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效果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养殖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实际苗种中间培育进行实验(21 d),探究了放养密度(1.50~2.25万尾/m~3)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养殖水体水质以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放养密度为1.50~2.25万尾/m~3时,放养密度的增加会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饵料转化率。实验期间,各养殖池内水体的pH逐渐下降,氨氮(NH_4~+-N)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弧菌(Vibrio)浓度则在一定范围内[(0.3~7.5)×10~4 CFU/ml]波动。放养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养殖水体pH下降,NH4+-N和COD浓度升高,但对水体中的弧菌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末期,放养密度较高的养殖池具有较高的细菌生物多样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6.52%~71.2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0.65%~38.23%)为各养殖池内主要细菌门类,而且弧菌属(Vibrio)(2.3%~9.4%)在各养殖池内均为优势菌属。在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过程中,逐日增加换水量对水体pH和COD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难以控制NH4+-N和亚硝酸氮(NO_2~--N)浓度的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亚东鲑鱼苗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盐度对亚东鲑鱼苗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方法】将平均体质量(1.03±0.16) g的鱼苗进行盐度急性毒性试验,可知安全盐度剂量为1.0‰,在盐度分别为0‰、0.2‰、0.4‰、0.6‰、0.8‰和1.0‰的水体中饲养42 d,比较了不同盐度对鱼苗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差异。【结果】亚东鲑鱼苗平均体质量增长率盐度0.2‰组最高,为(91.84±6.47)%,显著高于0‰组(对照组)、0.6‰组、0.8‰组和1.0‰组(P<0.05);平均体长增长率0.6‰组最高,为(39.24±1.32)%,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肝体指数除了0.8‰组之外,其它各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肥满度0‰组最高,为(1.58±0.02)%,与0.2‰组、0.4‰组和0.6‰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特定生长率0.2‰组最高,为(1.67±0.20)%,显著高于0‰组、0.6‰组、0.8‰组和1.0‰组(P<0.05);除了1.0‰组之外,0.6‰组摄食率最低,为(2.18±0.16)%,食物转化率最高,为(52.91±1.48)%。【结论】在安全盐度内,对亚东鲑鱼苗的平均存活率均能达到94%或以上,在盐度为0.6‰时,平均生长率较高,摄食率相对较低,而食物转化率最高,故亚东鲑鱼苗在此盐度更适宜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蛎疱疹病毒(OsHV-1)间接原位杂交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实现牡蛎疱疹病毒(OsHV-1)在贝类宿主组织中的精确定位方法,基于原位杂交PCR (ISPCR)技术建立了OsHV-1的间接原位杂交PCR (indirect IS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OsHV-1在魁蚶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首先选择适合原位杂交PCR的引物,在载玻片上实现对原位固定靶组织内病毒DNA的稳定、特异扩增,然后与使用相同引物制作的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最后通过免疫酶标技术显示样本内OsHV-1的组织分布。为了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对间接ISPCR的扩增循环数以及组织消化的蛋白酶K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适PCR扩增循环数为20,蛋白酶K浓度为20μg/mL。利用经优化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对OsHV-1在魁蚶外套膜、鳃、肝胰腺、斧足和闭壳肌5个样本中的组织分布情况和亲嗜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魁蚶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浸润的血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肝胰腺和鳃浸润的血细胞、斧足和闭壳肌中坏死肌肉细胞的细胞核中。本研究建立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和精确定位的优点,通过组织切片上显示的病毒核酸阳性信号,能判别OsHV-1在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特点和受感染的细胞类型;适用于OsHV-1感染的确诊、病毒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病毒侵染途径和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拉伯海鲐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热带海洋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2016—2017年中国印度洋围拖网生产数据和同期的海表温度、叶绿素、表层海流和海面高度数据,绘制了阿拉伯海鲐鱼Scomberaustralasicus围网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环境因子空间叠加图,分析鲐鱼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关系,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鲐鱼渔场最适宜的海洋环境区间。结果表明,该海域月平均CPUE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围网渔场渔汛主要在东北季风期间,从10月到翌年3月;作业渔场重心分布在59°—62°E、13°—17°N,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基本呈现西南移动趋势。空间上, CPUE分布在西边界流速较大的海域右侧,在海流最大值和最低值中间区域。在印度洋东北季风期间,阿拉伯海围网鲐鱼渔场适宜海表温度在25~28℃;叶绿素浓度在0.2~0.5mg·m~(-3);表层海流在0.05~0.25m·s~(-1);海表高度0.2~0.35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溴联苯醚在环境中的残留及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其中多溴联苯醚(PBDEs)又是POPs中的一种,所以全面了解多溴联苯醚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对生物体的毒理学效应,对于环境的治理和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本研究简要归纳了多溴联苯醚在土壤、水体中的残留和相互之间的迁移、转化,总结了多溴联苯醚对生物体的急性毒性和生理生化毒性,并分析了多溴联苯醚对生物体抗氧化系统、机体组织器官和生物遗传的影响,对接下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针对多溴联苯醚在环境和生物体中具有高毒性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多溴联苯醚的使用、加强对含多溴联苯醚废弃物的处理,禁止进口电子垃圾,选取距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方进行生产等措施,并对发展新型溴代阻燃剂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 多溴联苯醚 残留 毒理学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黑斑原(鮡)仔鱼生长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 2019
