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BioSuee膜和硅酸盐对鲜杏采后果实转色的抑制作用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电商物流包装贮运期间BioSuee膜和硅酸盐材料对新疆鲜杏果实色泽转变速率的影响,以新疆小白杏、赛买提杏和李广杏为试材,分别采用PE膜(CK)、BioSuee膜(T1)和BioSuee膜结合微孔晶体硅酸盐保鲜剂(T2)进行商业化包装,在(10±1)℃条件下运输后,置于(25±1)℃的环境中贮藏,测定包装盒内O2/CO2体积分数、乙烯释放量及其合成代谢相关酶活力、色素含量、类黄酮和总酚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T2组形成了高体积分数CO2和低体积分数O2的包装环境,推迟了乙烯高峰出现时间并降低其峰值,延缓鲜杏果皮和果肉叶绿素降解,抑制类胡萝卜素、类黄酮、花色苷和总酚等物质的积累.T2显著延缓赛买提杏色泽由绿转黄再转红的进程,对杏果的转黄衰老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能保持鲜杏在包装贮运期间的生理品质.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鲜杏的电商物流贮运保鲜技术的研发提供支持.


基于近红外光谱反射技术的砀山酥梨花粉活力快速检测
《新疆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近红外光谱反射技术的砀山酥梨花粉活力快速检测.[方法]以砀山酥梨花粉为试材.4℃下贮藏,以0、7、27、43与65 d贮藏后花粉为试材,用离体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扫描花粉采集光谱数据.以修正偏最小二乘法(MPLS)对采集的100个梨花粉近红外反射光谱与花粉活力进行定标模型拟合,判别鉴定砀山酥梨花粉近红外光谱.[结果]砀山酥梨花粉活力分别为70.6%、60.3%、57.1%、53.2%与34.1%,从开始贮藏活力的70.6%下降到34.1%,活力下降了52%,且不同贮藏花粉活力相互差异均显著.利用近红外光谱快速预测砀山酥梨花粉活力,其定标模型相关系数R2为0.985,交互验证相关系数1-VR为0.9529,其活力测定的交互验证标准差SECV为2.5%.以光谱反射率算术相加后取对数lg(R1540+R1956)为自变量,拟合的ExpAssoc方程R2为0.9998,花粉活力与其光谱反射率存在函数关系.[结论]利用近红外反射技术快速测定砀山酥梨花粉活力可行.


高温期喷施外源钙对甜瓜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CaCl2对秋季大田高温强光下甜瓜苗期的形态变化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秋季大田甜瓜生产苗期管理确定CaCl2最佳施用浓度、提高甜瓜幼苗的抗逆性和甜瓜全苗、壮苗率提供参考.[方法]以大田主栽品种西州密17号甜瓜为试材,设4个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喷施20、10、5 mmol/L 3个浓度的CaCl2,测定甜瓜苗期的生理特性指标,分析不同CaCl2浓度处理对甜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在外界高温条件下,随着幼苗的生长和锻炼,甜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缓慢下降-迅速上升-缓慢上升"的三段式"S"曲线变化,叶绿素相对含量始终上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和MD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从甜瓜幼苗1叶期至3叶期间可溶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和MDA含量显著升高,在3叶期至5叶期之间均迅速下降,5叶期至9叶期之间缓慢下降或一定范围波动.[结论]高温环境下,喷施5 mmol/L CaCl2,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可溶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高17.70%和23.61%,SOD、POD、CAT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115.79%、57.42%、53.52%,MDA含量比对照降低22.13%,提高甜瓜幼苗耐热性效果显著.
关键词: 热胁迫;甜瓜幼苗;抗氧化酶;耐热性


