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以农作物秸秆为墙体材料的日光温室(以下称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性能,以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以空心砖墙体日光温室为对照,监测了两种墙体材料温室中空气、墙体、土壤和温室各界面温度变化,分析了两种墙体材料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性能。结果表明:秸秆块墙体在晴天和阴天时均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空心砖墙体晴天夜间时散失的热量是秸秆块墙体的1.5倍,阴天夜间时散失的热量是秸秆块墙体的1.3倍;秸秆块和空心砖墙体日光温室阴天时室内最低气温分别为5.4℃和5.8℃,晴天时室内最低气温为6.0℃和7.4℃;秸秆块墙体温室中40 cm以上土壤平均温度(14.00±2.61)℃高于空心砖墙体温室(13.55±1.73)℃。温室结构中各界面表面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秸秆块墙体温室中10 cm以上土壤层和空气的蓄热量比空心砖墙体温室中的大,秸秆块墙体的蓄热量比空心砖墙体的蓄热量小。

关键词: 日光温室 秸秆块 空心砖 温度 保温 蓄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Cl胁迫对结球甘蓝幼苗生长及体内离子分布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结球甘蓝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Cl对结球甘蓝幼苗生长和体内钠离子(Na+)、钾离子(K+)、钙离子(Ca2+)、镁离子(Mg2+)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根、茎、叶和整株的生物量呈下降的趋势,根冠比在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结球甘蓝幼苗各器官中的Na+含量不断增加,而K+、Ca2+、Mg2+呈下降的趋势,所有NaCl胁迫处理的结球甘蓝K+/Na+、Ca2+/Na+和Mg2+/Na+值均低于对照,且均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在NaCl胁迫下,茎部对Na+和K+的累积较高,而叶中则主要积累Ca2+和Mg2+。

关键词: 结球甘蓝 NaCl胁迫 生物量 离子运输 离子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抗旱初步鉴定及渗透胁迫对抗氧化生理指标的影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抗旱性有差异的6份甘薯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田间鉴定抗旱性的基础上,通过室内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测定胁迫下与抗旱性相关的9个生理生化指标,采用抗旱指数和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对其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田间抗旱鉴定,广薯87和徐薯22的抗旱性强,日紫0602和宁紫薯1号的抗旱性差;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下,甘薯叶片NOS、CAT、T-AOC和T-SOD活性随着PEG浓度增高,其活性增强;Pro、MDA、Prot和T-AA含量也增加;尤其在25%PEG-6000胁迫处理24 h,甘薯叶片NOS、T-AOC、Pro的相对值与抗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WC相对值与抗旱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这4个指标的加权隶属函数值D与抗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8944);因此,可用这4个指标的D值对甘薯抗旱性进行初步鉴定。

关键词: 甘薯 抗旱鉴定 渗透胁迫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土壤氮素平衡的氮肥推荐方法——以水稻为例

土壤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土壤氮素平衡提出了一种新的氮肥推荐方法——氮素归还指数法,并以水稻为例介绍了其实施过程。经江苏省太湖地区和里下河地区45个水稻田块的举例推荐,用肥料效应函数法推荐的最佳经济施氮量(OENR)、氮素归还指数法推荐的氮素归还施氮量(RNR)和理论施氮量法推荐的理论施氮量(TNR)分别平均为N 246.8±42.5、216.9±27.3和176.9±22.3 kg hm-2。氮素归还指数法可不经过田间试验实现以目标产量为唯一变量的氮肥推荐,但在区域氮素净损失率能否保持相对稳定、长期实施氮素归还施氮量能否使土壤不致产生氮素盈余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氮肥推荐 氮素平衡 氮素归还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粪便堆肥前期理化及微生物性状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鸡粪、猪粪、牛粪为原料进行堆肥试验,研究三种畜禽粪便堆肥启动期和高温期理化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脱氢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等指标变化规律,为筛选合适的微生物菌剂维持堆肥高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将新鲜的鸡粪、猪粪、牛粪含水量调节到55%左右,堆肥温度在2 d内均可升至50℃以上,并维持此温度的时间均超过5 d,达到堆肥无害化的卫生标准。堆肥前期,三种堆肥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变化趋势相同,表现为嗜温性微生物数量先升高再降低;嗜热菌数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牛粪堆肥中真菌、嗜热放线菌及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显著高于鸡粪和猪粪(P≤0.05)。三种堆肥的脱氢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蛋白酶活性随堆肥温度的升高而上升;猪粪和牛粪堆肥纤维素酶活性呈波动上升趋势,鸡粪堆肥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三种堆肥的温度与嗜热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堆肥 纤维素降解菌 嗜热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合菌种联合发酵对鱼肉香肠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乳酸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混合菌种联合发酵对鱼肉香肠品质的影响。通过微生物测定、化学指标测定、色差分析和TPA质构分析,探讨发酵过程中鱼肉品质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的24h中,乳酸菌作为优势菌显著增殖,降低了鱼肉香肠的p H,抑制了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的生长;鱼肉香肠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和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在发酵过程中显著降低,氨基态氮(AAN)含量、白度、硬度和弹性显著提高,说明混合菌种联合发酵可以延缓鱼肉香肠的腐败变质和油脂氧化,有助于风味的形成和营养价值的提高,并使得产品的色泽和质地得到改善。

