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模拟升温和营养盐加富对大亚湾浮游生物群落代谢的影响

热带海洋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结合模拟升温和营养盐加富,于2016年8月和2017年1月研究了夏季和冬季大亚湾海域浮游生物群落代谢特征,以期深入了解浮游生物对升温和富营养化作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升温和营养盐输入均会影响浮游生物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群落呼吸率(CR),且GPP对环境的响应更敏感。夏季GPP除在培养前期(24h)极高温条件下受到显著抑制外,营养盐输入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作用更显著;而冬季GPP和CR受升温效应的影响显著(p<0.05)。总体看来,升温效应和营养盐输入均能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碳代谢平衡,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进而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渔业资源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群落代谢 营养盐输入 大亚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外海海域生物体内总汞蓄积差异性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东海外海海域不同种类生物体内总汞的蓄积差异性,使用直接测汞仪测定在东海外海海域捕捞的不同种类生物可食组织中的总汞含量,从不同生物的食性、食物链层级、栖息水层等方面对其总汞含量差异性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东海外海海域22个品种共计104个样本中,总汞含量范围在0-0.557 mg·kg-1之间,平均值为0.103 mg·kg-1,均低于GB 2762—2017标准限量值.不同食性生物体内的汞含量的差异关系为:底栖动物食性鱼类(0.153 mg·kg-1)>浮游生物食性鱼类(0.093 mg·kg-1)>鱼食性鱼类(0.084 mg·kg-1);汞可通过海洋食物链产生生物放大作用,处于食物链上层营养级的物种通过捕食行为使汞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富集和放大效应;不同栖息水层的生物体总汞含量均值分布趋势为:泥沙底层(0.122 mg·kg-1)>底层(0.067 mg·kg-1)>中下层(0.060 mg·kg-1)>中上层(0.041 mg·kg-1),说明鱼体内的汞含量与其栖息水层密切相关,尤其是生活在泥沙底层或底层和中下层的生物体内的汞含量高于生活在中上层的生物,如短鳍红娘鱼(Lepidotrigla microptera,0.178 mg·kg-1)汞含量平均值高于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0.042 mg·kg-1).结果表明,东海外海海域生物体内总汞蓄积含量差异性与生物的种类、生活习性及其所处食物链结构和长度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东海外海 海洋生物 总汞 差异性 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分布格局

动物学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护大亚湾渔业资源,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对大亚湾进行了4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合距最近大陆距离、距最近大岛距离、水深、水温、盐度、叶绿素a、总氮、总磷、鱼类的最大体长和捕捞努力量(CPUE)这些参数,研究了大亚湾鱼类的群聚特征.结果表明,大亚湾鱼类呈嵌套分布格局,鱼类最大体长对嵌套格局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格局的形成支持选择性迁入假说;大亚湾鱼类全年与四季的嵌套最友好位点均在湾口杨梅坑和大辣甲北部海域,此两海域为大亚湾鱼类的主要群聚区,大辣甲北部海域是鱼类的产卵场繁殖区,杨梅坑海域是鱼类的主要育肥区,均应优先进行保护和管理,是开展大亚湾鱼类增殖放流的最适宜海域.

关键词: 大亚湾 群聚 嵌套分析 增殖放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智能渔业发展现状与技术需求探析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9

摘要:智能渔业是渔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较高级阶段,其发展有利于推动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探讨了智能渔业的定义及其特点,并从信息感知与获取、数据处理与分析和科学决策3个方面对智能捕捞业、智能水产养殖业、智能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业等不同领域开展的智能化生产管理发展现状、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渔业不同行业领域的智能化建设技术需求进行了探讨梳理,具体包括:构建军民融合的智能捕捞产业技术体系,构建质量效益的智能水产养殖产业技术体系,构建安全可控的智能水产品加工产业技术体系,以期为中国智能渔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渔业信息化 智能渔业 转型升级 信息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鸢乌贼的遗传差异:种群分化还是种间分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ND2、COI和16SrDNA序列,对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采自南海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进行了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各自形成了单系群分支,而分支内没有形成与地理群体或季节群体对应的支系。分子方差分析同样表明,地理群体或季节群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而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具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_(ST)=0.94092~0.9899, P<0.0001)。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均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465和0.8545)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51和0.0021),中型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要高于微型群。基于ND2、COI和16SrDNA序列计算的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达到了14.0%、9.6%和8.8%,远大于类群内的遗传分化(平均<1%)。研究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存在分布高度重合且有显著遗传分化的两个种群,即中型群和微型群。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达到了种间分化的水平,提示体型较大、具有背部发光器的中型群鸢乌贼(典型鸢乌贼)与体型较小、背部发光器缺失的微型群鸢乌贼可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种类。

