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近十几年间长江口春季无机氮和磷含量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9—2012年5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的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近十几年来春季溶解无机氮、磷酸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及铵盐,其中,硝酸盐是主要组成部分,占DIN的70.91%~96.51%,表、底层硝酸盐浓度有相似的变化特征,且表层均高于底层,硝酸盐最高值及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12和2011年,硝酸盐在调查海区的平均浓度主要受输送通量影响,其平面分布主要受径流影响;亚硝酸盐含量很低,仅占DIN的0.87%~2.72%;铵盐垂向分布均匀,最高值及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11和2012年,其在河口的浓度受长江输送影响明显。调查海区底层磷酸盐浓度多高于表层,最高值及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01和2007年,磷酸盐分布受径流及悬浮颗粒物双重影响。除个别站位外,调查海区氮磷比均高于16∶1,说明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磷限制,氮磷比高值区位于最大浊度带附近,最低值位于外海区及叶绿素a高值区。

关键词: 长江口 无机氮 磷酸盐 营养盐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鳝ghrelin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

水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hrelin是联系生殖和能量代谢的重要桥梁信号分子,通过克隆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ghrelin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运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获得了黄鳝ghrelin基因的c DNA序列和DNA序列全长。结果表明,黄鳝ghrelin基因c DNA全长552 bp(Gen Bank accession no.JX122807),包括115 bp的5'端非编码区、324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以及113 bp的3'端非编码区;DNA序列全长1323 bp,由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构成,内含子剪切位点具有典型识别核苷酸GT/AG,3个内含子分别为594 bp、84 bp和93 bp,4个外显子长度分别为229 bp、78 bp、112 bp和133 bp。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ghrelin基因推导的Ghrelin蛋白前体原(propreghrelin)序列由26 aa的信号肽、19 aa的成熟肽以及C端氨基酸残基等构成;其中,成熟肽第3位为丝氨酸(Ser3),是Ghrelin的酰基化位点;C端氨基酸残基序列极可能包括与Ghrelin成熟肽功能相互拮抗的肥胖抑制素(Obestatin)。氨基酸的同源性及进化关系分析表明,黄鳝与某些鲈形目鱼类的蛋白前体原存在高度相似性,且在进化上黄鳝与较高级的鲈形目、鲽形目鱼类聚为一支。ghrelin基因结构及其蛋白质某些氨基酸残基序列的高度保守,预示着Ghrelin在脊椎动物中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与类似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黄鳝 ghrelin基因 克隆 分子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梭鱼(Liza haematocheila)4个野生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4对微卫星引物,对采捕于辽宁葫芦岛、山东青岛、江苏连云港以及浙江舟山附近海域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4个野生地理群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4对微卫星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的条带且具有一定的多态性,4个野生群体的多态性百分率分别为92.86%、92.87%、100.00%和85.71%。4个群体共扩增出61个等位基因,4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3.786-4.000,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673-2.899,观测杂合度为0.359-0.389,期望杂合度为0.503-0.561,多态信息含量为0.465-0.513,说明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多态水平。运用SPSS软件对杂合度期望值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其结果(H=0.187,df=3,P=0.980)表明,4个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群体大部分微卫星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另外,研究发现,葫芦岛和舟山均出现两个位点呈现杂合子过剩,其他两群体均出现3个位点呈现杂合子过剩(Fis<0),表明近期可能出现过瓶颈效应。所有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148,基因流值为1.444,群体间出现中度遗传分化,群体间出现一定程度基因流。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23-0.818,遗传距离为0.202-0.473,青岛和葫芦岛的遗传距离最近(0.202),而连云港和舟山的最远(0.473),这可能与梭鱼幼体的扩散能力及近海沿岸生态环境及群落结构有关。采用UPGMA法对4个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地理群体按其地理位置由北向南依次聚为一类。

关键词: 梭鱼 地理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渤海湾水体富营养化模型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渤海湾的现场监测数据,结合已有水体富营养化建模经验,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渤海湾水体富营养化因子与叶绿素a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识别和验证.根据SEM提供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BN)模型的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模型,并用监测数据对BN模型进行了检验和性能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物理因子相比,营养物质对渤海湾海域富营养化的影响较大;近年来无机磷一直为渤海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但是硅酸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

