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短期低温胁迫对'龙牧807'苜蓿幼苗生理代谢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苜蓿幼苗的低温胁迫生理响应机制,试验以‘龙牧807’苜蓿(Medicago Sativa L.‘Longmu 807’)幼苗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0℃,—2℃,—3℃,—4℃和—5℃)处理,每个温度处理2 h,分析不同低温胁迫对苜蓿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膜质透性、膜氧化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代谢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温度的增加,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3℃达到最大值;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含量、氧自由基产生速率、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呈升高变化趋势,在—5℃达到最大值;叶绿素、硝态氮含量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呈降低变化趋势。通过对16个指标主成分分析,获得8个特征向量比较大的指标,对这8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表明,‘LM807’苗期能耐受最低温度为—3℃。本研究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抗低温能力相关性比较好。


棕榈酸对绵羊单核巨噬细胞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棕榈酸(Palmitic acid,PA)是一种典型长链饱和脂肪酸,具有一定脂毒性,可引起细胞内过度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研究旨在揭示PA对绵羊单核巨噬细胞中炎性因子表达和氧化应激水平影响,探讨TLR4基因介导作用,分析亚麻酸(Linoleic acid,LNA)可能存在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在1 mmol·L-1PA处理4 h后,TLR4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IFN-γ、IL-1β、TNF-α、IL-6等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OS和iNOS等氧化相关指标显著升高(P<0.05),SOD、CAT、T-AOC等抗氧化相关指标显著降低(P<0.05)。利用TAK242抑制TLR4基因后,其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TNF-α和IL-6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ROS和iNOS表达水平下降、T-AOC表达水平升高(P<0.05)。PA与LNA共处理后,TLR4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TNF-α和IL-6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ROS和iNOS表达水平下降、T-AOC表达水平升高(P<0.05)。研究表明,PA处理后绵羊单核巨噬细胞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TLR4基因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介导作用,LNA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A诱发的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
关键词: 绵羊 单核巨噬细胞 棕榈酸 TLR4基因 炎症 氧化应激


黑龙江糜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黑龙江省149份糜子种质资源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鉴定.结果表明:该批糜子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千粒重(2.06)、主茎高(2.02)、主穗长(2.02)、生育期(1.94)、单株粒重(1.79)、主茎节数(1.37),5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粒色(1.87)、花序密度(0.64)、穗型(0.64)、花序色(0.51)、穗分枝长(0.4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与穗型和花序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2.49%,第1主成分主要与穗型有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生育期有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籽粒性状有关,第4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有关;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10.0时将149份糜子种质划分为4类;筛选出20份具有早熟、矮秆、大穗的糜子资源.


大豆蛋白含量新位点qPRO-19-1的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籽粒蛋白约为40%,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提高大豆蛋白含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因此,发掘大豆蛋白含量相关基因,对开发分子标记并培育高蛋白食用大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低蛋白大豆品种中黄35为母本,以源自日本的高蛋白大豆十胜长叶为父本,构建了重组自交系(RIL,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群体。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在3条染色体筛选出9个与蛋白含量相关的SSR标记,其中位于19号染色体的QTL尚未见报道。进一步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ADD)分析RIL群体F2:15和F2:16,在19号染色体重复定位了1个蛋白质含量相关QTL qPRO-19-1,位于分子标记SSR1938和SSR1959之间,LOD值分别为3.43和3.98,贡献率分别为7.81%和14.87%,高蛋白等位基因来自于高蛋白亲本十胜长叶。qPRO-19-1的定位区间长度为385 kb,共有注释基因36个。本研究定位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新位点qPRO-19-1,为大豆高蛋白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育种奠定了基础。


野生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拮抗菌株筛选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生防新资源,采用组织分离法从21种野生药用植物不同组织部位分离纯化内生真菌,以6种植物病原菌为靶标菌筛选拮抗菌株,并根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对菌株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效拮抗菌株对靶标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分离纯化的478株内生真菌中筛选出11株高活性拮抗菌株,分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平脐蠕孢属Bipolaris、棘壳孢属Pyrenochaeta、镰孢属Fusarium、粒毛盘菌属Lachnum、垫壳孢属Coniella和Neonectria 7个属,其中青霉属占比最高,达36.36%。平皿对峙试验表明,棘壳孢菌12-R-5对灰葡萄孢表现出高效性和专一性,其对菌丝抑制率达66.67%。含药平皿试验表明,菌株12-R-5发酵滤液10倍稀释液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菌株12-R-5 10倍发酵滤液处理灰葡萄孢10 h,孢子不萌发;100倍稀释液处理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1.01%。显微镜观察发现,棘壳孢菌使灰葡萄孢菌丝扭曲变形,膨大肿胀及断裂,部分菌丝发生缢缩、消融现象。说明棘壳孢菌12-R-5菌株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及应用前景。


发芽糙米多糖的结构解析及降糖活性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发芽糙米为试验材料提取发芽糙米多糖(GBRPs),对其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分析GBRPs不同组分的结构。使用紫外-可见光光谱法(UV-Vis)、凝胶渗透色谱(GPC)、高效液相色谱(HPL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等分析方法测定各组分GBRPs的纯度、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化学键组成以及糖苷键结构,检测各组分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然后通过细胞试验明确抑制活性最强组分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发芽糙米多糖经分离纯化出WPS、SPS-1、SPS-2和SPS-3 4个组分,其中WPS组分由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SPS-1组分由甘露糖、鼠李糖和葡萄糖组成,SPS-2组分由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SPS-3组分由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组成。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各多糖组分都含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WPS主要由吡喃型糖环构成,吡喃与呋喃型糖环存在于SPS中。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表明:WPS含有吡喃环的α-构型,α-和β-构型的呋喃、吡喃糖环存在于SPS中。SPS-1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最高,且能快速提高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己糖激酶及丙酮酸激酶酶活力,模型细胞的糖原含量也显著提高,证明其具有降血糖活性作用。


