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肉质桃品种的2个成熟度果实常温贮藏特性比较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肉质和成熟度的桃品种常温条件下的贮藏特性。方法:以软溶质型桃‘霞晖1号’、硬溶质型桃‘霞晖6号’、不溶质型桃‘金晖’为试材,研究7、8成熟度条件下果实常温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乙烯释放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货架期间,所有处理桃果实均有正常乙烯释放峰值出现,不溶质桃果实具有最长的果实货架生理周期,但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较软溶质和硬溶质品种低,风味不足,‘霞晖6号’8成熟果实在贮藏过程中,能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风味渐佳。结论:硬溶质肉质类型桃在货架期间贮藏效果较好,8成熟是其适宜的采收成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猪油脂肪氧化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猪油脂为对象,采用充氮和充氧包装,研究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猪油脂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电子束辐照后(1.2~10.2k Gy),充氧辐照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分别是充氮辐照样品的1.71倍~4.29倍和1.21倍~1.84倍,是对照样品的1.87倍~4.30倍和2.74倍~5.06倍;经γ射线辐照后(0.9~11.5k Gy),充氧辐照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分别是充氮辐照样品的4.03倍~32.95倍和3.75倍~7.53倍,是对照样品的12.04倍~31.05倍和24.23倍~43.40倍。γ射线辐照后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都比电子束辐照样品高;充氧辐照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均比充氮辐照样品高。因此,采用电子束辐照可以减少油脂氧化和辐照味。本研究为含脂食品辐照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电子束辐照 γ辐照 猪油脂 过氧化值(POV) 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
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发生途径影响因子研究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辣椒花药培养体系,以13个不同基因型辣椒材料为试材,对影响花药培养的因子:外源激素、碳源(蔗糖、麦芽糖、葡萄糖)、低温预处理、外源有机添加物、活性炭及植株开花时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均可诱导出胚状体,其中有8个供试材料可获得健壮的再生植株,基因型是限制辣椒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间出胚率不同,其中G201出胚率最高,达到31.76%;在不同外源激素处理中,NAA比IAA更适合辣椒的花药培养,且NAA与KT浓度配比以0.5∶1.0效果最佳;不同碳源处理中,30 g·L-1的蔗糖浓度最适合辣椒花药培养。4)不同预处理中,4℃低温预处理1-3d有利于胚状体的诱导,其中以处理2d时的出胚率最高;有利于胚状体发生的外源添加物为50μmol·L-1Ag NO3和4 g·L-1活性炭;处于初花期和盛花期的花蕾均可诱导成胚,其中初花期花蕾更适合辣椒花药培养。研究为加快辣椒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辣椒(Capsicum annuum L) 花药培养 胚状体 激素 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遮光对3种槭树PSⅡ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鸡爪槭(Acer palnatum Thunb.)、青榨槭(A.davidii Franch.)和糖槭(A.saccharum Marsh.)为材料,研究透光率分别为100%、50%、30%和10%4种条件下,3种槭树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遮光可以显著提高3种槭树叶片的Fv/Fm、PIABS、RC/CS、ET0/TR0、ET0/ABS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ABS/RC、DI0/RC、VJ和Wk;在透光率为50%时,青榨槭和糖槭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最优。遮光有利于提高3种槭树叶片PSⅡ反应中心对能量的转化和利用,但深度遮光难以满足槭树对光能的吸收,在透光率为50%时,3种槭树对能量的吸收和利用达到较好的平衡,是适合3种槭树生长的光照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以及水稻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以武运粳2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直播稻Ⅰ(2013年6月1日播种)、直播稻Ⅱ(2013年6月17日播种)、手栽秧、机插秧4个处理,对水稻根系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机插秧的水稻产量最高,手栽秧其次,直播稻最低。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体积和根干质量水稻生育前期直播稻较大,生育中、后期手栽秧和机插秧的较大。水稻生育中、后期手栽秧和机插秧的水稻单茎根数和单茎总根长均显著高于直播稻。