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品种抗禾谷胞囊线虫机制的初步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对小麦品种抗胞囊线虫病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同抗、感品种根系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品种抗性与侧根数量呈负相关,抗病品种侧根数量比感病品种少。对苗期和分蘖期侧根横切面石蜡切片观察发现,感病品种侧根横切面表皮的薄壁细胞圆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较大,排列疏松;抗病品种侧根横切面表皮的薄壁细胞是椭圆形或方砖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比较小,排列比较紧。根系分泌物对胞囊线虫卵孵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对胞囊线虫病的抗性与根系分泌物无明显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反刍兽疫病毒蛋白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摘要: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呈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小反刍动物的养殖及国家的经济贸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在我国已经发生,应引起重视.介绍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蛋白及其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寄主调查及其在麦田的种群动态研究
《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2009 CSCD
摘要:2007~2009年,采用网捕法和目测法调查了沿黄稻区灰飞虱的越冬寄主种类、越冬场所和在主要越冬寄主小麦上的种群动态。灰飞虱在沿黄稻区主要以成虫和3~4龄若虫在冬麦或2年及多年生禾本科杂草近地面茎基部越冬。在10月中下旬,待冬小麦出苗后,灰飞虱陆续迁移至冬麦田,11月下旬进入越冬期。越冬期的长短受当年冬季气温影响较大,2009年由于暖冬致使灰飞虱的越冬期整整缩短了1个月。4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达到5.6(2008年)和11.8(2009年)头/网次。5月中下旬,小麦灌浆期为第一代若虫高峰期,2008和2009年若虫高峰期种群数量分别达到442.0和434.0头/网次。灰飞虱越冬种群不同...
玉米F_1代与亲本间的过氧化物酶复性电泳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了洛玉23 F1代与亲本间在苗期的叶、叶鞘、种胚和根系等器官的过氧化物酶(POD)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F1代苗期的叶、叶鞘、种胚和根系等不同器官中均检测到了来自母本和父本的POD互补酶带,这些遗传自双亲的互补酶带可能与F1的杂交优势有关;各器官POD酶谱存在一定差异,总酶活依次为:根系>叶片>叶鞘>胚乳;在胚乳中检测到的部分共有酶带以F1代中的活性最强,说明某些酶带在遗传给后代时其活性可能还存在累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