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Cyst nematode”中文译名应该为“孢囊线虫”
《植物保护 》 2011 CSCD
摘要:农作物孢囊线虫病害(crop cyst nematode diseases)近年来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病害,鉴于国内部分有关学术论著与文献中,对"cyst nematode"的中译名写法有歧义,作者通过文献的阐述与论证,认为"cyst nematode"的中译名称应该为"孢囊线虫",而不用"胞囊线虫",以免引起混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
《河北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与根际微生物具有紧密的互作关系。重点概述了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分布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根际微生物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与机制。深入研究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是根际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非培养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将有助于揭示根际微生态规律,挖掘和利用根际功能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方式对芝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方式下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差异,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冀芝128为材料,进行了单垄先播种后覆膜(T1)、单垄先覆膜后播种(T2)、双垄先播种后覆膜(T3)、双垄先覆膜后播种(T4)、双垄不覆膜(T5)和平地播种种植(CK)6种栽培方式的试验,并采用GGE双标图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芝麻在不同栽培方式下性状和产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以T3和T4处理下,植株茎秆粗壮、始蒴高度最低、绿叶数最多、落叶高度最矮、空梢尖最短、病害最轻,并且在此处理下株蒴数、千粒重和产量最高。GGE双标图法通过图解方式可直观清晰地标识出最有利于芝麻生长发育的处理,为栽培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棉花纤维品质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河北省棉花纤维品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采用网格法对河北省平原棉区10个典型代表县进行调查、取样、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6.44~33.68mm;纤维整齐度指数高,主要分布在高档;断裂比强度主要分布在23.0~32.9cN/tex,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3.31~6.12,纤维成熟较好,但纤维略粗;伸长率分布在6.0%~6.9%范围;棉花色泽好,均属于白棉;河北省棉花纺纱均匀性指数分布范围为106.0~169.0,棉花总体质量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目前,河北省棉花纤维质量可以满足纺织工业纺低、中、中高档棉纱(32~59支纱)的要求,可纺高支纱(60~80支)的原棉纤维所占比例较少。从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建议:调整纤维品质结构;加强新品种选育,提高育种技术;提高棉花种植管理水平;进行区域化种植,发挥其地区与生态优势,使棉花纤维品质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寒、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冀丰703高产栽培技术总结
《种子世界 》 2011
摘要:小麦新品种冀丰703系石家庄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所和河北冀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选育而成。2005年9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05001),2006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蔬菜常用杀菌剂的混用及混剂
《中国蔬菜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蔬菜生产中,杀菌剂与杀菌剂、杀菌剂与其他类型的农药混用现象非常普遍,正确的混用药剂选择和混配方法能降低用药成本,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能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春化基因的遗传效应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春化基因Vrn-1的遗传效应,以15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春化处理对小麦发育进程的影响,并采用分子标记鉴定了上述品种的Vrn-1等位基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Vrn-1等位基因组合的小麦品种抽穗期存在很大差异;3个显性Vrn-1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表现为Vrn-A1>Vrn-D1>Vrn-B1;春化基因具有累加效应,显性Vrn-1基因的存在使基因型呈现春性特征,不携带任何显性Vrn-1基因的基因型则表现为冬性。因此,采用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可以很好地预测品种的冬春性。
光周期、温度对丽蚜小蜂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Gahan)又称粉虱匀鞭蚜小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蚜小蜂科Aphelin-idae,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粉虱科昆虫若虫期最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丽蚜小蜂可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烟粉虱等害虫[1-2]。光周期、温度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也是寄生蜂滞育发生与解除,以及工厂化繁育的关键因素[3-4]。迄今为止,有关丽蚜小蜂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寄主选择、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生育力等生物学特征以及温度的影响等方面[5-8],光周期与温度协同的影响则鲜见报道[8]。本试验就光周期和温度对丽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