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橡胶干旱胁迫对东方真叶螨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明确寄主植物橡胶受干旱胁迫对重要害螨东方真叶螨Eotetranychus orientalis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该螨成灾预警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在温度30℃±1℃、相对湿度75%±5%和光周期14 L∶10 D的人工气候室条件下,观察了寄主植物橡胶盆栽植株在重度干旱(30%≤土壤含水量W<40%)、中度干旱(40%≤W<50%)和轻度干旱(50%≤W<60%)3种干旱程度胁迫和对照处理(正常土壤墒情60%≤W<80%)条件下东方真叶螨的个体发育历期、寿命、存活和繁殖情况,组建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结果显示,干旱胁迫处理植株的东方真叶螨卵期、幼螨期、前若螨期、后若螨期及成熟前期的发育历期均短于对照处理的,但成螨寿命长于对照处理的,雌螨产卵量大于对照,并且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其发育历期随之缩短、成螨寿命随之延长和产卵量随之增加。该螨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γ、周限增长率λ和净增值率R0在重度干旱胁迫植株上的为最大,显著高于轻度干旱胁迫及对照处理植株的种群,东方真叶螨在重度、中度、轻度干旱胁迫和对照处理的内禀增长率γ分别为0.147、0.125、0.106和0.075,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158、1.133、1.112和1.078,净增值率R0分别为9.02、6.17、4.58和3.23。采用TIMING-MSChart模拟预测东方真叶螨40 d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重度干旱处理的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对照处理最慢。东方真叶螨的个体发育、繁殖和实验种群增长受寄主干旱胁迫的影响,重度干旱对东方真叶螨的个体发育、繁殖及实验种群增长最有利。
关键词: 东方真叶螨 干旱 发育 繁殖 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


补充营养对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成虫寿命及生殖能力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成虫的重要内寄生蜂.为了明确补充营养对该蜂寿命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观察了补充 7种糖源物质时,在有寄主和无寄主条件下该蜂的寿命、卵子发育、产卵量、后代发育历期及出蜂数.结果表明:雌成蜂寿命在不提供寄主时,补充果糖的最长为 16.6 d,其余依次为蔗糖、蜂蜜、葡萄糖、松三糖、海藻糖、寄主蜜露,在提供寄主时取食清水的最长,为 10.0 d,补充寄主蜜露、松三糖、葡萄糖、蔗糖的成蜂寿命均在 9.0 d以上;雄成蜂寿命在不提供寄主时,补充果糖的最长为 16.0 d,补充其余糖类与空白CK和清水相比均延长了雄蜂寿命.补充营养能明显促进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卵巢发育及卵子成熟,提供寄主且补充蜂蜜、蔗糖或不提供寄主补充果糖时,24 h后小蜂成熟卵量均显著高于补充清水个体的成熟卵量.补充 20%蔗糖水小蜂的产卵量最高,为 43.7 粒/雌;其次是果糖(39.0 粒/雌)、葡萄糖(37.0 粒/雌)、清水(31.8 粒/雌)、蜂蜜(31.0 粒/雌),空白的产卵量则最少,仅为 12.4粒/雌.补充营养对子代的发育、存活和寄生能力等也具有明显影响.综上,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寿命和产卵受成虫期营养的影响明显,可选用浓度为 20%的蜂蜜、果糖或蔗糖等作为该蜂扩繁和释放前的补充营养.


不同处理方法对独脚金种子萌发的影响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独脚金种子为材料,探讨预处理时间、温度、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低温层积、贮藏时间等不同处理方式对其休眠与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独脚金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最佳萌发温度为 30℃,预处理时间为 13d时萌发率最高;独脚金种子存在生理休眠现象,GR 24 可有效打破其休眠,萌发率显著高于 GA、6 KT、ABA 和 TZ 处理(p<0.05);贮藏 80~180 d的独脚金种子萌发率均可高达 80%以上,贮藏时间太短(10d)或太长(365 d)其萌发率均较低,表明独脚金休眠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低温会导致独脚金种子进入次生休眠,表现出休眠循环现象.


