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0008条记录
葡萄果粒质量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果粒大小是葡萄外观和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之一,为受多基因调控的复杂数量性状,挖掘葡萄果粒大小相关性状的关键遗传调控位点和基因,将有助于葡萄产量的提高。【方法】本研究以150份葡萄品种资源为材料,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对葡萄果实单粒重、种子数目和种子质量等进行测定,并结合重测序获得的高密度基因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挖掘调控各性状的遗传位点和基因。【结果】各性状在关联群体中呈现广泛的连续变异,变异系数为39.55%—68.89%;在不同年份均服从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葡萄果实单粒重、种子数目和种子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50个与果实单粒重显著关联的SNP,在2019年检测到99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14.48%—25.59%;在2020年检测到73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16.08%—26.83%;其中24个SNP位点在两个年份均检测到,主要位于1号、5号、11号和16号染色体。相较于果实单粒重,检测到的与种子数目显著关联的SNP较少,2019年检测到1个显著性SNP,表型解释率为24.29%;2020年检测到17个显著性SNP,均位于18号染色体。两个年份检测到与种子质量显著关联的SNP分别有1个和2个,位于18号染色体,解释表型变异的23.59%—48.29%。在两年重复检测到SNP位点基因组区域内,根据基因功能注释筛选出11个可能与果实单粒重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包括乙烯信号通路基因(基因ID:VIT_05s0049g00490、VIT_05s0049g00500、VIT_05s0049g00510和VIT_16s0100g00400)、赤霉素信号途径基因(基因ID:VIT_11s0016g04630和VIT_16s0022g02310)、生长素响应蛋白基因(基因ID:VIT_11s0016g05640)和一些重要的转录因子基因(基因ID:VIT_05s0049g00460、VIT_11s0016g05660和VIT_16s0022g02330)。在18号染色体鉴定到与种子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基因ID:VIT_18s0041g01880,编码MADS-box蛋白Vvi AGL11),位于该基因上的SNP基因型变化显著影响葡萄果实种子数目和质量。【结论】结合两个年份的表型数据,共检测到150个与果实单粒重显著关联的SNP,主要定位于1号、5号、11号和16号等染色体;检测到19个与种子含量关联的SNP,主要定位于18号染色体。基于基因注释和基因型分析结果,确定了包含VIT_11s0016g04630和VIT_16s0022g02310等在内的11个候选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葡萄果实单粒重,确定候选基因(基因ID:VIT_18s0041g01880)与种子含量显著相关。

关键词: 葡萄 果粒大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生态券"核算方法与交易机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国土空间规划难以回避且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厘清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耕地占补平衡向生态占补平衡转型的制度演进逻辑,尝试构建基于“生态券”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实证。结果显示:(1)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定“生态券”提供了制度基础,“生态券”交易可弥补因国土空间规划而导致的土地发展权的损失。(2)“生态券”是区域生态用地保护量在基准年和目标年的变化量,提出以县级地方政府为交易主体、由国家年度计划管理确定交易总量、采取政府确定底价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交易机制。(3)将生态用地类型确定为林地、草地、湿地与水域四类,使用区域自然条件、GDP和人口密度校正后计算的“标准林”面积核算该区域“生态券”。(4)2010—2018年,京津冀“生态券”需求量为142.02×10~4hm~2,主要为海淀、西青、津南、武清、昌黎等地;供应量为74.73×10~4hm~2,主要来自房山、赵县、兴隆、隆化、承德等地。研究结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思路和相对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区域间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券” 京津冀 空间治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微粉碎处理对核桃蛋白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核桃蛋白为原料,探究超微粉碎对核桃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通过对核桃蛋白进行不同频率的超微粉碎处理,得到8种不同粒径的核桃蛋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研究核桃蛋白结构,并考察超微粉碎对核桃蛋白巯基含量、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起泡性、乳化性等功能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处理后,随着频率降低,核桃蛋白的粒径整体呈减小趋势,核桃蛋白的粒径最小达到10.65μm,比表面积最大为354.2 m2/kg。SEM结果显示经超微粉碎后的核桃蛋白颗粒更细小、更分散,比表面积更大。FTIR研究结果显示,经超微粉碎后的核桃蛋白β-折叠结构比例降低,β-转角结构比例增加。随着超微粉碎频率的减小,游离巯基含量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5 Hz上超微粉碎处理得到的游离巯基含量最高,为30.01μmol/g;溶解性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泡沫稳定性、持水性和持油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与原料相比,15 Hz上超微粉碎处理得到的蛋白持水性下降了59.95%,持油性下降了44.84%;起泡性和乳化稳定性整体呈增加趋势,15 Hz上超微粉碎处理得到的蛋白起泡性为原料的1.92倍,乳化稳定性为原料的1.4倍。因此,超微粉碎处理对核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性质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核桃蛋白 超微粉碎 粒径 结构 功能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甲基环丙烯结合植酸处理对菠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菠菜采后贮藏过程中易出现氧化失水、萎蔫腐烂导致损耗严重等问题,基于此,本实验采用保鲜剂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与植酸(phytic acid,PA)处理采后菠菜,探究保鲜剂对菠菜的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先通过不同剂量(0、1、2、4μL/L)1-MCP和不同质量分数(0、0.1%、0.2%、0.4%)PA单独处理菠菜,确定最适1-MCP剂量和PA质量分数,之后选择最适剂量(1 μL/L)1-MCP和适宜质量分数(0.1%)PA分别单独处理及1 μL/L1-MCP+0.1%PA复合处理菠菜,于室温(20±1)℃、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贮藏,用无保鲜剂处理的菠菜作为对照.以腐烂指数、质量损失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乙烯释放量、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分析1 μL/L 1-MCP、0.1%PA单独处理及1 μL/L1-MCP+0.1%PA复合处理对菠菜采后生理及贮藏过程中相关理化特性的影响,并在贮藏期内对菠菜的外观、形态、气味感官性状进行综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1 μL/L 1-MCP、0.1%PA、1μL/L 1-MCP+0.1%PA 3种处理方式对采后菠菜均有一定的保鲜效果,与其他3组相比,1μL/L1-MCP+0.1%PA复合处理能明显增强POD活力,提升DPPH自由基清除率,从而延缓腐烂指数、质量损失率、乙烯释放量的上升,提升贮藏期内菠菜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并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感官评分,有效延缓了菠菜的腐烂变质.本研究结果表明,1 μL/L 1-MCP+0.1%PA复合处理菠菜的保鲜效果最佳,能有效延缓菠菜采后衰老和品质劣变.

