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人工培育对虾苗种体内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组成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与纯化,结合细菌16S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调查分析了山东、天津、浙江部分苗种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中国明对虾(Fenneorpenaeus chinensis)苗种体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以及优势菌的种类和数量,并用PCR的方法检测对虾苗种携带病毒情况。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苗种体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均在10~5–10~7 CFU/g之间,分离出的细菌分属于弧菌属(Vibrio)、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等8个属,其中,弧菌属在对虾苗种体内占绝对优势,达40.0%–90.23%。部分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苗种样品检测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阳性,WSSV检出率为50.0%,IHHNV检出率为37.5%,同时携带两种病毒的检出率为11.11%。只携带WSSV病毒以及同时携带两种病毒的对虾苗种体内的总菌数量在1.23×10~7–4.14×10~7 CFU/g之间,显著高于其他批次的样品(P<0.05),且弧菌数量在10~7 CFU/g左右,显著高于其他批次的样品(P<0.05)。只携带IHHNV以及不携带病毒的对虾苗种体内的弧菌数量为10~4–10~6 CFU/g。研究表明,弧菌属在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苗种体内普遍存在且为优势菌属,携带WSSV可能会引起对虾苗种体内的弧菌数量增长。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中国明对虾 弧菌 WSSV IHHN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海百年来沉积速率及粒度指示意义
《沉积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日本海中部、北部和西部四个深水多管沉积岩芯中的~(210)Pb活度和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百年以来大和海脊、日本海北部和西部陆坡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在日本海北部和大和海脊表层沉积物存在显著的生物扰动现象,而在西部陆坡不存在。基于恒定供给速率(CRS)模式建立了4个岩芯的年代框架,并计算了沉积速率。日本海现代平均沉积速率介于0.19~0.42 cm/a,最低值出现在大和海脊。4个岩芯中沉积物平均粒径呈现不同的分布模式,但是在1940年和1980年,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同时发生了改变,这可能与百年以来北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及东亚夏季风震荡有关。
关键词: 210Pb比活度 粒度 沉积速率 沉积环境 日本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AR波模式数据的涌浪起源追踪与定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强烈的风暴下所产生的涌浪,因其微弱的耗散性,往往能够横穿整个洋盆.这一特性使得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观测涌浪的产生、消亡过程,以及通过涌浪参数反演风暴特征成为了可能.本文利用2003~2010年Globwave提供的SAR波模式数据,根据涌浪的频散关系和其传播的几何光学定理对涌浪进行了反向的起源追踪,从而对产生涌浪系统的风暴进行了定位,并实现了对涌浪场的一致化时空场重构.通过与海面风速数据的对比分析,印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采用这一方法,本文得到了涌浪源起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应的涌浪演化的一般过程.这些结果对涌浪预警、海浪模式、海气界面传输及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盐度胁迫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血清渗透压及离子含量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在盐度适应过程中血清渗透压和离子浓度的变化特点及规律,进而了解其渗透压调节机理,设置盐度为5、10、20和50共4个实验组,以盐度30的自然海水为对照组,进行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急性盐度胁迫实验。结果显示,各实验组血清渗透压呈规律性变化,0–12 h期间,低盐实验组血清渗透压较对照组表现为下降,盐度为50的高盐实验组,血清渗透压表现为上升;12–72 h期间,各实验组血清渗透压达到稳定状态。随着胁迫盐度的升高,血清与环境介质渗透压的差值先减小后稳定,与外界环境未出现等渗现象。血清中Cl~-、Na~+、K~+含量的变化与血清渗透压的变化相似,但血清与环境介质离子含量的差值表现为Cl~-、Na~+含量差值先下降后稳定,K~+含量差值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最后稳定。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渗透压调节类型属于高渗调节型,Cl~-和Na~+在渗透压调节中起主要作用,提示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具有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对生存环境盐度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 盐度胁迫 血清 渗透压 离子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塑料(粒径<5mm的塑料)作为海洋环境中一类新型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从微塑料来源、分布和生态影响等方面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进展。结果表明,海洋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在阳光、风浪和海流等作用下的海上塑料垃圾的分解,陆源塑料垃圾输入、海上船只塑料垃圾的丢弃、水产养殖业漂浮装置的废弃等是海洋中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海洋微塑料分布呈全球化趋势,近岸、大洋、深海和极地都有微塑料的存在,已有研究表明深海是微塑料的主要汇集区。微塑料不但会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还会影响一些海洋生物的产卵量和繁殖能力,甚至会引起某些海洋生物的营养不良甚至死亡;微塑料自身含有和表面富集的污染物会在水动力作用下影响污染物的全球分布并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毒性影响。为减少海洋塑料垃圾,控制海洋微塑料污染并为污染防治提供支撑,保护海洋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不同粒径微塑料的快速分离和在线鉴别方法的建立;水动力对微塑料全球迁移变化的影响;微塑料复合毒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效应及机制;管理和技术体系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
