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秸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经科学处理可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解决了因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缓解了土壤板结及肥力下降等问题。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介绍了国内外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比了秸秆还田的多种方式,提出了秸秆还田需要因地制宜做到精准还田,还阐述了当前在秸秆还田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技术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过程中常见杂草类型和除草剂的使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马铃薯田杂草种类繁多,若单纯依靠人工去拔除,费时又费力,而且不能彻底清除,选用有效的除草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马铃薯田的除草难题,有效控制杂草的滋生,为马铃薯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常见的杂草类型进行了总结,同时阐述了各种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明确适合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种植的大豆品种,对当前种植面积相对较大的9个大豆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表现最好,产量最高的是北豆40,单产2 895kg·hm~(-2),其次为克山1号,单产2 760kg·hm~(-2),产量最低的后三位依次为合农95、圣豆15、东升7号。


我国东北寒冷地区李种质资源抗寒力测定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电导率法测定34个李品种枝条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降低,枝条组织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变化,供试李品种半致死温度范围为-26.19~-36.54℃,俄罗斯引进品种总体抗寒性较好,其次为地方资源品种,人工培育个别品种抗寒力相对较弱。抗寒力较强品种:龙园蜜李、俄2、俄13、秋甜李、巴彦大红袍、绥李3号;抗寒力较弱品种:矮甜李、吉林6号、大淡果、长李15、牡红甜李。
关键词: 李 抗寒力 相对电导率 Logistic方程 半致死温度


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培养及试管薯诱导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以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和试管薯为研究对象,以其试管苗的培养和试管薯的诱导为研究目标,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对脱毒马铃薯试管苗进行了培养,分析不同培养基和不同激素含量对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固体培养基来说,液体培养基不仅能够促进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的快速、健壮生长,而且还能够有效节省生产成本。当外界环境适宜时,马铃薯试管苗的形成和发育在没有任何激素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微型薯。但与相同环境下含有诱导结薯激素的培养基相比,其结薯率较低,且结薯较晚。
关键词: 脱毒马铃薯 试管苗 试管薯 培养基 激素含量 诱导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主要抗寒生理指标对低温的响应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小幅度变化的低温条件下,研究抗寒性不同的紫花苜蓿根系和叶片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和同一品种在不同温度下的差异性。以此探讨抗寒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对低温的响应差异,揭示紫花苜蓿抗寒性的机理,为紫花苜蓿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处理下,抗寒性强的品种丙二醛含量低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在-8℃处理下,4个供试品种根系和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差异显著(根系:F=7.683,p<0.05;叶片:F=15.016,p<0.05),抗寒性强的两个品种根系和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抗寒性弱的品种。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在-7℃(F=4.497,p<0.05)和-8℃(F=12.464,p<0.05)处理下均表现出品种间的显著差异,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6℃(F=5.891,p<0.05)和-7℃(F=6.921,p<0.05)处理下均差异显著。根系和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在-6℃(根系:F=113.593,p<0.05;叶片:F=61.481,p<0.05)、-7℃(根系:F=13.916,p<0.05;叶片:F=10.469,p<0.05)和-8℃(根系:F=90.890,p<0.05;叶片:F=29.040,p<0.05)3个低温处理下均表现出品种间的显著差异,抗寒性强的品种根系和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随着温度降低,抗寒性强的品种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和可溶性蛋白下降幅度小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可溶性糖上升幅度大于抗寒性弱的品种。综上所述,在低温胁迫下,抗寒性强的紫花苜蓿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含量以及保持相对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来减少低温造成的伤害。


内控管理法优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中国集体经济 》 2017
摘要:为了能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促进事业单位能获得良好发展,在目前的事业单位管理之中通常会采用内部控制法进行管理,而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法实施的关键所在,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文章就内控管理法优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行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