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养殖中华绒螯蟹中重金属铬的残留现状及膳食风险评估
《生态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养殖池塘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中重金属铬的残留情况以及膳食风险程度,以江苏地区的7个湖泊(高邮邵伯湖、固城湖、洪泽湖、太湖、阳澄湖、长荡湖、滆湖),以及黄河、辽河2条河流作为主要的采样点,采集86份养殖池塘中成熟的螃蟹样本,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所有螃蟹样品可食部分进行重金属铬的含量测定,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及靶标危害系数(THQ)对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86个中华绒螯蟹样本中铬的检出率是75.580%,铬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125mg·kg-1(湿重,下同),其变化范围为ND(未检出)-1.048mg·kg-1,高邮邵伯湖、固城湖、洪泽湖、太湖、阳澄湖、长荡湖、黄河、辽河中螃蟹重金属铬的残留量分别为0.104、0.076、0.102、0.137、0.124、0.193、0.027、0.119 mg·kg-1,且没有显著性差别.其中太湖有5.26%样品处于轻度污染,阳澄湖有7.69%样品处于轻度污染,长荡湖有20%样品处于轻度污染,其余湖泊及河流所采集的中华绒螯蟹样本中重金属铬浓度处于未污染水平.不同地区采集样本的靶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s,THQ)均小于0.25,均未超过1,表明中华绒螯蟹中重金属铬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不明显,对于一般人群食用中华绒螯蟹造成的重金属铬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不大,健康风险低.该研究可为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铬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7个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使我国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资源量锐减,种质资源不断退化.为探索我国泥鳅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鄱阳湖地区及珠江流域共7个泥鳅群体(鄱阳湖,英德,清远,连南,南雄,梅州,柳州)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基因座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umber of allele,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Ne)分别为7和2.5个,平均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和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分别为0.3274和0.3960.7个泥鳅群体间的近交系数(population inbreeding coefficient,Fis)、遗传分化系数(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Fst)和基因流(number of migrants per generation,Nm)分别为0.0930、0.3720和0.4221,表明7个群体间遗传交流水平低,存在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10对微卫星引物在7个群体中共扩增出79个等位基因,群体的Na为3.0~7.5个,Ne为1.7~5.5个,Ho为0.3074~0.5347,He为0.3290~0.8615,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3168~0.5294.7个泥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453~1.6023,柳州与南雄群体遗传距离最小(0.0453),亲缘关系较近;清远与梅州群体遗传距离最大(1.6023),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显示,柳州、南雄、连南和梅州群体聚为一个分支,而清远、英德和鄱阳湖群体聚为另一个分支.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泥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泥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受自身迁移能力和地理隔离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可为泥鳅良种基础群体的进一步选择及泥鳅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泥鳅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多态信息含量(PI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点篮子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补充篮子鱼类的核型资料,以采自东海水产研究所琼海研究中心人工繁殖的体质量在100~200g 1龄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为材料,通过腹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取肾脏细胞空气干燥制片,研究点篮子鱼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点篮子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n=4sm+10st+34t,臂数(NF)为52,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未发现带有随体、次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性染色体。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可以达到(5.91±0.20)%,而最短为(2.36±0.34)%。通过与篮子鱼科其他鱼类染色体核型比较,推断点篮子鱼在进化上属于较为特化的类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肝肠胞虫(EHP)孢子的纯化和计数
《河北渔业 》 2019
摘要:采用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从感染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对虾的肝胰腺中,尝试纯化出孢子,并应用透射电镜、荧光桃红染色和血球计数板计数的方法对纯化出的孢子进行了观察和计数。结果表明,从1g的EHP载量为(4.7±2.2)×104 copies/ng DNA的肝胰腺组织中经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到EHP的孢子,电镜观察孢子为大小在0.7~1.2μm的椭圆形,纯化孢子悬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显示孢子浓度为5.30×103个/μL,蔗糖密度梯度中的纯化孢子区带含有的孢子总数约1.06×106个。
关键词: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 纯化 计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中华绒螯蟹中重金属镉的残留量
《农学学报 》 2019
摘要:为建立一种简单、高效检测中华绒螯蟹中重金属镉残留量方法,采用湿法消解及微波消解2种前处理方法,利用ICP-MS测定性腺(G)、肌肉(M)及其两者混合的全部可食部分(B)中的重金属镉残留量,并依据回收率对方法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利用湿法消解进行前处理时,G、M、B中镉的检出限范围是0.0025~0.0045μg/g,回收率分别为96.24%±2.13%、99.93%±3.50%和94.74%±1.42%,M的回收率显著高于G和B(P<0.05);同样地,在利用微波消解进行前处理时,G、M、B中镉的检出限范围是0.0012~0.0027μg/g,回收率分别为104.76%±7.40%、92.38%±10.26%和91.850%±4.25%,G的回收率显著高于M和B(P<0.05)。前处理方式影响基质的回收率,不同的前处理适用于处理不同的基质,在处理蟹肉时,最好选择湿法消解法;在处理性腺时,最好选择微波消解法;而处理整个可食部位时,两者都可以。考虑到回收率都能接受,而微波消解法具有用时短、操作简单快速、试剂消耗小等特点,在实际操作时应选择微波消解法进行前处理。
