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西省清徐县葡萄霜霉菌对烯酰吗啉的抗药性分析
《植物保护 》 2018 CSCD
摘要:葡萄霜霉病是葡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目前防治霜霉病主要依赖化学药剂,其中羧酸酰胺类杀菌剂是一类重要药剂,然而病原菌抗药性对其防效有重要影响。2015年本实验室首次在中国检测到抗烯酰吗啉的葡萄霜霉菌,并开发了Tetra-Primer ARMS PCR快速检测法来检测抗药性。本研究利用此技术对采自山西省清徐县60株葡萄霜霉菌进行了烯酰吗啉抗性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株具有抗药性,其他59株均为敏感菌株,说明该地区霜霉菌已经开始产生烯酰吗啉抗性,但尚未大范围扩展,需要进行持续监测以指导杀菌剂的使用,这也是首次报道山西省葡萄霜霉菌存在烯酰吗啉抗性菌株。
关键词: 葡萄霜霉菌 Tetra-Primer ARMS PCR技术 烯酰吗啉 抗药性


山西产区远志药材资源现状与分析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西省是远志主产区,供应市场约80%的远志,山西远志资源的变化影响着整个远志产业的发展。经过对山西远志主产区及周边产区的走访与调研,该文综合阐述了远志的栽培历史、资源与分布、产区变化、价格趋势等方面。通过比较山西远志产区与其他产区,分析山西远志产业的优势与不足。指出远志生产无序、缺乏质量评价指标、种质资源不清、根腐病及黄曲霉毒素超标等是制约远志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依据生态适宜性指导远志产区布局,建立综合的远志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新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产学研结合解决远志生产中的问题。
关键词: 远志 资源现状 产区 发展建议 评价体系 根腐病 黄曲霉毒素


不同覆盖方式对黑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秸秆和地膜2种覆盖方式对黑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黑花生品种(系)豫花黑1号和临黑3号为试验材料,分析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均可改善耕层土壤的水分环境,促进黑花生植株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分枝数,全膜覆盖效应要优于其他方式和对照;全膜覆盖可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值,提高叶片光合效率,要好于半膜和秸秆覆盖; 4种方式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籽粒含油量、粗蛋白、油酸含量等品质性状,对籽粒锌元素含量的促进效应大于对硒含量的影响;豫花黑1号品种稳定性较好,而临黑3号更具环境可塑性。


小麦骨干亲本临汾5064单元型区段的遗传解析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子标记解析骨干亲本临汾5064单元型区段在其衍生后代中的遗传规律,可以为小麦分子育种提供依据。在临汾5064及其21个衍生品种(系)中,395个SSR标记共检测出895个等位变异,不同位点的等位变异为1~8个,平均2.27个,平均多态性指数为0.25。临汾5064及衍生后代中146个位点具有相同等位变异,遗传贡献超过80%的位点有30个。实验结果表明,临汾5064对衍生子一代和子二代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5.30%和64.24%,且未随着世代的增加而明显下降。所有衍生后代与亲本完全相同的单元型区段有16个,贡献率大于80%的染色体区段分布在所有染色体上。关联分析发现这些单元型区段存在重要农艺性状的QTL簇,几乎都与重要农艺性状显著相关,表明这些区段在育种过程中受到强烈选择。
关键词: 小麦 骨干亲本 临汾5064 遗传贡献 单元型区段


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拮抗菌CM3的抑制作用研究
《生物技术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草莓根腐病病株根部成功分离了2株真菌FC2016-3和FC2016-7,经过鉴定确定其为根腐病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CM3对菌株FC2016-3和FC2016-7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也对其他土传病害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盆栽实验结果显示,菌株CM3对尖孢镰刀菌FC2016-7引起的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64.86%,而且还具有促进草莓根部生长的能力。研究表明菌株CM3是一株既能防病也能促生的菌株,适合开发成微生物制剂。