橡胶/香露兜间作对香露兜香气成分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露兜是中国热带地区特色香料作物之一,其叶片香气成分含量是鉴定香露兜品质的关键指标。香露兜适宜在遮阴条件下种植,其中在橡胶林下间作香露兜是海南地区常见的栽培模式,但橡胶间作香露兜后对香露兜叶片香气成分的影响仍未探明。本研究拟通过盆栽试验,对比橡胶/香露兜间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和香露兜叶片香气成分种类与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橡胶/香露兜间作处理与香露兜单作相比,显著提高土壤容重13.63%,土壤碱解氮含量59.71%,土壤速效磷含量193.03%、土壤速效钾含量9.78%,土壤pH降低1.00(P<0.05);间作和单作处理共检测出10类68种香气成分,间作与单作相比,酮类、呋喃类、呋喃酮类、烃类和酚类的物质种类数量分别减少56.52%、14.29%、33.33%、20.00%、28.57%(P<0.05);尽管呋喃类、烃类和酮类的香气成分含量分别显著减少65.28%、20.88%和69.00%,但醇类、呲咯类、酯类和呋喃酮类香气成分含量分别增加31.50%、597.56%、122.78%、96.89%(P<0.05)。土壤pH降低是香露兜叶片酮类、呋喃类、呋喃酮类、烃类和酚类香气成分组成减少的主要原因;间作模式通过降低pH、提高土壤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醇类、呲咯类、酯类含量,减少呋喃类、烃类含量;吡咯类物质是香露兜叶片主要香气成分物质,因此,橡胶/香露兜间作模式显著促进香露兜香品质提升。研究结果对优化和推广橡胶间作香露兜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胶农增收以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基因MeUGT25在抗细菌性枯萎病中的功能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23 CSCD
摘要:【目的】克隆木薯中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UDP-glycosyltransferases, UGTs)基因MeUGT25,并进行抗枯萎病功能研究,为木薯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通过RT-PCR技术从木薯叶片(SC124)中克隆MeUGT25基因。随后,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genesilencing,VIGS)和地毯草黄单胞菌(Xamthomonas axonopodis pv. Manihotis, Xam)侵染试验研究MeUGT25基因在木薯中的抗病功能。【结果】病菌Xam能显著诱导MeUGT25基因的表达。在3株阳性干扰植株中,qRT-PCR检测显示它们的MeUGT25基因表达量分别降低71%、70%和69%。Xam侵染试验结果表明,叶片接种Xam 6 d后,MeUGT25V-2和MeUGT25V-3植株叶片上的细菌数量相比对照明显增多,但MeUGT25V-1阳性植株的细菌统计数量和对照叶片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从叶片的发病情况来看,3个干扰植株叶片上的菌斑均比对照明显。【结论】降低木薯叶片中MeUGT25基因的表达量会影响叶片抵抗Xam病菌侵染的能力,推测MeUGT25基因在木薯抗枯萎病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关键词: 木薯 MeUGT 生物胁迫 VIGS 地毯草黄单胞菌


土壤初始有效磷和交换性镁含量改变了小麦生长对pH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酸害阈值作为土壤酸度改良的目标pH,对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5种不同母质土壤上小麦生长对pH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初始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板页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上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稳定值分别为2.71、1.17、2.06、1.57和1.70 g·pot-1;达到稳定值95%、50%和5%时的pH阈值(即pH95%、pH50%、pH 5%),板页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31、4.42和3.53,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79、4.79和3.80,河流冲积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25、4.71和4.16,红砂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4.94、4.61和4.29,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72、4.66和3.59.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稳定值与土壤初始pH、有效磷、交换性镁和交换性钙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H50%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株高pH50%与土壤初始有效磷含量、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作物酸害阈值受土壤初始有效磷和交换性镁含量的影响,土壤肥力水平和酸度共同决定了作物的最大生物量,为培肥土壤、降低酸害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芒果炭疽病拮抗菌分离、鉴定及生防机制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环境中分离获得芒果炭疽病病原菌的拮抗细菌,明确菌株RL-LL04对病原菌的拮抗机理并探索菌株的生物防治应用潜能。通过稀释法与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拮抗细菌并进行系统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菌株对多种常见热带水果病原菌的抑制作用,通过胞外酶检测以及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进行生防机制研究,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开展离体芒果接种试验进行芒果炭疽病生物防治应用。分离获得73株具有拮抗效果的细菌,5株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率达到70%以上,其中以菌株RL-LL04的抑菌率最高(82.2%),经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gyrB和rpo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对多种常见热带水果病原真菌具有拮抗能力,该菌通过产生含有苯甲醛、3-甲基丁酸和苯酚等具有抑菌活性的挥发性有机物与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等胞外酶抑制病原菌生长,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病原菌菌丝畸形、扭曲及断裂,且离体芒果炭疽病防治效率达52.7%。该结果为芒果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也为阐明菌株RL-LL04对芒果炭疽病的拮抗机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热带水果病害 芒果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 生物防治 贝莱斯芽孢杆菌 挥发性有机物 胞外酶


