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控释氮肥对棉花植株N素吸收、土壤硝态氮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棉花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不同用量对棉花植株N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控释氮肥处理植株N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在苗期和蕾期小于普通氮肥,但花期以后超过后者,并维持较高水平,2009年的N素吸收量控释氮肥始终高于普通氮肥,同时,控释氮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在施氮量小于180 kg·hm-2条件下,苗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0~90 cm)较高,而在蕾期和铃期其硝态氮量相对降低,相同肥料品种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施氮量成正相关,控释氮肥养分释放相对稳定,并对下年度产生后续影响;同一肥料品种下,棉花皮棉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控释氮肥处理高于普通氮肥,且氮肥农学利用率明显提高,其中施N量126 kg·hm-2的控释氮肥处理,可以达到或超过普通氮肥180 kg·hm-2 N素处理的产量水平。


新疆引进甜樱桃品种及其砧木的田间抗寒性研究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新疆引进"早大果"(Early big)、"雷佶娜"(Regina)、"红灯"(Red light)、"艳阳"(Sunburst)、"拉宾斯"(Lapins)5个甜樱桃品种和"吉塞拉6"(Gisela6)、"吉塞拉5"(Gisela5)、"ZY-1"、"大青叶"(Daqingyie)4种砧木进行田间抗寒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引进的5个甜樱桃品种和4种砧木类型在经历了极端低温天气后,"早大果"、"雷佶娜"和"艳阳"3个品种和"吉塞拉5"和"吉塞拉6"2种砧木类型在田间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寒性,建议今后在该区域发展大果甜樱桃产业时可以将其作为主栽品种和砧木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转Bt基因棉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及中肠组织变化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转Bt基因棉花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及中肠组织的变化。【方法】用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棉棉蚜喂饲多异瓢虫,初步研究了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棉棉蚜对多异瓢虫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花粉和取食对照花粉的多异瓢虫中肠组织的变化。用ELISA检测方法在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花粉的多异瓢虫体Bt毒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取食棉蚜后各个虫态均无显著差异;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花粉和取食对照花粉的多异瓢虫中肠组织,发现其微绒毛、线粒体、内质网均无显著变化;用ELISA检测方法在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花粉的多异瓢虫体内没有检测到Bt毒蛋白。【结论】取食转Bt-Cry1 Ab/Ac基因棉棉蚜和花粉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武汉地区厚皮甜瓜品种春季塑料温室栽培适应性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武汉地区春季塑料温室种植的厚皮甜瓜,为引进和发展武汉地区厚皮甜瓜产业提供依据。[方法]从新疆引进12个厚皮甜瓜品种,观察各品种在武汉地区春季塑料温室中生育期、果实品质、产量、抗性能力各方面的综合表现。[结果]各品种均为中熟品种,其中新金雪莲果实发育期最短,雪里红和0928最长;风味5号、9818黄皮、1022和1027果实综合品质较好;各品种抗逆性均较强;1027单果重最大,达到1.78 kg,而风味5号和风味4号单瓜重较小,1027的产量最高,风味5号产量最低。品种9818黄皮和1027糖度适中,果肉香脆,植株长势旺盛,抗性强,产量高。[结论]厚皮甜瓜品种9818黄皮和1027较适宜武汉地区春季塑料温室栽培。


沙棘茶中脂肪酸的分析与测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析并测定沙棘茶中的脂肪酸。[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沙棘绿茶和沙棘红茶中的脂肪酸,并通过气质联用法对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气质检测结果表明,2种沙棘茶的脂肪酸化学组成相同,均含有十四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十六烷酸(棕榈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十八碳烯酸(油酸)、十八碳三烯酸(亚麻酸)、十八烷酸(硬脂酸)、二十烷酸(花生酸)和二十烷烯酸等9种脂肪酸。[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适用于沙棘茶中脂肪酸的分析和含量测定。
关键词: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 脂肪酸 气质联用 索氏提取


