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遥感技术的太湖放养凤眼莲的生长模型
《生态环境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从卫星遥感影像或全球定位系统获得的凤眼莲面积变化数据,对在开放水域中大面积放养凤眼莲面积变化的研究,建立了放养凤眼莲生长的Logistic动力学模型来估算凤眼莲面积。在太湖竺山湾凤眼莲放养试验表明:从2009年8月4日到10月15日,凤眼莲面积从54 250.34 m2增加到135 525.66 m2,建立的估计凤眼莲面积的Logistic模型的环境容量k s为2 697 210.03,面积增长率rs为0.012 4,对试验数据的拟合优度检验R 2为0.975 3,F检验为78.93,均方根误差RMSE为2 705.55,表明该模型准确模拟了凤眼莲生长的动力学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痘病毒抗体在鹌鹑体内的消长规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鸡痘弱毒疫苗按1个使用剂量、增加免疫剂量、2次免疫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对鹌鹑进行刺种,在免疫后的1~8周采血,检测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研究鸡痘病毒抗体在鹌鹑体内的消长规律,对鸡痘病毒疫苗应用于鹌鹑的免疫效果及生物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在试验期间试验动物精神状态良好,采食、饮水正常,未发生病理变化;抗鸡痘病毒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效价免疫后1周显著升高,3周达到高峰,5周开始下降,8周时仍高于对照组的抗体水平,增加免疫剂量组产生的抗体水平高,但消长规律与使用剂量组相同。表明鸡痘病毒疫苗能刺激鹌鹑产生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维持时间较长,无毒副作用,生物安全性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基因组学在育种实践上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人类有目的的作物选育过程中,新的等位基因不断地积累。在分子水平上对这些等位基因的理解已经促成了新的QTL作图方法,也促进了相关基因的单倍型多重性。引起QTL变异的有限几个数量性状核苷酸(QTN)已有报道,但是随着遗传不平衡和为QTL精确作图和克隆作准备的候选基因的采用,这些等位基因的发现速度将有望获得提升。引起QTL变异的其他的方面也有所研究,这些研究将对作物性状的数量遗传的分子基础作出贡献。尽管有如此的进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上的作用最终还将依赖于基于数量变异的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和不同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油菜菌核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苏省不同地区的53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并测定对嘧菌环胺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菌核净、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咪鲜胺和戊唑醇等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菌株间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差异显著,EC50(抑制中浓度)值在0.0342~1.087 6μg/mL之间;通过EC50值相关性分析,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与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灌溉下北美海莲子盐肥耦合效应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海水灌溉下北美海蓬子盐肥耦合效应,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在滨海海口闸淮河入海口实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适当浓度的氮肥、磷肥均能提高海水灌溉下北美海蓬子的鲜菜(可食茎枝)产量,施氮量75 kg/hm2、150 kg/hm2处理与不施氮相比,北美海蓬子鲜菜产量分别提高了10.2%、30.6%,施磷(P2O5)量30kg/hm2、60 kg/hm2处理与不施磷相比,鲜菜产量分别提高了12.5%、25.9%;施氮量225 kg/hm2或施磷量90kg/hm2处理,鲜菜产量开始下降.交互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北美海蓬子菜用产量的优化组合是50%海水+150kg/hm2氮肥+60 kg/hm2磷肥.(2)在海水灌溉下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海蓬子维生素C含量,增施磷肥效果不明显.(3)通过拟合海水浓度、氮磷施用量和鲜菜产量的肥效方程,得出鲜菜产量的理论最高值为14 004.4 kg/hm2,此时海水浓度为60%,施氮量为135.77 kg/hm2,施磷量为78.11 kg/hm2;维生素C含量理论最高值为0.763 mg/g,此时海水浓度为55%,施氮量为174.19 kg/hm2,施磷量为69.25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稻区不同栽培方式稻米品质的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淮北水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稻的出糙率、精米率>机插稻>手栽稻。整精米率表现不确定;手栽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均高于机插稻,也远远高于直播稻;蛋白质含量依次是直播稻>机插稻>手栽稻,蛋白质含量高对食味品质有负效应;直链淀粉含量的顺序依次是直播稻<机插稻<手栽稻;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米饭胀性大,干松而色淡,冷后质硬,食味较差。胶稠度手栽稻大于机插稻大于直播稻。RVA谱特征值与食味高度相关,能较好的指示食味品质。相比较而言,峰值黏度大、崩解值大、消减值小则食味好,具有这种特性的米饭,可能具有较好的柔软性、黏散性、滋味、馨香味。本研究发现,不同栽培条件下,RVA谱特征值表现不尽相同,不同栽插方式对RVA谱特征值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S诱变甘蓝型油菜获得高油酸突变体
《分子植物育种 》 2011 CSCD
摘要:用0.4%EMS诱变甘蓝型油菜NJ7982种子,从M2代筛选得到1个油酸含量76.15%的突变株(M2-2080),M3代该突变体的油酸含量也达到了75.0%(M3-2080-1)。对高油酸突变体M3-2080-1和野生型BnFAD2基因进行克隆,分析突变体油酸含量高的原因。序列表明,高油酸突变体中,BnFAD2I基因有63个碱基发生变异,进而导致蛋白质翻译出现终止;BnFAD2II-1基因有41处碱基发生突变,导致15个氨基酸变异,其中处于跨膜区域的+82氨基酸由丝氨酸突变成脯氨酸,+157的苯丙氨酸变成亮氨酸,位于疏水区中,还有9处发生突变的氨基酸残基位于α-螺旋区。这些突变位点都发生在油酸脱饱和酶催化中心,进而影响了该酶的活性,可能是导致突变体的油酸含量升高的原因。另外,高油酸突变体及野生型的农艺性状无显著性差异,可作为高油酸育种种质资源。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甲基磺酸乙酯(EMS) 高油酸 油酸脱饱和酶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