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茼蒿生长发育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设计3个氮素配比:N1(所施氮素全部为NO3--N),N2(NO3--N∶NH4+-N=7∶3),N3(NO3--N∶NH4+-N=5∶5)和3个土壤水分处理:W1(田间持水量的75%~85%)、W2(田间持水量的65%~75%)、W3(田间持水量的55%~65%),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茼蒿株高、产量、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形态氮素配比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茼蒿株高,但茼蒿的产量、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水分的增高呈先增高后降低;N2和N3处理时,W2处理的茼蒿叶绿素、全N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W1和W3处理;同一水分条件下,提高NH4+-N比例均能显著提高茼蒿株高、产量、叶绿素含量和全N含量,但茼蒿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NH4+-N比例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综合认为,最优的土壤水分和氮素组合为W2N3。


二氧化硫对植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SO2是一类典型的大气污染物,当其超过一定阈值时,植物的生理特性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等物质将会增加,从而引起枝叶甚至植株死亡。但迄今为止,其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植物地上部分,对植物地下部分的研究较少;多数是集中时间内模拟SO2胁迫的单独观察,缺少长期受污染状态下遗传后代发生变异的系统综合分析;针对某种植物的独立分析较多,与近缘种的比较研究较少;植物对伤害反应研究较多,对适应性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系统阐明SO2胁迫机制,应注重警示植物的开发与群落应用,将其用于监视环境的变化;注重抗性强植物的选育,以提高城市植物的抗污能力。


肉鸡高平衡度饲料及营养动力定型初步探讨
《中国家禽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选用肉鸡高平衡度饲料,对罗斯308肉鸡进行网上平养和复式笼养试验,探讨限定肉鸡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因素以及确定适合的高平衡度饲料。结果发现,限定肉鸡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因素是饲料中不吻合肉鸡群体营养动力定型的非平衡蛋白质含量,每千克饲料中非平衡蛋白质含量100 g是肉鸡饲料蛋白质中间代谢的上限;在不使用抗生素条件下,肉鸡高平衡度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300 g/kg,代谢能为13 MJ/kg,饲料营养动力定型平衡度达75%,可实现45日龄平均体重≥3 253 g/只,料肉比≤1.67∶1的养殖效果。
关键词: 肉鸡 肉鸡群体营养动力定型 肉鸡高平衡度饲料 蛋白质


玉米单倍体的自然及化学加倍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通过试验研究了6种常见单倍体玉米(NDG5、GY5598、ND108、ZD958、GY115、1145×Y331)在自然和化学条件下的基因加倍。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6种基因型单倍体玉米的散粉率和结实率普遍较低,如果在芽苗期施以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单倍体玉米的散粉率和结实率。


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和施肥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目的]为探讨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及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运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在晋中榆次区东阳试验基地设置玉米肥效试验。[结果]所有处理中处理6(N2P2K2)产量最高达15 990 kg/hm2,处理1(N0P0K0)不施肥时产量最低为10 973 kg/hm2,产量差异显著;比较不同氮、磷、钾肥用量下的玉米产量,发现在其他种肥料不变的条件下单一提高另一种肥料的施用量,玉米的产量随肥料用量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对比各缺素处理,发现对玉米产量影响次序为氮肥>钾肥>磷肥。[结论]氮肥是影响该区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在生产上,施肥时应重点考虑氮肥的投入及氮肥的基追比例。


用康奈尔体系评定饲料营养价值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选取反刍动物常用饲料样品6种,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NCPS)提出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分类方法,分别测定了饲料的粗蛋白(CP)、非蛋白氮(NPN)、可溶性粗蛋白(SCP)、酸性洗涤不溶蛋白(ADIP)、中性洗涤不溶蛋白(NDIP)及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木质素和淀粉。并根据康奈尔体系提出的计算方法计算了饲料粗蛋白中的非蛋白氮(PA)、快速降解蛋白质(PB1)、结合蛋白质(PC)、中度降解蛋白质(PB2)、慢速降解蛋白质(PB3)和碳水化合物中的不可利用纤维(CC)、可利用纤维(CB2)、淀粉、果胶(CB1)和糖类(CA)。比较了CNCPS评定饲料营养价值较常规方法的优点,建议建立常规饲料CNCPS评定的数据库,广泛采用CNCPS来评定饲料营养价值。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我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田降水利用率,改善作物的水分有效性,于2008-2013年在山西省寿阳县国家旱作农业科技攻关试验区,连续定点定位设置渗水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渗水地膜覆盖(S)、普通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PJ)、普通地膜覆盖(P)、秸秆覆盖(J)5个不同覆盖栽培模式,以传统平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春玉米田土壤水分、产量及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6年研究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均对土壤水分具有保持作用,0-200cm土层6年平均土壤贮水量较对照增加3.5%~8.8%。渗水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渗水地膜覆盖(S)、普通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PJ)、普通地膜覆盖(P)和秸秆覆盖(J)处理增产效果显著,6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27.8%,26.7%,19.2%,17.0%和6.9%,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16%,29.63%,21.16%,15.87%和5.29%。渗水地膜覆盖(S)处理净收入最高,渗水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次之,6年平均净收入分别较对照增加1 924.2,1 703.6元/hm2。因此,渗水地膜覆盖(S)和渗水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处理在改善土壤水分效应的同时能显著增产增收,是北方半湿润偏旱区春玉米的高效栽培模式。


不同品种、杂交组合蜜蜂为苹果梨授粉试验初报
《中国蜂业 》 2014
摘要:苹果梨属于自花不孕品种,需要异花传粉。生产中苹果梨多为人工授粉,但是人工授粉的成本和风险都很高,劳动强度大,作物的主要传粉昆虫蜜蜂在梨树授粉生产中逐渐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观察和测试不同蜜蜂在苹果梨花期的采集行为,测定和比较不同授粉方式对苹果梨座果率的影响,初步筛选出适合为苹果梨传花授粉的蜜蜂品种,比较蜜蜂授粉和人工授粉对苹果梨座果率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