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兔抗猪瘟高免血清的制备及纯度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猪瘟弱毒疫苗(C株)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猪瘟高免血清IgG。运用间接ELISA方法测血清效价,再经饱和硫酸铵盐析沉淀法提纯血清IgG,SDS-PAGE电泳法鉴定提纯IgG的纯度,结合无菌检查试验和仔猪接种试验,检测血清IgG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获得了蛋白含量为6 mg/mL,效价为1∶6400的高效价、安全性高、成本低的抗猪瘟高免血清IgG。为猪瘟病毒的检测和猪瘟的防制提供了理想的生物制剂。

关键词: 猪瘟 IgG 制备 间接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家小麦区域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分析

中国种业 2009

摘要:应用误差变异系数(CVe)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α),对2004-2006两年度国家小麦区试精确度和品种比较试验精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的CVe小于10%,95.2%的试验CVe小于5%;97.6%的试验RLSDα小于10%,61.9%的试验RLSDα小于5%。表明国家小麦区域试验质量较高,符合区域试验质量要求。

关键词: 小麦区试 试验精确度 品种比较精确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疫胶体金技术及其在兽医快速检测上的应用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南黄土丘陵区集雨补灌节水农业效益评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摘要:针对黄土丘陵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实地试验监测相结合,初步建立了反映宁南山区小流域集雨补灌旱作农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及雨水利用效率提高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集雨补灌工程建设与集雨补灌技术示范,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雨水利用效益及综合效益分别提高了27.9%、27.4%、66.7%、54.7%、41%,尤其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雨水利用效益,达到的中级及良好水平,体现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实现了效益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关键词: 集雨补灌 效益评价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宁南黄土丘陵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皮天然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的研究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

摘要:以玉米加工副产物——玉米皮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实验和组合正交试验,最终研究出超声波辅助水提取玉米皮天然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参数,并对提取样品进行了检测。

关键词: 超声提取 玉米皮 天然可溶性膳食纤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个玉米优势群体不同发育时期植株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对2个新构建的瑞德和非瑞德玉米优势群体在2种高密度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植株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使大多数植株性状的平均数减小,变异系数增大,有利于提高选择效果;各植株性状的密度效应因群体和发育时期不同而异;高密度条件下茎粗的减小和穗位高的增加,有利于对植株抗倒性的选择。

关键词: 玉米 瑞德群体 非瑞德群体 植株性状 密度效应 发育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以中牟县为例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中牟县为例,构建了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研究区1990、1995、2000、2003、2005、2007、2008年7个时段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近20年,中牟县农业生态安全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0年是研究区农业生态安全变化的转折点,安全状态从1990年的风险态下降到2000年的恶化态,从2000年起,农业生态安全有所回升,安全等级处于Ⅳ-Ⅴ-Ⅳ级。在分析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农业可持续发展 均方差法 中牟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糯玉米品种制备汤圆粉的筛选

农产品加工 2009

摘要:速冻汤圆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中式食品之一,但目前市场上都是以糯稻米为原料制作的,其品质单一、产量低且成本较高。糯玉米是玉米的一个亚种,与普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林网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概述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对河南沙区农田林网与粮食产量的田间长期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农田林网可有效改善农田生态条件,提高粮食产量。随着林网面积和林木生长量的增加,粮食产量不会受到影响。

关键词: 沙区 农田林网 生态条件 粮食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灌模式对晚播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华北严重缺水区晚播冬小麦耗水规律及高产高效灌溉制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灌水(W0)、1水(W1,拔节水)、2水(W2,拔节水+开花水)、3水(W3,起身水+孕穗水+开花水)和4水(W4,起身水+孕穗水+开花水+灌浆水)等五种春季灌溉模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晚播冬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在晚播且免浇冬水条件下,春季每增加750m3/hm2的灌溉水量则减少土壤水消耗量约440m3/hm2,增加小麦总耗水量约230m3/hm2;从播种到拔节,小麦阶段耗水强度低,此生育阶段控制灌溉可显著降低总耗水量;春季第一水推迟至拔节期可提高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比例至50%,土壤水利用率增加;开花前仅灌一次拔节水可基本满足拔节-开花期耗水需要,其群体库容量与开花前灌起身水+孕穗水模式无显著差异,且由于相对降低了开花期群体叶面积,显著增加了群体粒叶比;晚播密植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是群体库容形成的主要贡献因素,在保证大库容建成条件下,灌浆期灌水会降低开花前贮藏物质向籽粒再转运比例,而后期控水可显著提高开花前贮藏物质再转运比例和对库容填充的贡献率,且较高的群体库源比增强了库对源的反馈促进作用,使花后单位叶面积的物质生产能力提高,这可补偿后期水分亏缺对叶片光合生产的不利影响。连续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晚播密植条件下,春季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可以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统一。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制度 耗水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