关键词: 富营养化模型 贝叶斯网络 结构方程模型 叶绿素a 渤海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与邻近海域水、热、盐通量的季节变化研究

海洋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高分辨率的区域海洋数值模式对东海及邻近海域进行温、盐、流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较好。结果表明:东海与邻近海域的水交换过程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从流量的角度看,台湾海峡、台湾-西表岛之间水道和西表岛-冲绳岛之间水道是外海水流入东海的3个主要水道,而冲绳岛-奄美大岛、吐噶喇海峡、大隅海峡、济州岛东部和黄东海断面是海水流出东海的水道;其年平均体积输运值分别为1.06×10~6 m~3/s、20.49×10~6 m~3/s、3.20×10~6 m~3/s、-0.92×10~6m~3/s、-20.59×10~6 m~3/s、-0.30×10~6 m~3/s、-2.37×10~6 m~3/s和-0.37×10~6 m~3/s(向内为正)。对比发现,东海与邻近海域之间各水道的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均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其最大值往往出现在夏季(7月或8月),最小值往往出现在冬季(1月或2月)。从7月到11月整个东海是流量净流出的过程,而从12月到翌年6月是流量净流入的过程,全年流量基本上保持平衡状态。东海终年存在向黄海的净输入,其体积、热量和盐量的年平均输运值分别为0.37×10~6 m~3/s,0.027×10~(15) W和12.7×10~6 kg/s。

关键词: 东海 水交换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区域海洋数值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Toll受体及溶菌酶基因表达及抗感染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体重为(7.20±1.38)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箱进行3周的养殖实验和2周的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人工感染实验,其中对照组每日投喂普通商品饲料,实验组每日投喂在普通商品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1.0×10~8 CFU/m L配制成的实验饲料。目的是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Toll受体及溶菌酶基因表达量和抗哈维氏弧菌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对虾抗哈维氏弧菌感染的能力,其相对免疫保护率为22.2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可显著降低对虾肠道内弧菌数量(P<0.05)。感染哈维氏弧菌后,实验组溶菌酶(lysozyme,LZM)m RNA的相对表达量在12 h、18 h、24 h、36 h、48 h、72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感染哈维氏弧菌后在6 h、12 h、18 h、24 h、36 h、48 h、72 h、7 d的Toll受体(Toll receptor)m 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可有效提高对虾抗哈维氏弧菌感染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可能是通过降低对虾肠道内的弧菌量,并提高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实现的。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益生菌 抗病力 免疫基因 哈维氏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季大鹏澳海域微表层浮游植物色素特征的日变化研究

海洋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3年12月3日清晨、正午、傍晚采集了大亚湾大鹏澳海域3个站位的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经过三级分级过滤(小型:>20μm;微型:2.7~20μm;微微型:<2.7μm)后,对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色素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法(CHEMTAX)分析不同浮游植物对Chl a的贡献,研究了微表层及次表层光合色素粒径特征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冬季大亚湾海域水体中存在的浮游植物光合色素主要有17种,以岩藻黄素和Chl a含量较高。微表层总Chl a平均浓度为0.797μg/L,略高于次表层的0.714μg/L,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微表层和次表层Chl a含量清晨最高,傍晚次之,正午最低。微表层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对Chl a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型、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分别为80.7%,10.1%和9.2%。CHEMTAX分析结果得出,冬季该海域硅藻占绝对优势,甲藻、定鞭藻、青绿藻、蓝藻、隐藻所占比重相差不大。微表层中定鞭藻、青绿藻和蓝藻等较小粒径浮游植物种群所占比重高于次表层,说明相对于次表层,微表层中的浮游植物群落有小型化趋势。