关键词: 1-甲基环丙烯 植酸 采后生理 贮藏保鲜 菠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多糖对育肥猪肉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对育肥猪肌肉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选取体重(85.33±1.4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黄芪多糖(0.05%APS组)、0.10%黄芪多糖(0.10%APS组)、0.15%黄芪多糖(0.15%APS组)。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4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15%APS组猪肉中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17.73%、7.16%、12.18%(P<0.05);与对照组相比,0.10%APS组降低了猪背最长肌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SFA/TFA)值,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UFA/TFA)、单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MUFA/T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PUFA/TFA)值(P<0.05);与对照组相比,0.15%APS组醇类、酯类和酰类化合物含量分别提高了32.35%(P>0.05)、11.94%(P>0.05)和152.04%(P<0.05),0.05%APS组醛类化合物提高了61.76%,0.10%APS组碳氢化合物提高了57.47%;与对照组相比,0.05%APS组壬醛含量提高了40.20%(P<0.05),0.15%APS组己醛含量提高了42.73%(P<0.05),0.10%APS组2-戊基呋喃含量提高了23.41%(P<0.05);各APS组均检出对照组所没有的乙二醛,1,2-二氯-(双邻乙酰肟)、2-丙烯酰氯、乙苯、邻二甲苯和对二甲苯。可见,饲粮中添加黄芪多糖能够改善育肥猪猪肉风味,其中0.15%APS对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改良效果较好,添加0.10%APS对脂肪酸的改良效果最佳。

关键词: 黄芪多糖 育肥猪 脂肪酸 氨基酸 挥发性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树农药残留消解特性与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农药残留消解研究的关键是消解特性及数学模型。综述果树农药残留消解特性研究的现状,阐述农药喷施剂量、农药喷施次数、果实套袋处理对农药沉积及农药残留的影响情况,分析多种环境因素对农药残留的影响机制,归纳果树不同部位及不同试验地域果树农药残留消解的差异。同时,还分析了农药残留预测的一级动力学及改进动力学模型、多项式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Rayleigh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优缺点,归纳了不同数学模型的适用场景,指出建模方法应结合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对农药残留的消解规律,从而进行更加科学地拟合,进而实现对农药残留变化值的合理预测。对果树农药残留消解特性与数学模型研究提出了3条建议:(1)加强对农药残留多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机制的研究;(2)提高农药残留消解特性研究设计的综合性和合理性;(3)建模方法适应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农药残留 消解特性 数学建模 果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蔷薇科经济林液流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北京市蔷薇科经济林树种液流特征,以4种蔷薇科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式茎流仪连续测定各树种液流变化,结合同步监测的环境因子,探究环境因子对各树种液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蔷薇科树种液流变化具有明显昼夜差异,液流增强时间段为05:00—09:30,液流减弱时间段为17:30—23:00。晴天时各树种液流变化趋势呈单峰型或双峰型。各树种生长季内液流密度逐渐增加,在6、7月份达到峰值后缓慢减少,直至树种休眠期时液流密度趋近0。生长季内各树种耗水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李树(5.64 cm~3·cm-2·h-1)、杏树(5.03 cm~3·cm-2·h-1)、梨树(3.26 cm~3·cm-2·h-1)、桃树(2.43 cm~3·cm-2·h-1)。各树种液流受到水汽压亏缺(VPD)、太阳辐射(Rs)、降水量(P)、大气相对湿度(RH)、大气温度(Ta)、土壤水势(SWP)等环境因子直接或间接影响,树干液流与VPD、Rs、Ta、SWP呈正相关,与RH呈负相关。各树种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始终保持相似性和时滞性,时滞程度受到天气、季节、物候等因素影响。树干液流变化虽受到多环境因子共同作用,但当某一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过大时,会打破各环境因子共同作用于液流的微妙平衡。杏树树种液流对环境因子响应程度最大为Rs、Ta、SWP,李树为Rs,梨树为Rs、SWP,桃树为Rs、VPD