新疆裸燕麦引进筛选及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新疆引进3个燕麦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筛选出适合新疆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的燕麦新品种,为燕麦在新疆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引进裸燕麦品种为试材,2007~2008年在新疆奇台、沙湾、塔城、昭苏县同时鉴定,测定其籽粒、干草产量、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籽粒品质等。【结果】花晚6号平均籽粒产量为217.61 kg/667 m2,比对照增产26.3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干草产量为837.06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4.6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坝莜3号籽粒产量为213.2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23.7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干草产量为777.57 kg/667 m2,比对照增产6.49%,增产不显著;白燕2号籽粒产量为198.22 kg/667 m2,增产不显著,干草产量为640.63 kg/667 m2,比对照减产12.26%,减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白燕2号、花晚6号、坝莜3号均可在新疆奇台、沙湾、塔城、昭苏种植。白燕2号为早熟、优质的裸燕麦品种。花晚6号为中熟、高产、粮草兼用型裸燕麦品种。坝莜3号为中熟裸燕麦品种,可作为新疆裸燕麦的储备品种。


乌鲁木齐地震断裂带泉水古菌群落对水文地球化学元素的响应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乌鲁木齐地震断裂带泉水中古菌群落对水文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的响应。【方法】采用微孔滤膜法收集泉水中菌体,直接提取环境总DNA,嵌套式PCR扩增古菌16S rDNA基因V3区,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所得信息与监测的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DGGE分析及切胶测序共得到古菌14个主要类群,分属于广域古菌和泉古菌两个门,全部为不可培养类群,其中前者占绝对优势。典型相关性分析发现类群B-11和B-12与He以及CH4含量呈正相关,与硫化物呈负相关;类群B-2、B-3和B-9与F-离子含量成正相关而类群B-13与它呈负相关;而仅有的泉古菌B-7与CH4呈负相关。另外,所得绝大部分古菌类群与其它冷泉或者低温环境中发现的古菌类群具有95%左右的相似性。【结论】乌鲁木齐断裂带泉水古菌群落能够对泉水中的某些地球化学元素变化产生一定的响应,并且可能存在大量嗜冷新类群。
关键词: 地震断裂带 古菌群落 水文地球元素变化 PCR-DGGE


新疆断裂带泉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的PCR-DGGE分析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乌鲁木齐10号泉起源于天山山脉博格达峰,地下径流于地震断裂带,泉水中硫化氢、甲烷等地球化学元素迁移活跃,为揭示水文地球化学变化对地震断裂带泉水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对该泉水样品定期采样,以微孔滤膜收集菌体,使用SDS-酶解法提取总DNA,对细菌16S rDNA V3区进行PCR-DGGE分析并对条带测序,条带的光密度信息与监测的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CCA)。结果表明B16(Uncultured bacterium)和ε-变性菌纲(epsilon proteobacterium)与氟含量成正相关;黄杆菌B1(Flavobacterium)、绿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B10(Uncultured bacterium)和腐生性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与硫化物呈正相关;硫微螺菌(Thiomicrospira arctica)、黄杆菌B3(Flavobacterium)及阿尔莱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rlettae)与氢气呈正相关。断裂带泉水细菌能够对地层深处渗透出的地球化学元素产生灵敏的应答。


不同环境下多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共同亲本,分别与掖478和齐319杂交,构建两套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缩写为Y/H和Q/H),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河南、新疆等3个地点共6个环境下进行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穗粒重4个性状的表型鉴定,采用单环境分析和多年多点的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在单环境分析中,2个群体分别检测到33个QTL和46个QTL,主要分布在第4、5、6、7、10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Y/H群体中共定位到4个环境钝感的QTL(即在2或2以上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到的QTL,且在联合分析中与环境无互作效应),其中以位于第4、5染色体上的qGW1-4-1、qKRE1-5-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表型的贡献率均大于10%;在Q/H群体中共定位到6个环境钝感的QTL,其中以qKRE2-3-2、qED2-2-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解释7.23%—18.3%和7.1%—15.6%表型变异。通过多个环境的联合分析,Y/H和Q/H群体分别检测到2个和6个QTL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且以穗粒重与环境互作的QTL最多,而其它性状的大部分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少数几个显著QTL位点参与上位性互作,而大部分上位性QTL为非显著位点间的互作,对表型的贡献率较小。比较分析2个群体的QTL定位结果,在2个群体间共检测到4对共有QTL,分别与穗粒重和穗行数相关,位于bin1.10、bin5.05、bin6.05和bin7.02。【结论】这些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穗部性状改良的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图位克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上位性和环境对它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