多异瓢虫生物生态学特性及保育利用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是蚜虫等多种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具有发生早、数量大、食性广、食量大等特点.全面了解多异瓢虫生物生态学特性,是科学利用其生物防治潜力的重要前提.本文系统总结了多异瓢虫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多异瓢虫世代个体发育、生活习性和捕食能力,以及保育措施与释放应用等方面,这将为今后多异瓢虫的保育及进一步推动其用于生物防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不同温度下双尾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各螨态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不同龄期若虫的捕食量及不同温度对其捕食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24 h内双尾新小绥螨各螨态对不同密度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情况(西花蓟马猎物密度分别为5、10、15、20和25头/室,温度分别设置为23、26、29、32和35℃).研究结果表明,双尾新小绥螨各螨态对猎物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为29℃,雌成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捕食量最高,在猎物数为25头/室时,可达4.4头/日.23~32℃内,双尾新小绥螨的雌成螨的捕食量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到达35℃时开始降低.29~32℃双尾新小绥螨的雌成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捕食量最高,可达6.7头/日,最适于其捕食.结果表明双尾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符合Holling Ⅱ模型,其对西花蓟马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利用于西花蓟马的生物防治.


基于甘薯区试产量数据的AMMI模型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甘薯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分析新疆各试验区的鉴别力,筛选出适合新疆种植的甘薯新品种,为新疆甘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MMI模型对2018~2019年新疆甘薯品种区域试验中的5个甘薯品种、3个试验点综合评价,分析5个甘薯品种的稳定性及丰产性,以及3个试验点的鉴别力。【结果】Z15-1和H6-1的稳定性较强,徐薯18号的稳定性较差;Z15-1属于高产稳产品种,可作为示范推广品种;H6-1、印尼紫薯属于低产稳产品种;烟薯25号和徐薯18号属于高产不稳产品种;乌苏试验点对品种的选择性最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伊宁试验点对品种的鉴别力低。【结论】Z15-1整体表现较好,可在新疆甘薯产区推广种植;烟薯25号和徐薯18号属于高产不稳产品种,可在局部地区示范推广。


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差异
《新疆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南疆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对氮肥的响应,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氮高效品种选择及氮肥优化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3个施氮量,选择新疆南疆种植12个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差异.[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品种收获穗数、穗粒数增加,千粒重降低,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增加;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素利用率较高品种为新冬40号,新冬60号,15/6317.氮高效品种达到高氮效率的途径不同,在不施氮(No)条件下新冬40号,新冬60号,15/6317氮素利用率高主要是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共同作用,以氮素利用效率为主;在施氮条件下新冬60号和新冬40号在氮素吸收效率高来自其较高氮素吸收能力,而15/6317氮素利用率较高是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共同作用.[结论]不同品种达到氮高效的途径不同,针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进行调控,提高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


52份辣椒主要果实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调查52份辣椒种质资源的主要果实性状,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挖掘能够应用于遗传改良的种质资源,为新疆辣椒产业的种质资源创新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常规检测方法和高效液相技术,调查辣椒主要果实表型及品质性状,采用SPSS 25.0、R和Origin 2018等软件,对辣椒果实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确定52份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聚类.[结果]52份辣椒种质资源中13个主要果实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心室数变异系数最低,为13.15%,辣椒素含量变异系数最高,可达143.15%,变异系数均值为58.19%,果实品质性状遗传差异较大;果实横径、胎座大小、果肉厚、心室数以及单果重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色价与辣椒素、二氢辣椒素、总辣椒碱类物质和辣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4个主要主成分分别与果实重量、辣度、长度和辣椒红素含量相关,贡献率达81.54%;在欧式距离7.5处,可将中国种辣椒(C.chinense)、鸟辣椒(C.frutescens L)和灌木椒(C.frutescens L)与一年生辣椒区分开;当欧式距离为2.1时,可将52份辣椒种质分为4大类.[结论]在52份辣椒种质资源中,果实表型和品质性状有相对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灌漠土养分特征变化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新疆东部灌漠土养分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新疆东部吐鲁番肥力长期监测点的黄土状灌漠土为研究对象,选取长期施用有机肥(M)、化肥(NP)、化肥配施有机肥(NP+1/2M、1/4NP+1/3M)、撂荒(CK0)5种典型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下,0~20 cm、2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结果]1)长期单施有机肥(M),0~20 cm、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表层0~20 cm土壤的全氮、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长期单施化肥(NP),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外,有机质在表层与亚表层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在表层0~20 cm土壤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亚表层20~40 cm的含量无差异.3)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2个处理养分变化特征相似,即表层0~20 cm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纯施化肥NP和对照CK0处理.亚表层20~40 cm土壤中,全氮、速效磷含量与其他各处理相比无差异,速效钾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化肥与减量有机肥配施的处理(NP+1/2M),表层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化肥与有机肥均减量配施的处理(1/4NP+1/3M),表层土壤的全氮、速效氮、速效P含量显著高于纯施化肥NP和对照处理CK0.4)长期撂荒处理(CK0),速效氮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5)各处理养分含量因土壤深度变化,表层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含量均大于亚表层,NP处理亚表层全氮、速效P含量大于表层,化肥与有机肥均减量配施处理(1/4NP+1/3M),亚表层速效钾含量大于表层.[结论]在新疆东部灌漠土区,通过减施化肥和有机肥及合适配比,土壤养分保持较高水平,为灌漠土区推荐的施肥方式.各处理养分含量因土壤深度变化,不同施肥均对土壤浅层具有较强影响.
关键词: 长期施肥;灌漠土;土壤养分