关键词: 经济林 液流 环境因子 蔷薇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反刍家畜典型行为监测与生理状况识别方法研究综述

农业机械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反刍家畜是人类获得肉、奶等食品的重要来源,随着人们对其产品产量与品质要求的提升,传统耗时耗力且高人工成本的人工监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规模化反刍家畜养殖的需要。反刍家畜行为中蕴含着许多身体状况信息,对反刍家畜行为的自动化监测有助于较早地识别其异常行为、评估其健康水平、预警其异常生理状态,辅助养殖人员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收益的生产过程。首先对反刍家畜基本运动(躺卧、行走、站立)、反刍、进食饮水、跛行等典型行为的监测方法进行总体阐述,然后详细分析了识别反刍家畜发情、分娩、疾病、疼痛状况的不同特征指标以及基于该特征指标的生理状况识别方法,最后探讨了反刍家畜行为监测方法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难点,并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为:优化传感器功耗、融合多传感器数据、降低数据传输延时、减少大规模数据标注、轻量化深度学习模型以及深度解析和应用数据。

关键词: 反刍家畜 行为监测 生理状况特征 生理状况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拖拉机作业工况参数检测系统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拖拉机田间作业工况参数实时、同步、适宜频率的采集对于可靠性分析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基于NI-C DAQ控制器的拖拉机作业工况参数检测系统,对所需传感器进行了选型、设计及安装,并结合LabVIEW平台开发了检测软件和远程监控平台.该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控制器和数据采集监测平台组成,可实现对发动机、车轮/桥、悬挂系统和机具等多种机构的参数测取.此外,该系统可通过便携式触摸屏远程控制和实时监测.为了验证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开展了信号误差测试和典型参数田间试验.信号误差测试结果表明,各类信号的采集误差、丢包率以及初始误差均能满足参数检测系统的要求.在田间测试中,拖拉机车轮速度和实际速度测量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1%;悬挂系统水平牵引力的计算值与测量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4.5%;根据测取的车轮加速度,辨识田间作业地面类型的准确率为96%;根据悬挂位置拟合耕作深度的决定系数R2为0.991 56.最后,开展了检测系统田间作业24 h连续运行试验,该系统能始终保持运行稳定与数据准确.开发的拖拉机作业工况信息检测系统相比于同类系统,采集的参数更多,操作更为方便,可为可靠性分析与优化提供有效的数据测取依据.

关键词: 拖拉机 作业工况参数 检测系统 LabVIEW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塑料降解菌群的筛选与性能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微塑料降解菌群的降解性能及其对农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利用五点采样法于2020年9月采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长期覆膜样地土壤,通过富集培养法筛选获得一组微塑料降解菌群,命名为ZH-5,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ZH-5的组成多样性及生长特性,通过失重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评估了ZH-5对微塑料的降解潜力,通过种子萌发试验探究了ZH-5对作物种子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出的降解菌群主要由9门组成,包括94属,优势门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比60.3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占比16.86%;主要菌属中新生螺旋菌(Noviherbaspirillum sp.)占29.81%、嗜氨菌(Ammoniphilus sp.)占16.28%、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占11.76%。培养60 d后,ZH-5对聚乙烯的降解率达2.86%,对作物种子具有显著促生作用,与P0处理(未接菌液)相比,P1处理(接种稀释100倍菌液)对黄瓜、萝卜、甜瓜和香瓜根长的促生率分别为31.38%、108.13%、57.59%和223.03%。研究表明,ZH-5具有降解聚乙烯微塑料的潜力,在减轻微塑料对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微塑料 环境污染 聚乙烯 生物降解 降解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