关键词: 混合菌种 联合发酵 鱼肉香肠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检测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小麦花叶病是引起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严重减产的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CWMV)造成的。本研究旨在以制备的抗CWM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为核心建立检测CWMV的血清学方法,为该病毒病的诊断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用CWMV提纯病毒免疫小鼠(Mus musculus),经细胞融合、培养基筛选培养、阳性细胞的检测与单克隆化后,共获得4株能分泌抗CW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5H5、7C2、9A7和12E5,并注射入BALB/c小鼠(Mus musculus)腹腔制备单抗腹水;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表明,4种单抗腹水效价均达到10-7,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 G1、kappa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CWMV的外壳蛋白亚基有特异性反应。利用制备的单抗建立检测田间小麦样品中CWMV的抗原包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antigen coating plat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ACP-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dot-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dot-ELISA),结果表明,该两种血清学方法检测感染CWMV小麦植物组织粗提液呈特异性阳性反应,而检测感染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的小麦、感染大麦黄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mosaic virus,Ba YMV)的大麦(Hordeum vulgare)和健康小麦均呈阴性反应,说明建立的两种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小麦植物中的CWMV。灵敏度分析表明,以5H5和12E5单抗为核心建立的ACP-ELISA方法检测小麦病叶的灵敏度达到1∶81 920(W/V,g/m L),而以7C2和9A7单抗为核心建立的ACP-ELISA方法检测小麦病叶灵敏度达到1∶40 960(W/V,g/m L)倍稀释;以12E5和5H5单抗为核心建立的dot-ELISA方法检测小麦病叶的灵敏度达到1∶2 560倍稀释(W/V,g/m L),而以7C2和9A7单抗为核心建立的dot-ELISA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1 280倍稀释(W/V,g/m L)。田间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ACP-ELISA、dot-ELISA方法能准确、可靠地用于小麦中CWMV病毒的检测,且进一步证明该病毒病在江苏和山东流行。CWM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为中国小麦CWMV的诊断、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 单克隆抗体(MAb) 抗原包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CP-ELISA)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科植物青蒿细胞色素P450基因家族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NCBI中下载了青蒿P450全部全长序列,经过一致性鉴定,共获得41个P450单加氧酶基因。根据P450标准命名规则,这41个基因分布在3个基因簇的11个家族中。与水稻、拟南芥P450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拟南芥中所特有的CYP82、CYP83和CYP716 3个家族在青蒿中出现,而水稻特有的CYP92家族在双子叶植物青蒿中也存在。对青蒿P45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进行了分析,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青蒿P450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

关键词: 青蒿 细胞色素P450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一氧化氮对微囊藻毒素诱导青菜氧化胁迫的缓解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一氧化氮(NO)参与调控微囊藻毒素(MC)诱导植物损伤的机理,以青菜(Brassica rapa)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外源NO对MC胁迫下青菜幼苗的生长、体内活性氧(ROS)累积、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1)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预处理能够显著缓解MC对青菜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2)SNP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MC诱导青菜幼苗ROS的过量产生;(3)SNP预处理能够分类调控MC对抗氧化酶(SOD、POD、APX、CAT)和抗氧化物质(As A和GSH)的诱导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外源NO能够通过特异性调控MC诱导青菜幼苗的氧化胁迫反应,进而缓解MC对植物的毒害效应。

关键词: 青菜 微囊藻毒素 氧化胁迫 一氧化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水生植物除磷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对水体总磷的去除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方法]选取4种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分别为漂浮植物凤眼莲、水浮莲和挺水植物香蒲以及沉水植物轮叶黑藻,结合滇池富营养化湖水及底泥,构建静态模拟生长体系。[结果]4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底泥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试验80 d后,凤眼莲、水浮莲和香蒲对水体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5.0%、94.3%和92.0%。凤眼莲系统中水体磷浓度大幅度降低,底泥中的磷素逐渐释放,凤眼莲所吸收磷素来源于水体和底泥;水浮莲所吸收磷素主要来源于水体;香蒲鲜质量增加极少,在降低水体总磷浓度的同时,促使底泥总磷含量略微增加,从表观上看,水体为其吸收磷素的主要来源;轮叶黑藻植株部分发生腐烂,对水体总磷的去除率仅为62.9%,低于对照,但对底泥中总磷吸收良好,底泥是其吸收磷素的主要来源。[结论]凤眼莲、水浮莲和香蒲能有效降低水体总磷;凤眼莲和轮叶黑藻能够吸收底泥中的磷素;当水体总磷浓度较低时,底泥中的磷素会释放至水中。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富营养化水体 底泥 磷去除 磷迁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