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因素的研究

大豆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GUS基因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及在植物体中瞬时表达的特点,对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激素浓度、筛选剂浓度、基因型和农杆菌菌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诱导阶段6-BA浓度为1.6mg·L-1时诱导效率较高;适宜的草铵膦筛选浓度为3 mg·L-1;同时对24个大豆基因型的再生能力和对农杆菌菌株EHA101、LBA4404和EHA105的敏感性进行比较,再生能力最强的基因型为吉林小豆和Maverick,侵染能力最强的农杆菌菌株为EHA101,GUS阳性率为0~41.03%,其次是EHA105,LBA4404侵染效果最差;就受体基因型而言,吉林小豆和Maverick的GUS阳性率最高。EHA101侵染时,吉林小豆和Maverick的阳性率分别达40.25%和29.89%;EHA105侵染时,吉林小豆和Maverick的阳性率分别达33.35%和27.52%,而冀豆15、冀豆17和nf58的阳性率分别为12.47%、10.67%和9.11%。

关键词: 大豆 GUS 菌株 基因型 遗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年型播前土壤底墒、播种密度及灌水对冬小麦的产量效应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播前底墒、播种密度和生育期灌水对冬小麦的产量效应,于2008-2009年度,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进行了试验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降水92.5 mm的干旱年型,播前土壤底墒(2 m土层内)由518 mm增至541 mm,产量提高14.7%;再进一步增至560 mm,增产甚微(0.4%)。在较低底墒基础上增加23 mm,增产1 180.9 kg/hm2,供水效率增量为51.3 kg/(hm2.mm)。低墒条件下增加密度和灌水增产较为明显,但改善播前底墒的增产作用显著高于生育期播种密度和增灌开花水的作用。因此,播前造墒是实现小麦节水高产的重要措施。在底墒较低情况下通过增加密度和灌水,部分补偿底墒的不足而提高产量。

关键词: 冬小麦 播前底墒 播种密度 生育期灌水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簇毛麦易位系V9125-2抗条锈基因YrWV的遗传分析和SSR分子标记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高抗条锈病的簇毛麦易位系V9125-2进行研究,明确其抗病性遗传特点,并对其抗条锈病基因定位,为选育优质抗源材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当前流行的7个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以及Su11-4、Su11-11对簇毛麦易位系V9125-2和铭贤169的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以接种CYR29的F2抗感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BSA法用289对普通小麦的SSR标记引物对V9125-2进行SSR分析,并用F3群体验证标记连锁性。用黄淮麦区主栽品种检测与V9125-2抗条锈基因的同源性。【结果】易位系V9125-2对CYR29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0、CYR32、CYR33以及Su11-11的抗病性由一显一隐2对基因控制;对CYR31以及Su11-4的抗病性由2对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从289对SSR引物中筛选到6对与抗病基因YrWV(暂命名)连锁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Xbarc87、Xwmc463、Xwmc405、Xbarc126、Xwmc438和Xgwm473,其遗传距离分别为9.1、3.9、5.1、12.6、29.0和57.4 cM,位于小麦染色体7DS上。经F3群体验证,6个标记与YrWV连锁。V9125-2抗条锈基因YrWV与检测品种的抗条锈基因同源率极低。【结论】具有6个多态微卫星标记的抗条锈基因YrWV位于小麦7D染色体短臂上,其可能是一个来自簇毛麦的新基因。

关键词: 簇毛麦 普通小麦 易位系 条锈病 遗传分析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硝态氮分布和累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6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证河北省山前平原小麦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50 kg/hm2,玉米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50kg/hm2。从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的分布和累积特征分析,在小麦-玉米季施氮量均低于150 kg/hm2的处理,基本上能控制土壤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失,进而能明显降低土壤硝态氮向地下水淋失的风险。从不同施氮量对作物偏生产力的影响来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的偏生产力明显降低,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施氮量均为150kg/hm2的处理,小麦和玉米的偏生产力最大,分别为43.09%,56.76%。综合考虑施氮量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的淋失风险,河北省山前平原小麦、玉米推荐施氮量均不超过150 kg/hm2。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夏玉米 轮作体系 硝态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进展 存在问题及突破方向