蓖麻蚕对蓖麻毒素的代谢解毒作用
《蚕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蓖麻蚕及蚕蛹是食用、饲用的优质蛋白质来源,但蓖麻蚕体内蓖麻毒素残留量及代谢解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严重限制其食品化、饲料化开发应用.为解析蓖麻毒素在蓖麻蚕体内的代谢解毒机制,对蓖麻蚕5龄幼虫添饲或注射蓖麻毒素,分析蓖麻蚕对蓖麻毒素的吸收率、注射毒素致死中量、毒素代谢降解率,检测GST-GSH-Px解毒体系酶活性变化,并分析添饲谷胱甘肽(GSH)对蓖麻蚕存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蓖麻蚕对蓖麻毒素的吸收率约为0.12%,大部分毒素随蚕沙排出体外.蓖麻蚕全龄添饲毒素原液(2.319 mg/mL)并未死亡,但注射致死中量LD50为13.90 ng/g.添饲蓖麻毒素后,1~5龄幼虫、蚕蛹、5龄蚕血淋巴和中肠中的蓖麻毒素含量极低(0.32~0.59 ng/g);添饲毒素后幼虫对毒素的降解率达99.99%,而注射毒素幼虫对毒素的降解率为97.57%.进一步分析表明,蓖麻蚕添饲毒素后全蚕、血淋巴和中肠中GSH含量以及GR、GST、GSH-Px酶活性均显著提高;注射毒素后,全蚕和血淋巴中GSH含量先降后升,而GR、GST、GSH-Px酶活性则显著上调,中肠中GR、GST、GSH-Px酶活性呈上调趋势,但增幅比血淋巴更小,说明血淋巴和中肠是主要解毒组织,依赖GST-GSH-Px解毒防御体系完成毒素代谢;注射GSH能够延长幼虫致死中时(LT50)18.52 h,进一步确认GST-GSH-Px解毒防御体系在蓖麻毒素代谢降解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明确蓖麻蚕及蚕蛹体内蓖麻毒素含量极低,蓖麻蚕依赖血淋巴和中肠中的GST-GSH-Px解毒防御体系降解体内蓖麻毒素.上述结果为蓖麻蚕及蚕蛹的食用化、饲料化安全评价以及蓖麻蚕毒素解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木薯叶黄酮醇检测方法优化及其含量比较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叶富含丰富的黄酮醇类物质,高效的提取和分析方法可为获取木薯叶黄酮醇提供至关重要的评价技术.本研究旨在优化木薯叶中 4 种黄酮醇物质(杨梅苷、芦丁、烟花苷和水仙苷)的提取和检测方法,以及分析不同木薯品种、采收期和成熟度对这些黄酮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 50%乙醇水溶液,料液比为 1∶50(g/mL),超声提取温度 50℃,超声提取时间 60 min可有效提取木薯叶中的 4 种黄酮醇;不同的C18 色谱柱配备HPLC-DAD能有效分离木薯叶中的 4 种黄酮醇;方法验证结果显示,4 种黄酮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性良好,R2 分别达到 0.9999、0.9999、0.9999 和 0.9998;检出限在 6.0~10.0 mg/kg之间;定量限在 20.0~32.0 mg/kg之间;检测方法系统适应性较好,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变化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 1%;样品日内、日间和月内稳定性较好,含量变化 RSD 在0.44%~3.57%之间,平均加标回收率在 92.68%~109.14%之间,RSD均小于 6.0%.利用建立的提取和分析方法,分析了30 个木薯种质中 4 种黄酮醇含量,芦丁和烟花苷含量占 4 种黄酮醇总量的 93.50%~99.30%,其含量高低由芦丁和烟花苷决定,但品种间决定黄酮醇总含量高低的相关性顺序为芦丁>水仙苷>烟花苷>杨梅苷;木薯种质的不同采收期和不同成熟度叶片中黄酮醇分析表明,在多数木薯种质中,第 270 天采收的芦丁、烟花苷和水仙苷含量高于第 180 天,杨梅苷因品种而异;不同木薯种质(除SC09 外)幼叶期的杨梅苷、芦丁和烟花苷含量均高于嫩叶期和成熟期;成熟期(除花叶木薯)水仙苷含量均高于幼叶期和嫩叶期.本研究结果可为木薯叶黄酮醇物质的开发利用(原料的选择、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评价技术和依据,也为揭示木薯叶黄酮醇物质积累规律奠定基础.


基于RNA-seq的香蕉枯萎病菌Cat1基因敲除突变体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RNA-seq技术对Δcat1突变体菌株和Foc4野生型菌株的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探明Cat1基因敲除后对香蕉枯萎病菌转录组的影响。预测到新转录本2 354个,其中能够预测到基因功能的有1 095个。Cat1基因敲除后,敲除突变体的基因表达相较于野生型菌株发生很大变化。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发现,差异基因表达主要体现在蛋白复合物、细胞质组分、细胞蛋白代谢过程、ATP结合和转运活性等相关方面。KEGG分析发现,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核糖体合成、RNA转运,香蕉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抗生素生物合成、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等通路。Cat1基因敲除后,一些能量转运酶、加氧酶、氨基酸转移酶活动加强,一些激酶、氧化酶、蛋白酶受香蕉诱导活性增加。Cat1的敲除导致多种糖转运蛋白的大幅下调表达,且大大影响锌脂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等表达,从而对菌株生命活动和致病力产生影响。Cat1敲除后,其他过氧化氢酶类的表达量补偿性增加,但催化生成过氧化氢的SOD表达也增加,可能是敲除突变体致病力减弱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香蕉枯萎病菌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过氧化氢酶 敲除突变体 转录组测序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 基因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