关键词: 镉 中华绒螯蟹 回收率 前处理 基质效应 方法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底质选择性初步研究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仔稚鱼对不同底质类型的选择性,共设置砾石(1~2 cm)、沙石(<0.2 cm)和泥三种底质类型.分别以15日龄(体长(13.99±0.40)mm,n=40)、35日龄(体长16.75±0.75 mm,n=40)和55日龄仔稚鱼(体长21.47±1.14 mm,n=10)为对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5日龄仔鱼对砾石底质具有明显的偏好,停留在砾石、 沙石和泥底质上的试验鱼数量百分比依次为(35.69±6.77)%、(27.15±4.50)%和(26.94±3.33)%;35日龄仔鱼和55日龄稚鱼均对沙石和泥底质具有更高的偏好性,其中35日龄仔鱼停留在三种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为砾石(22.85±5.17)%、 沙石(31.53±3.09)%和泥(34.51±3.61)%,55日龄稚鱼停留在三种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为砾石(22.43±7.83)%、 沙石(29.10±6.98)%和泥(33.96±8.86)%.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对底质存在选择性,不同生长期的仔稚鱼对不同底质的选择性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 仔稚鱼 底质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地动物基因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工程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主要从基因组和转录组层面分析了极地动物基因资源的研究现状,梳理了本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战略。极地动物基因组测序起步较晚,迄今只完成了13种极地动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在转录组研究方面,人们对极地的31个物种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在以下四个方向重点开展了研究:环境适应性研究;污染物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不同发育阶段或不同组织中的转录组分析;功能基因挖掘。本领域研究由于起步晚,研究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但极地动物的基因资源研究具有战略意义。建议国家设立"极地动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应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围绕极地渔业动物特殊性状遗传解析、特有基因功能分析和基因工程产品研发等开展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活性酵素对工厂化养殖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水质的影响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9
摘要:通过探究活性酵素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及养殖池水质的影响,为稳定养殖池水质、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共设3组(实验组A、B和对照组),各组均投喂3餐/天,对照组不拌活性酵素,实验组A、B分别拌活性酵素2餐/天、3餐/天,试验周期为45 d.分别于投喂后的第15、30和45天测定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并每3天测量养殖池pH、温度、溶解氧(DO)、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等水质指标,初始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均未检出.结果显示,使用活性酵素的2个实验组均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拌料2餐的实验组A增重率为(962.02±13.55)%,高于拌料3餐的实验组B(726.58±16.04)%,实验组A体长为(5.50±0.14)cm,高于实验组B(4.70±0.15)cm,促生长作用显著(P<0.05),说明活性酵素拌料2餐/天投喂为宜.对照组养殖池水的氨氮、亚硝酸氮含量波动大,分别高达(2.70±0.03)mg/L和(0.31±0.01)mg/L,而2个实验组的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始终低于0.5 mg/L和0.1 mg/L的安全浓度水平,表明活性酵素在稳定养殖池氨氮、亚硝酸氮含量方面的作用显著.3组的养殖池DO范围为10~13 mg/L、温度范围为19~23℃、pH值范围为7.5~8.4,表明活性酵素对养殖池DO、温度、pH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说明,活性酵素拌料按照2餐/天投喂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速度,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养殖池水中氨氮、亚硝酸氮含量的增加,调节改善养殖池水质.
关键词: 活性酵素 凡纳滨对虾 水质 生长 氨氮 亚硝酸氮 溶解氧 工厂化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菜养殖对养殖水体中细菌多样性分布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于16S r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山东长岛紫菜养殖区的细菌多样性分布进行了研究,并与环境因子进行关联分析,以探究紫菜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长岛海区水环境细菌多样性较丰富,呈现由近岸区(CDCNS)、养殖区(CDPF)、外海区(CDCOS)递减的趋势。分别基于所有细菌组成以及相对丰度最高的前20个属/种的聚类结果均显示,CDCNS和CDCOS区聚在一起,明显区别于CDPF区。CDPF区的特异优势菌包括鼠尾菌属(Muricaud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赤杆菌属(Erythrobacter)、海杆菌属(Marinobacter)。3个区域均未检测到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tetraodonis)、柠檬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citrea)等疑似紫菜致病菌。溶解氧(DO)和pH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总颗粒悬浮物(TSS)反之。CDPF区氨氮(NH_4~+-N)含量最低,盐度最高。关联分析发现,环境因子与环境微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嗜氨菌属(Ammoniphilus)的丰度与NH_4~+-N浓度具显著正相关性,CDPF区最低,CDCOS区最高;盐单胞菌属的分布与盐度具显著正相关性,CDPF区盐单胞菌属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海区。研究表明,紫菜养殖海区细菌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具有关联性,其间的互作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黄颡鱼产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商贸工业 》 2019
摘要:分析了黄颡鱼在我国的国内生产现状以及产业特点,包括养殖业发展迅速、市场价格明显下滑以及外地市场饱和,多数为本地消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黄颡鱼产业存在的问题,如苗种业质量堪忧、成鱼养殖业不规范和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等,并进一步阐述了产业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