关键词: 微塑料 塑料污染 微塑料来源 生态影响 海洋污染 海洋垃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盐度对不同规格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和盐度对两种规格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规格均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为12-24℃时,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温度为24℃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各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明显的下降。在温度为12-28℃条件下,大规格组(A组)甲虫螺的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小于小规格组(B组)。当温度为12-28℃时,甲虫螺的氧氮比值O/N比值范围在8.17-17.31之间。温度为20℃和24℃时,各实验组均有最大的O/N比值。温度升至28℃时,O/N比值明显下降。(2)盐度、规格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盐度为20-30时,两种规格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盐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盐度为30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盐度的继续升高,各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明显的下降。在盐度为20-40条件下,大规格组(A组)甲虫螺的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小于小规格组(B组)。当盐度为20-40时,甲虫螺的O/N比值范围在10.80-22.71之间。盐度为30时,各实验组均有最大的氧氮比值,盐度升至35和40时,氧氮比值明显下降。研究表明,甲虫螺生存的最适温度为24℃,最适盐度为30。以期为甲虫螺的人工繁殖以及贝螺混养技术提供科学的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带磷酸甘露糖变位酶(PMM)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酸甘露糖变位酶(PMM)是褐藻胶和岩藻聚糖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利用c 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获得2条海带PMM基因(Sjpmm1,Sjpmm2)序列。其中,Sjpmm1的开放阅读框(ORF)长759 bp,其编码的Sj PMM1为卤酸脱卤酶(HAD)超家族成员,含25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8.51 k Da;而Sjpmm2的ORF长1866 bp,其编码的Sj PMM2属于磷酸己糖变位酶超家族的成员,含621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66.49 k Da。海带PMM的二级结构均以?-螺旋为主。进化分析表明,Sjpmm1来自于原始真核生物,而Sjpmm2来源于质体的第一次内共生作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海带受到高温或低温胁迫时,Sjpmm1和Sjpmm2转录水平上升,以合成岩藻聚糖抵抗环境影响。此外,利用p MAL-c5X载体对Sj PMM1进行体外表达,得到高浓度的可溶性融合蛋白,为后续的Sj PMM功能分析提供基础。
关键词: 海带 磷酸甘露糖变位酶 岩藻聚糖 褐藻胶 实时定量PCR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刺激导致虾夷扇贝死亡因素的探究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探究了高温刺激导致一龄和二龄虾夷扇贝死亡的原因。在高温刺激以及恢复过程中,两种贝龄的扇贝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两者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活性、p53蛋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以及HSP70(heat shock protein 70)含量在高温刺激以及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这些酶的活性(TAOC活性除外)以及蛋白质含量(p53以及HSP70)均受到贝龄、处理时间以及两者综合作用的显著影响。经过Cox模型分析可知,虾夷扇贝受到高温刺激后的存活受到贝龄、GPT活性、TAOC活性、p53含量以及HSP70含量的显著影响。此外,高温刺激会影响扇贝的心跳频率以及心输出量,从而影响心脏对机体的供氧供血能力,影响扇贝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存活曲线 谷丙转氨酶 总抗氧化能力 HSP70 p53 心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近岸泥质区敏感粒级组分及对沉积记录的指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青岛南部近岸泥质区3个岩心(Z14、Z16、QDZ03)进行粒度分析和AMS14 C年龄测试,研究了沉积物粒度组成并提取了敏感粒级,探讨了敏感粒级的搬运机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岩心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包含3个敏感粒级(敏感粒级1、敏感粒级2、敏感粒级3),分别对应粒度细端组分、中端组分和粗端组分,以悬浮和跳跃搬运为主,少量以滚动、推移方式搬运;沉积物主要受沿岸流输运的影响,粒度组分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变细,反映了水动力条件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弱的趋势;其中,敏感粒级2对东亚冬季风增强事件具有较好的反映:利用QDZ03孔上部3.94m岩心沉积物敏感粒级获得了近3ka以来5个明显的东亚冬季风增强事件(230~370、1 050~1 180、1 400~1 550、1 850~1 950和2 250~2 350aBP),对古气候记录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关键词: 敏感粒级 粒径趋势分析 东亚冬季风 青岛近岸泥质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于稻作的水处理系统构建及运行效果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池塘养殖废水,结合生物滤池和水上稻作技术,设计并构建了一种适合于水稻种植的水处理系统。系统运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29~0.58 m/d,气水比为2~4时都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水处理效果。将池塘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在水力负荷为0.58 m/d,气水比为2的条件下,系统对养殖废水中TAN、TN、TP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33.75%~34.31%、59.21%~64.53%、68.43%~73.75%和71.66%~74.37%。与此同时,水处理系统获得7 127.01 kg/hm~2的水稻产量。由此实现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是一种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方式,可为我国渔农混作区池塘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提供一种新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