关键词: 微表层 浮游植物 光合色素 粒级结构 大鹏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Ⅳ):板块重建与Carolina超大陆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古元古代与显生宙的板块构造特征和旋回演化过程具有明显区别,反映出地质记录为两种不同的板块构造体制。早古生代为这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其构造过程研究与板块重建是地球板块构造旋回机制和周期分析的关键。本文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在总结对比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以来全球早古生代主要碰撞造山带的地质事件基础上,分析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演化特征,总结出与冈瓦纳大陆拼合、劳俄大陆拼合、古中华陆块群增生相关的7期碰撞-增生造山事件群:Brasiliano、东非、Kuunga、东亚与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演化相关的的加里东期造山事件、经典加里东造山、中欧加里东造山、Appalachian造山。再在这7期造山事件群基础上,结合古地磁、古生物、古地理等资料,重建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末全球板块的拼合过程:罗迪尼亚超大陆从新元古代的~950 Ma开始经历了3个阶段裂解,此时存在泛大洋、莫桑比克洋和古太平洋3个大洋,随后615~560 Ma Iapetus洋打开,~560 Ma波罗的陆块与西冈瓦纳裂离导致狭窄的Ran洋打开;~540 Ma南半球Brasiliano、东非和Kuunga造山运动导致冈瓦纳大陆分阶段最终完成拼贴;~500 Ma冈瓦纳大陆北缘西段的微陆块群局部向北裂离,导致Rheic洋和Tornquist洋打开,并于~420 Ma随经典加里东造山带和中欧缝合带形成导致Iapetus洋闭合,此时斯瓦尔巴特和英国可能位于格陵兰地盾东南缘,同时冈瓦纳大陆北缘东段华北为代表的微陆块基本拼合在冈瓦纳大陆北缘;此外,虽然425 Ma西伯利亚板块有远离聚合了的劳俄大陆的趋势,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南美和北美板块靠近,北美板块与环冈瓦纳北缘西段的地体拼合碰撞。在大约400 Ma时,南、北美洲的混合生物群和古地理重建显示两者非常接近,因此,推测此时存在一个初始的逐步稳定的超大陆的可能,本文称为Carolina超大陆,因为Carolina造山带是这个超大陆最终拼合的地带。并据此判断超大陆旋回为7亿年。

关键词: 早古生代 造山带 洋陆格局 板块重建 超大陆 Rodinia Gondwana Pange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14-3-3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血细胞cDNA文库中脊尾白虾14-3-3巨球蛋白基因EST序列,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脊尾白虾14-3-3基因c DNA全长,命名为Ec14-3-3。该基因全长2905 bp,包含74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7.95 kD,理论等电点为4.65。同源性分析表明,脊尾白虾Ec14-3-3氨基酸序列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14-3-3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8%。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Ec14-3-3基因在血细胞、卵巢、肝胰腺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血细胞中Ec14-3-3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和WSSV后6 h,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Ec14-3-3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本研究结果表明,Ec14-3-3基因在脊尾白虾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脊尾白虾 14-3-3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蛎疱疹病毒对魁蚶的致病性

水产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牡蛎疱疹病毒(Os HV-1)对魁蚶的致病性,本研究使用发病魁蚶组织制作病毒悬液进行感染实验。感染实验分为空白组、阴性悬液注射组和病毒悬液注射组,并使用实时定量PCR法对感染后魁蚶体内病毒的时空分布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空白组和阴性悬液组魁蚶感染后未检测到病毒粒子,病毒悬液注射组魁蚶经人工感染后,各部位病毒含量均呈先上升再下降随后又上升的趋势,最终达到106拷贝/ng DNA左右。通过电镜观察,在感染魁蚶的鳃、肝胰腺、外套膜中出现染色质边缘化甚至消失,细胞核肿胀、溶解,核仁消失,核膜扩张、不清晰,线粒体肿大,脊崩解,核糖体脱落等一系列细胞病理变化。在其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能发现大量直径为90~110 nm球形病毒粒子,该病毒粒子具囊膜,囊膜内可见均匀高电子密度的核衣壳,与自然发病魁蚶负染电镜中的病毒粒子形态相同。研究结果表明,Os HV-1可以感染魁蚶并与魁蚶大规模死亡有直接相关关系;魁蚶感染Os HV-1后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对Os HV-1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

关键词: 牡蛎疱疹病毒 魁蚶 致病性 实时定量PCR 电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