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疆三地州高效现代特色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植保所承担课题完成2010年目标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我院首次独立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疆三地州高效现代特色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中,院植保所承担的"主要特色农作物和林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顺利完成2010年目标。"主要特色农作物和林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分为"果粮间作模


拥挤度对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与环境的关系,探索马铃薯甲虫的迁飞规律,为控制该甲虫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不同密度下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结果】充分取食条件下,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第一、第二代马铃薯甲虫成虫在密度每皿分别为30、20头时飞行能力较强;越冬后定量取食的马铃薯甲虫在密度为20头/皿时飞行能力最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越冬后马铃薯甲虫成虫的飞行能力>第一代>第二代;越冬后定量取食的马铃薯甲虫随着拥挤度的增长,营养胁迫水平逐步增加,其飞行能力受到制约而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拥挤造成的适度营养缺乏,对于越冬代成虫飞行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充分取食越冬后成虫飞行距离、时间和速度与拥挤度间呈抛物线关系。


新疆和田维吾尔族长寿老人永生细胞株的建立
《医学研究杂志 》 2011
摘要:目的通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使之成为永生细胞株的方法,建立新疆和田维吾尔族长寿老人永生细胞株,为永久保存新疆长寿老人的基因遗传资源及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常规制备EB病毒上清,用环孢素法和冻存全血法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结果以环孢素法成功建立了5株新疆和田维吾尔族长寿老人永生细胞,其中百岁2人,90~99岁3人,建系成功率为100%(5/5),以冻存全血法建系成功1例(1/5)。HLA基因分型结果在建系前后完全一致。结论与冻存全血法相比,环孢素法能更有效地转化长寿老人永生细胞株,可为长寿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以及某些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检测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


南疆栽培杏品种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
《园艺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30个南疆栽培杏品种杏仁油脂肪酸组分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与4个华北栽培杏品种进行了比较。在参试的30个南疆杏品种杏仁油中共鉴定出包括油酸、亚油酸、棕榈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15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83.26%~88.81%,各品种均以油酸含量最高,亚油酸次之,棕榈酸第三,存在"高油酸、高亚油酸、低棕榈酸"的优异种质;南疆杏与华北杏杏仁油脂肪酸组成较为接近,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在各品种间亦存在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6.37%~49.38%和3.44%~79.57%,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遗传多样性,但油酸及亚油酸等主要脂肪酸组分的变异幅度不大,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


甜菜碱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疆广泛种植的棉花品种新陆早18号为试材,通过测定棉花幼苗体内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甜菜碱(Glycine betaine,GB)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与对照相比,脯氨酸、可溶性糖、MDA含量及SOD和POD活性都显著提高,喷施甜菜碱能促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进一步提高,酶活性也显著升高,同时有效抑制了丙二醛含量的增加,CAT活性受干旱胁迫及甜菜碱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喷施低浓度甜菜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棉花幼苗的伤害。


不同灌溉方式对枣树间作长绒棉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棉花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调查不同灌溉方式对枣树间作长绒棉的生育期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方式下,1~2年树龄枣树间作长绒棉的生育期比单作滴灌长绒棉延长4 d,子棉和皮棉单产分别降低17.0%和16.0%;3~4年树龄枣树间作长绒棉的生育期比单作滴灌长绒棉延长12 d,子棉和皮棉单产分别降低30.1%和30.4%。常规灌溉方式下,1~2年树龄枣树间作长绒棉的生育期比单作滴灌长绒棉延长1 d,子棉和皮棉单产分别降低24.1%和24.4%,3~4年树龄枣树间作长绒棉的生育期比单作滴灌长绒棉延长7 d,子棉和皮棉单产分别降低44.7%和45.5%。


基于GIS的马铃薯甲虫扩散与河流关系研究——以新疆沙湾县为例
《生态学报 》 2011 CSCD
摘要:马铃薯甲虫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自1993年传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以来,迅速扩散传播,对我国马铃薯等茄科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明确马铃薯甲虫传播扩散与河流等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合马铃薯甲虫虫情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新疆沙湾县马铃薯甲虫发生与河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沙湾县内,马铃薯甲虫扩散方向与河流流向基本一致,均呈由南向北方向;不同缓冲区内,马铃薯甲虫危害级别差异极显著,缓冲区危害级别从大到小依次:缓冲区2(1—2 km)>缓冲区4(3—4 km)>缓冲区5(4—5 km)>缓冲区1(0—1 km)>缓冲区3(2—3 km);不同河流流域内马铃薯甲虫危害级别也差异极显著,危害级别排序依次是:金沟河>安集海河>玛纳斯河>西岸大渠。


不同灌溉方式对棉花氮素吸收利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摘要:通过模拟土柱试验,应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滴灌和淹灌2种灌溉方式下棉花各器官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2种灌溉处理下棉花整株吸收全氮量无显著差异;滴灌处理棉花各器官及整株15 N吸收量及吸收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Ndff%)均显著高于淹灌处理,但灌溉方式对棉花叶片和棉籽15 N的分配比例无显著性影响,滴灌处理棉花氮肥利用率为57.85%,显著高于淹灌处理的50.69%,滴灌有利于提高棉花的氮肥利用率。在2种灌溉方式下,棉花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灌溉方式及氮肥施用量对肥料氮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的分布比例均无显著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