河北农业科学 2011

摘要:目前植物转基因方法很多,按转基因的机制划分,可以归为3类:直接转化法、农杆菌介导法、自身机制法。概述了植物转基因的方法,指出当前植物转基因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植物转基因技术未来突破的方向。

关键词: 植物 转基因技术 转化方法 基因型依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主推番茄品种抗黄化曲叶病鉴定与筛选初报

植物保护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方法对河北省42个番茄生产主推品种进行抗番茄黄化曲叶病鉴定。结果表明,‘迪芬尼’、‘74-589’、‘佳西娜’、‘格利’、‘74-587’、‘荷兰6号’、‘Ty204’等7个品种田间表现明显抗番茄黄化曲叶病,发病率分别为0、0、0、1.35%、1.32%、0、1.76%。其余35个品种田间均表现明显感病,发病率最高的品种为‘鲁寿巨粉’,发病率达到99.22%,各品种发病率差异显著。

关键词: 番茄黄化曲叶病 品种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倍体葡萄种质创新及倍性快速鉴定

园艺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二倍体葡萄品种玫瑰香、红地球、摩尔多瓦、无核奥迪亚及四倍体葡萄品种巨峰为亲本进行杂交授粉,对杂种进行胚培养,成株率最高可达30.6%。对杂种后代用流式细胞仪初选,确定30个杂交后代为三倍体植株。组合不同,获得三倍体植株的比例不同,目前获得的225个胚培养的葡萄杂种后代全部栽入大田。

关键词: 葡萄 胚培养 三倍体 倍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研院所人才发展规划探讨——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为例

河北农业科学 2011

摘要:在客观评价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人才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该单位面临的特殊历史机遇与严峻挑战以及特殊的发展阶段、发展规划、特殊区位需求等方面阐明了其未来10 a的人才需求,并提出了规划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为该单位实现"十二五"总体规划,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科技资源力量,达到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理论。

关键词: 科研院所 滨海农业研究所 人才 规划 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相对SPAD值用于不同品种夏玉米氮肥管理的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不同玉米品种及关键生育期间的SPAD值差异和基于相对SPAD阈值的氮肥管理对氮肥用量、子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玉米各关键生育期的SPAD值开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超过N 210 kg/hm2后不再显著增加;郑单958和冀农一号大喇叭口期的相对SPAD值与产量的关系符合线性加平台模型,其平台相对SPAD值分别为0.976和0.981;两玉米品种和不同生育期间的绝对SPAD值差异显著,利用相对SPAD值可消除品种和生育期间的SPAD值差异。玉米关键生育期追肥量和总施氮量均随预设相对SPAD阈值的增加而增加,基于相对SPAD阈值的氮肥管理能在保持高产的同时较农民习惯施肥显著降低氮肥用量、田间氮素表观损失和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提高氮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保持玉米高产高效的适宜相对SPAD阈值为0.95~0.98,此阈值管理下,郑单958和冀农一号的产量较农民习惯施肥没有降低,而氮肥用量降低了42%,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18.6、20.0个百分点和6.0、6.5 kg/kg。

关键词: 夏玉米 相对SPAD值 氮肥管理 营养诊断

蓝、紫粒小麦遗传资源的染色体组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2011

摘要:对河北省保存的来源于4个国家的36份珍贵的蓝、紫粒小麦资源,进行了染色体倍性鉴定和田间生物学特性观察。镜检结果表明:36份蓝、紫粒小麦资源中有6份四倍体小麦和30份六倍体普通小麦;在对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镜检过程中发现,有些长期保存的材料出现染色体桥和染色体滞后等微变异现象。田间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在四倍体小麦中,EGYPT20248和Ethiopia W14农艺性状较好,Ethiopia W13和Ethiopia W14花青苷含量较高;六倍体普通小麦中,7083L-16、河东乌麦526、紫京13409抗寒性和落黄均较好,黑小麦2号、5009、乌麦和冀资黑小麦1号属于矮秆抗倒伏型,洛根紫麦、蓝粒87089和14927(AUS)等属于大穗大粒型,在育种中利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资源 染色体组型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