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合酶和乳酸菌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复合酶和乳酸菌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共设2个处理组,试验组:玉米秸秆+1kg/t复合酶制剂+20g/t乳酸菌制剂;对照组:玉米秸秆。结果表明:试验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乳酸、乙酸和丙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pH值、丁酸和氨态氮浓度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分析得出,添加复合酶和乳酸菌制剂可使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得以明显改善。


鸭miRNA let-7-5p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功能预测
《中国家禽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let-7通过影响靶基因的表达水平而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为了研究let-7-5p在鸭上的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及其对鸭骨骼肌发育的可能作用,本文应用本课题组前期mi RNA测序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鸭let-7-5p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其靶基因及靶基因的功能注释。结果如下:1鸭let-7-5p成熟序列是TGAGGTAGTAGGTTGTATAGTT;2鸭let-7-5p在北京鸭孵化第11天(E11)至E27胸肌内的表达量逐渐增加。组织间表达模式显示,在鸭E27心脏内的表达量最高(3.33),在肝脏、皮脂、肌胃、小肠和腹脂的相对表达量较低;3鸭let-7-5p靶基因的GO条目中许多条目与骨骼肌发育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能为进一步研究let-7-5p对鸭骨胳肌发育的作用奠定基础。


濒危植物海南龙血树种子萌发及其环境适应性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濒危的机制,研究了果皮、温度、水分和光照强度等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并分析海南龙血树种子萌发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果皮对海南龙血树种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去除果皮且用果皮浸泡液浇灌可以显著促进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对温度极为敏感,25℃是种子萌发适宜的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均不能萌发,变温处理对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海南龙血树种子萌发需要较高的遮荫度,光照强度对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种子萌发对基质的水分含量不敏感,在含水量为9.09%~20.00%的河沙基质中,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率指数、萌发时滞和萌发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因此,海南龙血树种子萌发对果皮、温度、光照强度等微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原有生境破坏导致种子萌发微环境改变可能是海南龙血树居群有性生殖失败,海南龙血树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FMD、CSF、PRRS三种疫苗同时分点免疫效果观察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减少生猪疫苗接种次数及应激反应,探讨多重免疫同时进行的可行性,试验针对杜长大猪,开展了口蹄疫(FMD)、猪瘟(CSF)、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三种疫苗同时免疫的效果观察。结果表明:采用猪FMD、CSF、PRRS三种疫苗同时分点注苗组的效果到达了预期目标,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口蹄疫(FMD) 猪瘟(CSF)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同时分点免疫 免疫效果观察


海南油茶资源调查与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海南油茶资源分布与林分进行了实地调查,摸清了海南油茶资源分布与储量,明确了海南油茶林分现状。结果表明:海南油茶包括野生资源与栽培种,主要分布在9个市县38个乡镇,总面积约1 167.3hm~2。定安、澄迈、屯昌和琼海的部分地区保存有林龄较长的油茶林,其中澄迈县现有老的油茶林最多,最大植株地径达150cm。经初步鉴定,海南油茶资源为越南油茶、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属于"寒露籽"型品种。15a以上林分调查结果表明:海南油茶主要散生于橡胶、槟榔或次生灌木丛林下和林缘,较少为坡地纯林;绝大部分的油茶林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同一林分不同植株间存在多样的叶片和果实形态,地径和产量也参差不一。分析认为,海南油茶资源丰富且存在特异性,这为海南选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产品种提供了良好的遗传物质基础;林分五花八门,没有进行抚育管理是海南油茶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长豇豆新品种海豇2号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海豇2号为中熟、高产、耐低温新品种,中层结荚集中,持续结荚能力强,丰产性好,每667 m~2产量3 500 kg左右。豇豆是海南省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常年栽培面积达1.774万hm~2(26.61万亩),主要产地为澄迈、乐东、万宁、三亚等市县。豇豆喜温怕寒,10 ℃以下的极端低温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形成,因此要特别注意播期。露地主要种植时间为


茉莉酸甲酯诱导西瓜ClTPS1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生物学信息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PS基因在海藻糖的积累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对TPS亚家族Ⅰ型基因研究比较多,而对TPS亚家族Ⅱ型基因研究较少。我们选取了西瓜Ⅱ型TPS亚家族基因中的一个TPS基因,命名为Cl TPS1,对该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一步以二倍体西瓜细胞为材料,利用q RT-PCR技术对Cl TPS1基因在茉莉酸甲酯诱导下的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l TPS1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1 332 bp处,启动子区域包含多个激素响应元件和逆境胁迫响应元件等;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83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94 104.2 Da,理论等电点为5.57。该基因与拟南芥TPS7基因同源性最高。而蛋白结构分析进一步暗示了该基因可能兼备TPS活性和TPP活性。在茉莉酸甲酯施加了4 h后Cl TPS1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高,整体变化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Cl TPS1基因能迅速响应逆境胁迫,并通过促进海藻糖生物合成抵御逆境。本研究不仅为利用茉莉酸甲酯提高西瓜抗逆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为以后深入研究植物中Ⅱ型TPS亚家族基因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