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鲍曼菌素对梨黑斑病菌的毒力及药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11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鲍曼菌素及其复配剂对梨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为新型生物源杀菌剂的研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鲍曼菌素及其复配剂对梨黑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田间调查法测定鲍曼菌素复配剂对梨黑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鲍曼菌素对梨黑斑病病原菌孢子萌发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鲍曼菌素与嘧霉胺9种比例的复配剂表现出加和或增效作用,其中,在鲍曼菌素∶嘧霉胺=4~7∶6~3时有增效作用,鲍曼菌素∶嘧霉胺=5∶5时增效指数最高,达2.58。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33~500mg·L-140%鲍曼菌素·嘧霉胺复配剂对梨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对照鲍曼菌素、嘧霉胺和多菌灵单剂。【结论】鲍曼菌素及其复配制剂对梨黑斑病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望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杀菌剂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

关键词: 鲍曼菌素 梨黑斑病 毒力测定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豆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目前利用常规育种手段提高小豆抗病性效果受到一定限制的前提下,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特别是组织培养和目的基因的遗传转化,是创新育种材料,获得超常规突变体的有效方法。为此,本研究建立了小豆上胚轴离体培养植株再生体系;构建了抗病基因VaPR3的植物过量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VaPR3基因导入受体小豆材料,并获得阳性转基因小豆植株。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对小豆的抗病毒病能力进行遗传改良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 小豆 离体培养 植株再生 表达载体 农杆菌介导 遗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脂肽类化合物bacillomycin L抗真菌活性及其对水稻病害的防治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防菌Bs-916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分泌的脂肽类化合物bacillomycin L是其抗真菌活性的关键因子之一。Bacillomycin L抑菌活性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其对常见的12种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其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Bacillomycin L对番茄灰霉Botrytis cinerea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毒力最强,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0.28μg.mL-1和0.35μg.mL-1;对大多数病原真菌IC50在1~3μg.mL-1;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毒力最差,IC50分别为28.99μg.mL-1和45.92μg.mL-1。显微观察表明bacillomycin L能致畸病原真菌菌丝和抑制孢子萌发。Bacillomycin L对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当使用浓度为500μg.mL-1时,对水稻纹枯病和苗瘟的防效分别为70.8%和56.3%。研究结果表明,bacillomycin L具有广谱高效的抗真菌活性,具有开发为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的潜力。

关键词: bacillomycin L 脂肽类抗生素 抑菌活性 病害防治 枯草芽孢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菌发酵对鳙鱼肉糜菌相与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乳酸菌菌株发酵鳙鱼肉糜,对其发酵过程中菌相和品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可显著降低鳙鱼肉糜的pH值,抑制腐败菌的生长,降低挥发性盐基氮的生成量,同时还可增强鳙鱼肉糜的凝胶强度和白度。SDS-PAGE分析表明,乳酸菌发酵可促进鳙鱼肉糜蛋白质的降解。

关键词: 鳙鱼肉糜 乳酸菌 发酵 微生物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v13(t)的生理特性和基因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温敏型白化转绿突变体v13(t)的表型特征鉴定的基础上,对其控制基因V13(t)进行精细定位。【方法】在籼稻品种9311中获得一个白化转绿自然突变体,并对其进行表型特征、温度敏感临界值的确定,同时对不同温度下叶片中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以v13(t)与武运粳7号的正反交F2群体对其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的精细定位。【结果】在低温(<26℃)条件下,v13(t)前3张叶片均表现为白色,只有叶尖和叶鞘表现出少许绿色,以后逐渐死亡;在28℃条件下,1—3张叶片抽出时叶尖和边缘表现为白色,以后逐渐转绿;在30℃条件下,叶片表现正常。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叶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V13(t)初步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的RM3638与RM459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3.2和0.5 cM。进一步利用已公布的SSR标记和新发展的InDel标记将V13(t)定位在InDel5-11与InDel5-8之间的98.9 kb范围内,同时获得一个与V13(t)共分离的标记InDel5-2。【结论】白化转绿突变体v13(t)受1对隐性核基因V13(t)控制,V13(t)被定位在AC130729上约98.9 kb的物理距离区间内。