林可霉素在安格斯牛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林可霉素在安格斯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了解其在安格斯牛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以及排泄规律,选取5头安格斯牛,林可霉素以5 mg/kg剂量肌肉注射,于不同时间点静脉采集血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液药物浓度,用非房室模型对药时数据进行分析。肌肉注射药动学参数为:消除半衰期(T1/2β)为3.75 h±0.65 h,达峰时间(Tmax)为0.37 h±0.21 h,达峰浓度(Cmax)为6.12μg/mL±0.34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12.73μg/mL·h±0.57μg/mL·h,平均滞留时间(MRT)为3.78±0.19 h。结果表明,肌肉注射林可霉素后,林可霉素在安格斯牛体内吸收较快,消除较慢,达峰浓度较高。


东北严寒地区农村生活用能基线调研与零碳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碳中和目标愿景对中国农村能源供给体系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东北严寒农村地区调研,总结分析了农村生活用能消费特点。结果表明:受气候条件影响,东北地区农村人均年生活用能消费达(0.99±0.40) tce,冬季采暖用能占比达(79.4±4.9)%,主要以秸秆、薪柴及煤炭资源消耗为主,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差,低效传统炉灶仍普遍存在。针对农村地区气候特征、资源禀赋、居住方式与能源需求趋势,基于生物质及太阳能等资源利用,采用多能互补、多元化供应模式,提出了在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分户式秸秆成型燃料取暖+建筑节能+分布式太阳能光伏",以及"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建筑节能+分户式省柴节能炉灶"的技术应用模式,并对4个示范村节能减排能力的提升进行估算分析,预计年生活用能节能占比可达(39.7±5.1)%,碳减排量可分别提高5.7倍、66.6倍、24.1倍和15.6倍。


60Co-γ辐射苜蓿种子的变异植株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其诱变效应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龙牧806’苜蓿种子为材料,采用600、800 Gy和900 Gy辐射剂量对其种子进行60Co-γ辐射处理,辐射的M1和M2苜蓿种子后代进行变异植株筛选,对筛选的变异植株叶片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9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利用主成分和隶属函数法对各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依据植株叶型、株高及叶面积变化筛选出辐射变异植株6种,包括矮化植株(A)、偏高植株4种(G1、G2、G3和G4)、叶型畸变植株(J)。J株、A株和G4株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79.35%、91.89%和98.00%,对照和G1、G2、G3植株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均为100%,各叶片愈伤组织褐化率为0.00%~5.41%。G3植株愈伤组织的脯氨酸(Pr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高,分别为58.72μg·g-1和123.45μmol·min-1·g-1,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C)最低,分别为0.44μmol·L-1和44.44%,可溶性蛋白(SP)和可溶性糖(SS)含量在J植株愈伤组织中最高,分别为6.92 mg·g-1和1.48%,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G2愈伤组织中最高,为98.40μmol·min-1·g-1,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A愈伤组织中最高,为911.67μmol·min-1·g-1。主成分分析显示苜蓿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特性受辐射影响的主要指标为SS,Pro, CAT,MAD,RC和SOD,各愈伤组织6项指标隶属值的排序为G3>CK>J>A>G1>G2>G4。本研究所筛选的辐射变异植株G3叶片的愈伤组织可为苜蓿抗逆性突变体的进一步筛选提供基础材料。
关键词: 苜蓿种子 60Co-γ辐射 变异植株 愈伤组织诱导 生理生化 隶属函数


amiRNA介导的兼抗PVX、PVY、PSTVd马铃薯植株获得及抗性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兼抗多种病毒(类病毒)的马铃薯植株,分别克隆了靶向PVX、PVY和PSTVd蛋白的P25、HC-Pro和Virp1基因,以拟南芥pre-miR159a为骨架设计了针对P25、HC-Pro和Virp1基因的amiRNA序列,通过Overlapping PCR将3个amiRNA片段连接,并导入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00-221,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1300-221-pre-amiR-P25-HCPro-Virp1,经PCR及酶切验证,表达载体构建正确。农杆菌介导法将含目的基因质粒菌液侵染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脱毒微型薯片,经再生、压力筛选,抗性植株分化及植株壮苗共获得转化株系15株,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10株检测到与目的基因大小一致的片段(729 bp)。qRT-PCR结果显示,外源amiR-P25-HCPro-Virp1基因在10个转化植株中均有表达,相对表达量在7.68~21.37。对T0阳性转化植株的攻毒试验,将PVX、PVY和PSTVd病毒等量混合液摩擦接种至6~8叶期的植株叶片,20 d后观察发现,对照植株感病严重,出现植株矮小、叶片斑驳等症状,而转化植株未表现出感病症状,生长正常。RT-PCR进行病毒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转化植株中也未检测到病毒序列,这表明转amiR-P25-HCPro-Virp在转化植株中能稳定表达,转化植株能够兼抗PVX、PVY和PVSTd 3种病毒(类病毒)。得到了同时兼抗PVX、PVY和PVSTd转化植株,且抗性显著,为马铃薯抗病毒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