渔场的海表温度呈现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小幅波动趋势.CPUE随着叶绿素浓度高值区域南北收缩,呈现南北移动纬向特征;且CPUE呈径向分布在西边界流速较大的海域右侧,多出现在海流最大值和最低值中间区域.东北季风期间,围网渔场适宜海表温度在25.5~28℃,叶绿素浓度在0.2~0.5 mg/m~3,表层海流在0.05~0.25 m/s,海表高度0.20~0.35 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腹水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9
摘要:黄颡鱼腹水征因其流行范围广、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已严重威胁黄颡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患典型腹水征的黄颡鱼肝脏中分离得到一株细菌XJH01,经菌体形态观察、回归感染试验、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其半数致死剂量为(2. 27±0. 33)×10~6CFU/m L。患病鱼体腹部膨大,腹腔内含有大量积水。经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患病鱼的鳃结构崩解,脾、肾组织及肠上皮细胞坏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XJH01对哌啦西林、克拉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8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麦迪霉素、氨苄西林、大观霉素、万古霉素等8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阿米卡星、链霉素等3种抗生素不敏感。本研究为黄颡鱼腹水征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处理条件对南极磷虾酶活性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19 CSCD
摘要:为探索南极磷虾(Antarctic krill)虾粉加工过程中热处理条件与南极磷虾酶活性的对应关系及变化规律,探究有效降低南极磷虾酶活性的热处理加工工艺。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比不同加热温度、加热时间、颗粒大小(指圆柱形颗粒纵长)对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加热时间、颗粒大小和加热温度;热处理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次之,其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颗粒大小、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对脂肪酶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综合分析南极磷虾酶的热处理影响因素,得出最佳灭酶条件为加热温度85℃、加热时间2.5 min、颗粒规格0.4 cm。采用此热处理条件,可有效避免虾粉制品蒸煮阶段因酶的影响而造成品质问题,为南极磷虾粉船载加工装备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应激对克氏原螯虾免疫酶活性及抗WSSV感染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高温应激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抗病力的影响,分别采用30℃ 和35℃ 水温进行高温应激试验,应激前和应激后3、6、12、24和48 h分别采集血淋巴样本,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 多酚氧化酶(PPO)、 溶菌酶(LYZ)、 酸性磷酸酶(ACP)以及碱性磷酸酶(ALP)等免疫相关酶类指标.并在上述高温应激下开展WSSV人工感染实验,同时设置25℃ 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于感染后3、6、12、24、48、72 h取鳃组织定量测定WSSV在组织中的载量,同时记录克氏原螯虾感染的发病和死亡情况,统计累积死亡率.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血淋巴中的T-SOD与LYZ含量在高温应激后都出现了显著性降低,而PPO、ACP和ALP的变化差异不大.在35℃ 饲养条件下,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增殖受到抑制,实验虾发病慢,累积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在30℃ 饲养条件下,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增殖较常温(25℃)下更活跃,发病和死亡更快.结果表明,高温应激能导致克氏原螯虾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30℃ 时能加快克氏原螯虾感染WSSV的发病进程,而35℃ 时因病毒复制被抑制而导致疾病的发展受阻.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高温应激 非特异性免疫 WSS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