摘要:将孵出30d、平均体质量0.043g的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常规饲养在4个循环水养殖系统(长1.8m×宽0.6m×高0.6m)中,水温保持在9℃、12℃、15℃和18℃下,每个温度组设置3个平行,研究了不同温度对黑斑原(鮡)仔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35d的饲养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黑斑原(鮡)仔鱼的生长加快,死亡率增加,其中,18℃组黑斑原(鮡)最早开始死亡,9℃组黑斑原(鮡)存活率最高.在整个饲养期间,水温9℃组与12℃组黑斑原(鮡)全长和体质量生长最快,死亡率最低,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因此,9~12℃为黑斑原(鮡)仔稚鱼的适宜培育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船主机尾气余热制冷发生器围壁破裂分析及对策
《渔业现代化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在渔船上安装主机尾气余热制冷装置,实现主机排出的废气再利用.在运行过程中制冷设备的发生器围壁容易产生裂纹,需要分析该裂纹产生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法.应用CFD流体分析软件对进入发生器的烟气速度和压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烟气速度和压力对围壁几乎没有影响.然后,进行了发生器结构的固有模态分析,通过增加围壁厚度的方法改变结构形式,从而改变该结构的固有频率,直至该结构频段与原结构频段无重叠部分.由于该厚度避开了会产生共振的频率范围,选用新的围壁厚度为3 mm不锈钢板替换原来1.5 mm不锈钢板制作设备的新围壁.在设备结构设计时,特别是小载荷流体运动的结构,应分析结构固有频率,避免其与流体运动产生激励频率重叠,导致发生共振,对结构造成破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TRAF4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4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s 4, TRAF4)是TRAFs家族中比较特殊的一员,生物学功能较多且较复杂。为了明确TRAF4基因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反转录PCR和分段扩增获得尼罗罗非鱼TRAF4基因c DNA (GenBank No. MH986338)及基因组序列,并进行基因和蛋白质结构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利用q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健康个体中的组织表达、受精后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以及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后的表达特征;最后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分析TRAF4在人胚肾细胞293T中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Nuclear factorκB (NF-κB)通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TRAF4基因的cDNA序列为4 483 bp,开放阅读框为1 413 bp,可编码470个氨基酸。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TRAF4基因含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TRAF4存在1个环指(RING-finger)结构域、3个TRAF类型的锌指(zinc-finger)结构域、1个甲基多巴和TRAF同源物(meprin and TRAF-homology, MATH)结构域。组织分析表明,TRAF4基因在所检测的11个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脑中表达最高,脾中表达最低;该基因在受精后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尼罗罗非鱼TRAF4基因在肠、鳃、脾、肾和血液中的表达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鳃和血液中显著升高,在肠和肾中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0 h组)。亚细胞定位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显示,TRAF4在293T细胞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可增强NF-κB活性。综上所述,TRAF4基因在尼罗罗非鱼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深入探讨TRAF4基因在罗非鱼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4基因(TRAF4) 尼罗罗非鱼 基因表达 转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雅鲁藏布江中游六种鱼类营养级估算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鱼类营养级统计软件TrophLab,对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6种高原土著鱼类异齿裂腹鱼(Schizatho-rax oconnori)、 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和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进行了营养级估算.结果显示:6种研究对象的营养级范围为2.28~4.30,其中尖裸鲤营养级水平最高,异齿裂腹鱼营养级水平最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中不同形态虾青素的分离制备、结构鉴定及含量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极磷虾为研究对象,采用丙酮提取南极磷虾中的虾青素.优化硅胶柱层析技术分离虾青素双酯、单酯及游离虾青素;筛选合适的展开剂,利用薄层层析法对得到的样品进行鉴定;通过Chiralpak IC柱鉴别其立体结构;运用C30-HPLC法测定不同形态虾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硅胶柱层析以不同比例的丙酮-石油醚溶液梯度淋洗,可以分离制备虾青素双酯、单酯及游离虾青素;V(正己烷)∶V(丙酮)∶V(乙酸)=8∶2∶0.2为薄层层析最佳展开剂.南极磷虾中不同形态虾青素均由3S,3'S、3S,3'R、3R,3'R3种光学异构体组成,虾青素双酯和单酯中3R,3'R所占比例>70%,3S,3'S的比例最低.南极磷虾中总虾青素含量为18.9 mg/kg,其中虾青素双酯中虾青素含量为12.0 mg/kg,虾青素单酯中虾青素含量为6.1 mg/kg,游离虾青素含量为0.8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