关键词: 水稻 白化转绿基因 超微结构 精细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抗咪唑啉酮性状的遗传及其应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油菜M9选系M9-2、M9-3、M9-11、M9-14和MI CMS(陆奥-五十铃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N221、N340、N341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研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咪唑啉酮抗性为显性性状,由1对核基因控制,抗性基因在F2和BC1群体遵循孟德尔单基因遗传规律。因此,应用杂交、回交等常规育种方法可将抗性基因导入目标品种。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抗除草剂 咪唑啉酮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水稻生产风险预警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迫切须要加强粮食安全预警研究。江苏是粮食生产大省,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研究从水稻生产风险数据采集规范、采集网点布局方案以及预警模型研究等多方面入手,研究江苏水稻生产风险预警,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研究成果可提高粮食主管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和及时制定相关政策的能力。

关键词: 江苏省 水稻 粮食安全 风险预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物浓度和接种率对稻秸沼气启动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在35℃恒温条件下,研究底物浓度和接种率对稻秸沼气发酵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稻秸厌氧发酵时必须加大接种量。与TS为12%和20%的处理相比,TS浓度为16%产气速度为最佳,其产气启动快,发酵第7d即达产气高峰,且甲烷含量达50%的时间分别提前了4d(TS12%)和1d(TS20%),前20d的平均容积产气率达0.63L·L-1·d-1,分别提高42.30%(TS20%)和69.01%(TS12%)。总之,纯稻秸发酵时以TS为16%的启动效果最佳,试验中的接种比例为稻秸TS量的3倍(TS比)。

关键词: 厌氧消化 稻秸 启动 底物浓度 接种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对水稻幼苗和成株的致病力差异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源于湖南、江西、云南、江苏和安徽省的71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通过采用苗期注射接种和成株期针刺接种法,分别研究了它们在6个鉴别水稻品种(金刚30、IRBB4、IRBB5、IRBB14、IRBB21和IRBB24)上致病力分化及其对水稻幼苗和成株致病力差异,为品种布局和条斑病菌致病力快速鉴定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显示,71株条斑病菌菌株在苗期和成株期可分别区分为18个和13个致病型;对苗期的优势致病型为C1,占供试菌株总数的17.0%;成株期的优势致病型为C10,占供试菌株总数的25.4%。研究结果还表明: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之间表现为弱互作关系,部分菌株表现为强互作关系。就单个菌株而言,对苗期和成株期的致病力分化是不一致的。整体而言,71株菌株在6个鉴别品种的苗期上可侵染241次,侵染率为56.6%;在成株期上有245次侵染,总侵染率为57.5%。病原菌在不同水稻品种的苗期和成株期上的侵染能力是基本相同的。

关键词: 水稻条斑病菌 鉴别品种 苗期 成株期 致病力分化 致病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梨CPI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CPI)在植物的抗逆基因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离和克隆植物CPI基因进而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是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CPI基因在杜梨防御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利用RACE和PCR方法,从杜梨种子中克隆CPI基因的cDNA和DNA序列,并采用跨内含子表达引物进行半定量RT-PCR来分析该基因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bCPI基因cDNA长度为987 bp,开放阅读框包含738个核苷酸,编码1个由信号肽(26个氨基酸)和成熟肽(21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该多肽预测的等电点为6.68,估计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 190。其对应基因组DNA序列由3个外显子(1~302 bp,401~772 bp,1 615~1 897 bp)和2个内含子(303~400 bp,773~1 614 bp)组成。通过PSORT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PbCPI蛋白位于内质网上。PbCPI基因编码的多肽具有植物CPI产生抑制活性所必需的一级结构:2个甘氨酸残基(Gly46-Gly47)、假定的反应域QXVXG(Q90-V91-V92-A93-G94)和A/PW基序(P120-W121);并包含植物CPI家族高度保守的特征序列模式LARFAVQEHN、QVVAG和YQAKVWVKPW。进化树分析表明PbCPI和蔷薇科植物CPI蛋白位于分子进化树的同一发育分支上,并且与苹果MdCPI(AAO19652)蛋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95.92%)。杜梨叶片中PbCPI为诱导型表达,高温(30℃)、低温(4℃)、NaCl、机械损伤、MeJA或ABA处理4 h后其表达量明显上调,即其对温度胁迫、盐碱、机械损伤和外源激素处理均存在转录响应,这表明该基因参与了杜梨对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防御机制。

关键词: 杜梨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