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冬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性分析
《农学学报 》 2014
摘要:为了解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为杂交育种选择优良亲本提供依据,选用‘石4185’、‘石H06-402’、‘济麦22’等9个黄淮麦区广泛推广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4,配制了36个杂交组合,对小麦杂种F1的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5个性状进行了田间考察。在此基础上对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并对5个性状进行了遗传性分析。结果表明,‘石H06-402’和‘烟农19’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作亲本时都可增加后代的穗粒数;‘石4185’和‘济麦22’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是提高千粒重的理想亲本。利用它们作亲本时都可有效提高后代的穗粒重。组合济麦22/运麦08-1、石H06-402/良星66和石4185/济麦22可作为大穗高产育种的重点组合。遗传力分析表明,穗长具有较高的遗传决定度和狭义遗传力,可在早代进行选择。穗粒重和千粒重狭义遗传力较低,加性效应较小,应适当推迟选择。小穗数和穗粒数的遗传符合显性模型,对其选择宜在高代进行。


山西猪瘟野毒株E_2基因序列测定与遗传变异多样性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山西地区猪瘟病毒(CSF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采用RT-PCR方法,2013年从山西部分地区分离出5株CSFV流行毒株,并进行了E2全基因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对所测定的5株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5株CSFV流行毒株之间E2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所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1.4%~100%和87.9%~100%,与CSFV石门毒株(Shimen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2.9%~94.8%和89.0%~94.9%,与CSFV兔化弱毒株(HCLV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1.6%~99.6%和87.9%~99.5%,与17株来自各国不同地区的CSFV参考毒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1.5%~99.6%和86.3%~99.7%。经系统发育关系分析,4株属于基因2群,且705、713、725、729、734和738位氨基酸发生置换,另外1株属于基因1群。本研究揭示了山西猪瘟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多样性现状。


广灵大尾羊断奶羔羊育肥效果研究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14
摘要:试验旨在了解广灵大尾羊的羔羊育肥效果,以期为提高养殖广灵大尾羊的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2011年5月8日—7月7日对广灵大尾羊和蒙系的4月龄断奶羔羊采用全舍饲育肥方式进行60 d育肥试验,结果表明,广灵大尾羊4月龄断奶羔羊育肥期的始重、末重、增重和日增重分别为25.31kg、43.27kg、17.95kg、299.23 g,蒙系同龄羔羊相应数值分别为24.94 kg、39.61 kg、14.67 kg、244.49 g。两个品种羔羊育肥期的末重、增重和日增重(P<0.01),均差异极显著。表明育肥是增加养羊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且广灵大尾羊羔羊有很好育肥效果。


新型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摘要:为明确新型土壤盐碱地改良剂乙酰葡萄糖对山西省怀仁县的苏打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研究了施用不同剂量乙酰葡萄糖对盐碱地土壤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为今后山西省盐碱地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添加盐碱地改良剂后,土壤p H值、SAR、CO32-和HCO3-与对照相比都降低;土壤有机质、有效钾、苗期株高以及百粒重均增加。施用1500 kg·hm-2乙酰化葡萄糖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地土壤,900 kg·hm-2乙酰化葡萄糖与猪粪和牛粪混合施用改良盐碱地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新型盐碱地土壤改良剂乙酰化葡萄糖是一种对山西苏打盐型盐碱地有效的改良剂。


发挥科技传媒优势 为企业创新增活力
《科技传播 》 2014
摘要: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一个了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的创新一要靠自身的努力,更要靠社会的帮助。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技术所起的重大作用毋庸置疑,而科技传媒的作用也显然不能忽视。科技传媒通过刊登以及播发科技信息,对于促进现代社会的现代化以及推广各种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的社会形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科技传媒,可以获得创新所需资源、技术等信息,同时企业也可把自己的需求通过科技传媒向社会发布,得到社会的帮助。因此科技传媒与企业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