抽穗期和穗后20 d的水稻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体积、根干质量、单茎根数和单茎总根长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生育中、后期水稻根量增加有利于水稻高产,手栽秧和机插秧更符合高产水稻根系生长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黄质及其异构体的测定方法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准确、高效的玉米黄质及其异构体的检测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流动相、流动相比例和洗脱时间对玉米黄质碘催化-光异构化样品分离效果,采用光谱、色谱、质谱多种方法对玉米黄质及其异构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黄质及其异构体最佳的检测条件是流动相A:甲醇、MTBE和水,流动相B:甲醇和MTBE,流动相比例A为80/15/5,B为1/10,洗脱时间为24 min;通过对各个峰最大吸收波长、Q值、质谱离子碎片和与相关报道比对,在玉米黄质碘催化-光异构化样品中鉴定出了15/15’-顺式、13/13’-顺式和9/9’-顺式三种玉米黄质顺式异构体;全反式玉米黄质在5~250 ng范围内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线性关系。该方法具有重现性好、准确度高、检测快速等优势,可用于玉米黄质及其异构体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出血症病毒VP60蛋白与受体HBGAs结合位点的初步分析
《中国兽医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血凝抑制试验筛选含H型组织血型抗原(HBGAs)的唾液样品,采用正交连续稀释法建立了兔出血症病毒(RHDV)衣壳蛋白VP60与HBGAs受体结合的酶联免疫方法,并用该方法检测了VP60蛋白的截短表达蛋白片段与HBGAs的结合情况,分析衣壳蛋白VP60与HBGAs的结合位点。结果表明,蛋白片段P250~350、P330~440、P330~350能与H型HBGAs结合,而蛋白片段P470~579、P559~579不能与H型HBGAs唾液结合。由此推断VP60蛋白与受体HBGAs结合位点大约在330~350aa区域内。本研究成功建立了HBGAs结合试验,为探索RHD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研究手段。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VP60 组织血型抗原 HBGAs结合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肺炎支原体对猪气管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
《中国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管结扎、链霉蛋白酶灌注冷消化法分离猪气管上皮细胞,并以对数生长期的猪肺炎支原体(Mhp)感染猪气管上皮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定性定量研究不同滴度的猪肺炎支原体对猪气管上皮细胞的黏附及相同滴度的猪肺炎支原体随时间变化对猪气管上皮细胞的黏附。结果表明,分离的猪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为95%以上,广谱角蛋白染色阳性;Mhp野毒株XLW-1与猪气管上皮细胞37℃作用30min就能看到少量的支原体黏附,作用4h以上时黏附更明显,并且,二者作用1、2、4、6、10h,XLW-1对猪气管上皮细胞的黏附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1×107、2.5×106 CCU/mL的XLW-1与猪气管上皮细胞37℃作用6h,能看到支原体黏附于细胞表面,并且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其他低滴度的XLW-1则看不到黏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与色泽的变化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_(30)柱及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tmospheric-diode array detection-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HPLC-DAD-APCI-MS)法,对黄玉米在籽粒形成期、乳熟期和蜡熟期主要类胡萝卜素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研究籽粒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规律,分析类胡萝卜素各组分与色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发育过程中,黄玉米籽粒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增加,籽粒逐渐变黄,其中乳熟期是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关键时期。各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变化较大,花药黄质、玉米黄质、叶黄素、α-隐黄质和β-隐黄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新黄质含量一直下降,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显著。通过对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泽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黄质、花药黄质、α-隐黄质及β-隐黄质含量均与L*、a*、b*和C值成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H值成负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部分地区牛羊蓝舌病血清学调查及监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苏省蓝舌病(BT)流行现状,本研究用BTV C-ELISA试剂盒对采自江苏省9个地区的369份牛血清和202份羊血清进行BT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牛群存在BT感染,并且血清阳性率存在差异,阳性率为0%~63.8%,平均阳性率为17.6%,其中以盱眙地区BTV抗体阳性率最高,部分乡镇可达100%。羊群BT感染阳性率为0%~20%,平均阳性率4.5%,低于牛群BTV感染阳性率。选择1个监控点,置BTV病原及抗体阴性小牛10头,定期监控BTV抗体变化趋势,发现自8月开始,牛BTV抗体检测出现阳性结果,至10月,监控牛群检测全为BTV抗体阳性。该研究对江苏省内蓝舌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建立了蓝舌病预警监测模型,为蓝舌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