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我国粮食生产回顾、现状及发展目标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情况以及成就,从分析粮食发展现状中探讨今后的发展目标,提出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仍然需要高度重视,仍然需要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建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政策支持 科技支撑 发展目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差异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摘要:选取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11个指标,采用SOM网络对河南省18个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差异进行聚类分析,揭示了影响各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SOM网络 聚类分析 地区差异 河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抗禾谷胞囊线虫机制的初步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对小麦品种抗胞囊线虫病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同抗、感品种根系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品种抗性与侧根数量呈负相关,抗病品种侧根数量比感病品种少。对苗期和分蘖期侧根横切面石蜡切片观察发现,感病品种侧根横切面表皮的薄壁细胞圆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较大,排列疏松;抗病品种侧根横切面表皮的薄壁细胞是椭圆形或方砖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比较小,排列比较紧。根系分泌物对胞囊线虫卵孵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对胞囊线虫病的抗性与根系分泌物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 小麦 禾谷胞囊线虫 抗病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颜色诱捕器对直纹稻弄蝶的诱集效果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紫、蓝、黄、绿等6种不同颜色诱捕器对直纹稻弄蝶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紫色诱集效果最好,达到了(26.333±2.028)头/盆,其次是蓝色,为(12.000±1.528)头/盆,均显著高于其他颜色。

关键词: 颜色 诱盆 粘虫板 直纹稻弄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奶牛体内性控胚胎生产的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奶牛合理的超排方法,采用分离的X冻精对17头超数排卵的荷斯坦奶牛进行人工授精,生产体内性控胚胎。结果表明,处理Ⅰ组在头均获卵数、可用胚及退化胚几个方面都低于处理Ⅱ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头均黄体数和未受精数,Ⅰ组高于Ⅱ组(P>0.05);青年牛头均获卵数、可用胚和退化胚方面都高于经产牛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青年牛头均未受精卵数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头均黄体数低于经产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

关键词: 奶牛 超数排卵 X冻精 性控胚胎 可用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降解赤霉病菌毒素的Tri101基因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了降解赤霉病菌毒素的Tri10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并对其近几年在转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探讨食物和饲料中真菌毒素经济、高效和安全的净化方法,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和食品安全性,避免真菌毒素在健康方面给人类造成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赤霉病菌毒素 单端孢酶烯 Tri101基因 结构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反刍兽疫病毒蛋白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摘要: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呈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小反刍动物的养殖及国家的经济贸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在我国已经发生,应引起重视.介绍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蛋白及其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小反刍兽疫病毒 蛋白 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寄主调查及其在麦田的种群动态研究

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9 CSCD

摘要:2007~2009年,采用网捕法和目测法调查了沿黄稻区灰飞虱的越冬寄主种类、越冬场所和在主要越冬寄主小麦上的种群动态。灰飞虱在沿黄稻区主要以成虫和3~4龄若虫在冬麦或2年及多年生禾本科杂草近地面茎基部越冬。在10月中下旬,待冬小麦出苗后,灰飞虱陆续迁移至冬麦田,11月下旬进入越冬期。越冬期的长短受当年冬季气温影响较大,2009年由于暖冬致使灰飞虱的越冬期整整缩短了1个月。4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达到5.6(2008年)和11.8(2009年)头/网次。5月中下旬,小麦灌浆期为第一代若虫高峰期,2008和2009年若虫高峰期种群数量分别达到442.0和434.0头/网次。灰飞虱越冬种群不同...

关键词: 灰飞虱 沿黄稻区 越冬寄主 种群动态

玉米F_1代与亲本间的过氧化物酶复性电泳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了洛玉23 F1代与亲本间在苗期的叶、叶鞘、种胚和根系等器官的过氧化物酶(POD)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F1代苗期的叶、叶鞘、种胚和根系等不同器官中均检测到了来自母本和父本的POD互补酶带,这些遗传自双亲的互补酶带可能与F1的杂交优势有关;各器官POD酶谱存在一定差异,总酶活依次为:根系>叶片>叶鞘>胚乳;在胚乳中检测到的部分共有酶带以F1代中的活性最强,说明某些酶带在遗传给后代时其活性可能还存在累加效应。

关键词: 玉米 过氧化物酶 复性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的科学施肥

河南科技 200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