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变化与裂果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及运输效率的变化,明确果实通过维管束系统吸水与其裂果的关系,完善枣裂果机理。[方法]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e Mill.cv.Huping)为试材,于白熟期(8月19日)开始对选定枣树进行定量灌溉处理,每7 d测定、灌溉一次,使处理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5)%,对照组的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5)%。于果实发育后期分别调查降雨前(9月18日)、降雨后(9月22日)枣果的裂果率;分别在幼果期(7月28日)、白熟期(8月15日)、半红期(9月5日)和全红期(9月17日)进行采样,跟踪枣果实发育进程。品红示踪试验中采用二次枝浸泡和枣吊浸泡两种形式,观察不同时期二次枝、枣吊和果柄维管束系统运输效率的变化;取健康枣果的果柄进行石蜡切片,经FAA液固定、常规方法包埋、制作切片、番红-固绿复染,观察枣果果柄导管形态随果实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裂果率调查结果显示,枣果发育后期灌溉和对照两种处理的裂果率分别为2.60%和2.58%,二者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充足灌溉并未引起裂果;降雨后,灌溉组和对照组处理的裂果率与降雨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分别达到42.90%和40.80%,且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表明降雨会明显导致裂果率上升。品红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品红溶液均能通过二次枝顺畅运送至枣吊,但能否运送至枣果与果实发育期密切相关。幼果期,品红溶液在5 min之内便可顺利输送至枣果,且输送数量和范围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果实发育,品红运输至枣果的难度逐渐增大,白熟期时处理40 min后仅有少许品红输送至枣果;至半红期和全红期,品红溶液几乎不能输送至枣果,这表明果柄可能是品红不能顺利运输至枣果的主要障碍。石蜡切片结果表明,幼果期正常导管所占比例为97.22%,白熟期时正常导管的比例下降至34.95%,且开始出现断裂、退化和畸形,半红期和全红期正常导管的比例仅剩13%左右,导管断裂、退化和畸形进一步加剧,并且开始出现导管堵塞现象,且全红期导管堵塞的数量和程度均高于半红期。[结论]壶瓶枣果实发育后期,果柄导管出现断裂、畸形、退化、堵塞等现象,其运输能力受损或丧失,导致根系吸收的水分难以通过"根系-枝干-二次枝-枣吊-果柄-果实"维管束系统大量进入果实,从而不会引发大量裂果。


山西省农村居民液态奶消费调研——基于平遥县150个样本的实证分析.
《中国奶牛 》 2014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液态奶消费群体逐渐壮大。目前我国液态奶消费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现象,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消费数量较少。签于此,以山西省平遥县150个农村家庭作为调查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购买行为、消费群体、消费数量和消费频次等方面对山西省平遥县农村家庭液态奶消费展开研究。研究显示,收入、液态奶价格、电视广告、市场距离和对市场液态奶的信任度对农村家庭的液态奶消费影响较大,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家庭液态奶消费的对策。


定植年限对小叶锦鸡儿灌丛及根际土壤养分与酶活力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4
摘要:为了探讨小叶锦鸡儿在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缺乏养分管理的环境下的生长状况,选取不同定植年限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植年限对灌丛及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力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随着定植年限的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绝对生长速率的峰值出现在10~20年间,20~30年间生长速率开始逐渐减小,但仍处于增长阶段;30~40年间,地上部干物质绝对生长速率出现负值,说明30年之后出现了灌丛枝、叶干枯退化现象。灌丛定植年限对根际土壤酸碱性并无明显影响。各定植年限灌丛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有明显的根际富集作用,定植年限对富集作用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没有表现出随定植年限的增加而出现显著的养分消耗现象;小叶锦鸡儿短期生长对磷的富集效应不明显,而长期则表现为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非根际土壤高,出现有效磷在根际富集的现象;速效钾含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且根际土壤显著高于根外土壤,以30年生小叶锦鸡儿灌丛的根际效应最为显著。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5~10年均处于快速增长期、10~20年处于缓慢提高期,20~30年处于缓慢降低期。因此,为了黄土高原植被的可持续利用,小叶锦鸡儿30龄时需要及时刈割平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