新疆小麦、玉米的产量和氮磷钾肥利用效率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新疆小麦、玉米化肥利用效率现状,进一步优化养分管理,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为新疆乃至全国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方法]2018-2020年,在新疆主要粮食种植区开展72个田间试验(小麦40个、玉米32个),设置氮磷钾(NPK)、无氮(PK)、无磷(NK)、无钾(NP)4个处理,3次重复,分析新疆当前施肥条件下小麦、玉米的养分吸收,氮、磷、钾肥产量反应,农学效率,肥料利用率等特征.[结果](1)新疆小麦氮(N)、磷(P205)、钾肥(K20)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33.1、128.0和75.5 kg·hm-2,玉米氮、磷、钾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54.9、148.0和67.8 kg·hm-2.(2)小麦NPK处理平均产量为7 504 kg·hm-2,氮、磷、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 206 kg·hm-2(500-3 795 kg·hm-2)、2 016 kg·hm-2(288-4 230 kg·hm-2)和1 362 kg·hm-2(105-2 910 kg·hm-2),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 45.0%、39.7%和 23.0%;玉米NPK处理平均产量为13 715 kg·hm-2,氮、磷、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4 657 kg·hm-2(1 559-6 900 kg·hm-2)、1 942 kg·hm-2(473-4 699 kg·hm-2)和 1 297 kg·hm-2(113-5 440 kg·hm-2),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 52.2%、21.2%和15.5%.玉米施氮肥的产量反应明显高于小麦.(3)NPK处理中,每形成100 kg小麦籽粒需氮(N)2.7 kg(1.7-4.0kg)、磷(P205)0.8 kg(0.4 1.3 kg)、钾(K20)2.1 kg(1.2-3.9 kg);每形成 100 kg 玉米籽粒需氮(N)2.1 kg(1.5 2.9 kg)、磷(P2O5)0.8 kg(0.4 1.2 kg)、钾(K20)2.1 kg(0.7-3.4 kg)o(4)新疆小麦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9.6、15.9和18.7 kg·kg-1,磷、钾肥显著高于氮肥;玉米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8.7、13.4和18.1 kg·kg-1,氮、钾肥显著高于磷肥.玉米氮肥的农学效率高于小麦,磷、钾肥的农学效率两种作物差异不大.(5)新疆小麦氮、磷、钾肥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1.4%、21.8%和45.2%;玉米氮、磷、钾肥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6.9%、20.5%和49.6%.小麦、玉米的氮、钾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磷肥.[结论]当前新疆小麦、玉米产量水平较高,氮、磷、钾肥利用效率已处于较高水平,氮、钾肥的利用率显著高于磷肥.小麦、玉米对缺氮最为敏感,其次对缺磷,缺钾的减产幅度最低.当前新疆小麦、玉米的氮肥施用量较合理,施钾量不足,小麦存在过量施磷.今后需加大小麦、玉米的钾肥投入,减少小麦的磷肥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