关键词: 鸢乌贼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DNA序列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肌间刺缺失突变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肌肉发育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肌间刺缺失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发育时期肌肉发育的影响,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分析了斑马鱼不同肌间刺表型间5个肌肉特异性基因(mef2、myf5、myod、myog和sox6)在囊胚期(3hpf,hourspost fertilization)、原肠胚期(6 hpf)、体节期(12 hpf)、咽囊期(24 hpf)和孵化期(72 hpf)5个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了肌间刺缺失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肌肉发育特异性基因的时序表达差异和肌肉发育的影响,以及对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结果显示, 5个特异性基因在肌间刺缺失突变型与野生型斑马鱼各发育时期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myf5、myod基因在原肠胚期表达量升高,在体节期和咽囊期开始逐步下降;mef2、myog和sox6基因在囊胚期和原肠胚期表达量很低,在体节期和咽囊期表达量迅速升高,并在孵化期开始下降。此外,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的统计结果显示,肌间刺突变型与野生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推测肌间刺的缺失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及胚胎发育过程中肌肉的发育没有影响。

关键词: 肌间刺 斑马鱼 胚胎发育 肌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刺参早期发育阶段体内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特征及其与环境菌群相关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传统细菌培养方法,对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早期发育各阶段幼体体内及环境(投入饵料及培育用水)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展开研究,对分离的优势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刺参幼体体内菌群结构与环境菌群结构相关性分析。幼体各发育期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在幼体开口前的各发育时期(性腺、卵、受精卵、原肠胚)均无可培养细菌,在投饵以后,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体内可分离到可培养细菌,幼体发育到稚参以后,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总数急剧增加,并在4月龄时达到10~8 CFU/g数量级。在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中,弧菌(Vibrio)占比为2.2%~77.3%。对环境菌群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培育用水中细菌含量变化不显著,随着幼体发育期饵料的转变,不同时期饵料中细菌含量差异显著。整个养殖系统中共分离到65株优势细菌,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65株优势菌鉴定为14个属43种细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幼体的发育,生物饵料中的细菌对消化道中的菌群结构影响越来越大。本研究结果为解析刺参消化道菌群的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以及养殖用益生菌的筛选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刺参 早期发育 可培养细菌 菌群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湘江汨罗江段鱼类资源季节变化及洄游特征研究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5月-2018年6月,对湘江下游汨罗江段的仔鱼及幼鱼、 成鱼开展了逐月调查,采集仔鱼1559尾,隶属于4科12种,其中江湖洄游型鱼类7种,468尾,分别占总量的58.3% 和30.0%;采集幼鱼、 成鱼1258尾,隶属于8科42种,其中江湖洄游性鱼类16种,547尾,11486.8g,分别占总量的38.1% 、43.6% 和40.7%.分析结果表明,仔鱼及幼鱼、 成鱼的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均为夏季高,冬季低;4—8月份,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1~0.7之间,呈现入湖趋势;10月份至次年3月份,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7~-0.3之间,呈现出湖趋势;幼鱼、 成鱼的丰度基本上夜间高于白天的;径流量和水温是鱼类出、 入湖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 鱼类资源 季节变化 洄游 环境因子 汨罗江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渔业企业"走出去"战略浅析

中国水产 201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岷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了解岷江下游干流江段产漂流性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于2016和2017年的5月7日~7月30日在岷江下游干流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发现:产漂流性卵鱼类18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分别是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rna)、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ris)、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裸体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nudicorpa)、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 abbreviata)。主要产卵场有喜捷镇、高场镇和蕨溪镇3处。小眼薄鳅和长薄鳅的产卵规模相对较大,分别为652.75×10~6粒或尾和368.01×10~6粒或尾。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时断面流量相对增大,透明度相对降低;吻鮈(Rhinogobio typus)产卵期间江水透明度相对较高;随着流速增加,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abbreviata)卵漂流密度均相应增加。

关键词: 岷江下游 漂流性卵鱼类 早期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