黄瓜花叶病毒(CMV)2个山西分离物CP序列测定及亚组分类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生物学检测的基础上,利用酶联免疫检测、非序列依赖性PCR(sequence-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SIA)对感病番茄进行分子鉴定,表现卷叶和花叶症状的番茄均被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侵染,分离物分别命名为SXFQ(GenBank登录号为JX993914)和FQ(GenBank登录号为JX993912)。为明确其分类地位,对二者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应用DNAMAN软件对本课题组前期检测的7个CMV山西分离物、SXFQ、FQ以及其他3个CMV典型分离物CP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最大相似性分别为77.1%~100%和81.6%~100%。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9个CMV山西分离物属于CMV亚组I B的2个分支,其中在指示植物上表现较强症状的SXFQ与其他5个分离物为一分支,在指示植物上表现较弱症状的FQ与其他2个分离物为另一分支。对9个山西分离物CP进行亚组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疏水性与预测结果相近,2个分支的分离物分别出现相近的氨基酸变异和蛋白结构,存在一定规律性。


山西野生木本油脂植物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油脂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山西省野生木本油脂植物资源现状,采用实地踏查、试验分析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内主要山地、自然保护区不同野生木本油脂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含油率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并用索氏提取法测定33种木本油脂植物的含油率。结果表明:山西省野生木本油脂植物共43科84属168种。目前开发利用较多的种类有翅果油树、中国沙棘、文冠果等,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有榛属、朴属、山胡椒属、盐肤木属、卫矛属、南蛇藤属、梾木属、槭属、栾树属、野茉莉属、连翘属等。对山西省野生油脂植物的种类组成、取用部位、用途以及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保护与利用建议。


采前喷施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采前喷施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贮藏期的腐烂和品质的影响,采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菌悬液喷施草莓植株,检测草莓采后腐烂率及硬度、色泽、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及失重率等指标,并统计草莓表面菌落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前喷施浓度为1×10~(10)CFU/m L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1菌悬液,可显著降低草莓采后腐烂的发生,而且喷施3次贮藏效果优于喷施1次。在16℃下贮藏7 d,喷施3次处理在接种灰葡萄孢菌和自然条件下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7.33%和58.45%。采前喷施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菌悬液可有效提升草莓品质,延缓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降低Vc含量,一定程度上可保持果实亮度。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可在果实表面定殖,且抑制果实表面病原菌的生长。菌悬液喷施3次,16℃贮藏7 d后,果实表面拮抗菌数量达到贮藏前的4.79×10~4倍,同时,病原菌在果实表面的菌落数也大大减少。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可引起灰葡萄孢菌菌丝畸形,内含物外渗。此外,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草莓植株白粉病有抑制作用,并促进植株生长,株高、单株鲜重和单株叶片分别比对照增加19.39%、28.13%和36.04%。研究表明该菌株在草莓生产和贮藏领域具有较大潜力。


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的试验田内,对相邻的大豆、玉米及谷子试验田用网捕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动态、垂直分布和有虫株率进行了调查;并在谷田内做了该虫的日节律调查。研究显示该虫更偏向于取食玉米和谷子。双斑长跗萤叶甲在3种农作物田中的种群数量交替增长,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8月中上旬是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数量高峰期,日节律调查发现该虫的活动高峰主要集中在傍晚18:00左右;活动适宜温度为25~30℃。根据该虫在相邻农田中种群动态曲线推测,在谷子花期时,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从大豆和玉米田中向谷田转移;当谷子花期结束,谷田中的种群又向大豆和玉米田转移。


不同施肥处理下工矿复垦区大豆根际效应分析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工矿复垦区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大豆根际效应,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法、微生物平板培养法和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对不同生育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养分、微生物区系、酶活性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豆不同生育期,不同施肥处理下根际对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的富集均具有正向效应,且施肥处理下大豆根际效应强于对照处理;在苗期与开花期,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与CK处理间根际各种养分富集率差异均显著;在鼓粒期与成熟期,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与CK处理间根际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富集率差异显著。在大豆不同生育期不同施肥处理下根际酶活性、根际微生物数量均高于非根际,且有机无机配施肥处理与CK处理间根际效应差异显著;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根际效应均与土壤有机质富集率显著相关,碱性磷酸酶与水解性氮和速效钾显著相关;细菌根际效应与全氮、有机质富集率显著相关,放线菌根际效应与全氮、有效磷富集率显著相关,而真菌与养分富集率相关性较差。总体来看,在该工矿复垦区大豆不同生育期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根际效应较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