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国内木薯主产区细菌性枯萎病病原鉴定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菌性枯萎病是当前我国木薯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开展了不同主产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工作,以期为相关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基础。田间采集典型病叶后采用组织块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所获菌株经致病性评价后,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和pthB基因序列分析。从广西、海南、广东获得3株病原菌,接种木薯叶片后均形成和田间症状类似的病斑,培养性状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表明3个菌株均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其和柑橘溃疡病菌(AE008923,DQ991194)、辣椒斑点病菌(AM039952)等的同源性在99%以上。各菌株均获得和已报道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pthB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的扩增片段。致病性评价、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和pthB基因序列分析等结果表明所获菌株均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木薯萎蔫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manihot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树内生细菌AiL3抗菌蛋白的纯化及其防治芒果炭疽病机理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红树内生细菌AiL3菌株的抑菌蛋白及其防治芒果炭疽病的效果与防病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iL3菌株产生的抑菌物质主要为分子量28 kD的抑菌蛋白;60 g.mL 1抑菌蛋白处理芒果9 d后对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达45.1%,与施保克的防治效果(43.6%)相当;抑菌蛋白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导致菌丝现肿胀、膨大、畸形、细胞膜透性增加、细胞内含物外渗;抑菌蛋白处理后诱导芒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上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初步定量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流行学方法研究了芸薹链格孢菌的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结果表明:一般浸入水中2 h后就有少量孢子萌发,10 h孢子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孢子萌发时各个细胞均可萌发形成芽管,向不同方向伸长,形成附着胞,20 h附着胞形成率可达50%以上;花粉和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抗干燥能力较弱,萌发孢子只须经4 h干燥即可完全丧失存活能力;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10~25℃,15℃为孢子萌发及附着孢形成的最适温度,温度达40℃后孢子不再萌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茎枯病芦笋品种离体培养的研究
《植物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茎枯病高抗品种格兰蒂为材料,研究各种生长素及细胞分裂素对其茎尖诱导的愈伤组织、不定芽增殖和生根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最适芦笋茎尖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6-BA0.3 mg/L+2,4-D 1.5 mg/L+蔗糖25 g/L+琼脂7 g/L,pH 5.8;最适愈伤组织增殖诱导、分化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NAA 0.3 mg/L+6-BA 0.5 mg/L+蔗糖30 g/L+琼脂7 g/L,pH 5.8;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 mg/L IBA+1 mg/L PP333+0.3 mg/L 6-BA+蔗糖30 g/L+琼脂7 g/L,pH 5.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云金芽胞杆菌S-层蛋白基因的异源表达及分离纯化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层(S-layer)普遍存在于古菌、G~+、G~-菌中,由S-层蛋白所构成细菌S-层结构的生物体中,其功能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但目前S-层的功能大都处于推测阶段。究其原因,是因为外源S-层基因可以造成宿主大肠杆菌的致死效应。本研究将一株苏云金芽胞杆菌的两个S-层蛋白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J012290和AY460125)的3'端序列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进行异源表达,在0.8mmol/LIPTG诱导培养6h时,菌体中包涵体表达量达到最高;并对表达蛋白进行了初步分离纯化,以期为后期利用该纯化蛋白进行抗血清制备,进而对该菌的S-层蛋白在宿主菌中的定位、功能分析打下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瓣瑞香茎中双黄烷酮类成分研究
《中草药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尖瓣瑞香Daphne acutiloba茎中双黄烷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尖瓣瑞香茎95%乙醇回流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双黄烷酮,分别鉴定为毛瑞香素A(1)、毛瑞香素C(2)、毛瑞香素C′(3)、毛瑞香素F(4)、毛瑞香素E(5)、荛花醇(6)、毛瑞香素K(7)、异狼毒素(8)、狼毒素(9)、毛瑞香素D1(10)、毛瑞香素H(11)、3-甲氧基-毛瑞香素H(12)、毛瑞香素K′(13)和毛瑞香素B(14)。结论除化合物1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