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海、东海近海七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13年采自连云港、大丰、崇明、舟山、宁德、厦门和温州的7个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群体共238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3项可量性状以及20项框架参数进行形态差异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个地理群体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得到的4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3.131%、9.328%、4.249%和3.406%,累积贡献率为70.113%,躯干部最能用以区分不同的地理种群;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认为7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在形态上不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化现象;通过判别分析得到14个比例变量并构建判别函数,将7个群体的数据代入函数,得到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85.3%,判别准确率P1为62.5%~96.7%(群体判别正确的尾数/群体的实际尾数),P2为78.1%~90.6%(判别正确的尾数/判入该群体的尾数),舟山群体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判别准确率较低(P1=62.5%,P2=78.1%)。本研究为棘头梅童鱼地理种群判别、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良种选育等提供了基础的形态学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崂山湾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时空格局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5—9月对青岛崂山湾两个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初步探明了两个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的群落特征、月际更替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崂山湾两个人工礁区内及礁区间不同水深的水流强度差异极显著,不同月份温度差异显著;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26种,隶属于3门17科21属,其中红藻15种,褐藻7种,绿藻4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7.69%、26.92%和15.38%;不同月份的大型底栖海藻种类更替差异显著,酸藻(Desmarestia viridis)、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和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分别是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第一优势种;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三亩前礁区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黄山口礁区,温度变化是造成不同月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显示,温度是影响大型底栖藻类月际更替的主要因素,对变量的解释率达到37.64%;水流强度和水深是影响大型底栖藻类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变量的解释率分别为26.54%和19.13%。研究结果表明,崂山湾人工鱼礁为大型底栖海藻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基;礁区建成5年后大型底栖海藻群落已经发展至顶级群落,群落的季节更替较稳定,具有一定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关键词: 崂山湾 大型底栖海藻 人工鱼礁 水流强度 月际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摄食生态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底拖网调查,通过分析531尾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60余种,虾类、蟹类、双壳类是其最主要的3种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有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和钩虾(Gammarus sp.)等;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体长变化,全年均大量摄食虾类,夏季还摄食一定量的蟹类,秋季摄食多毛类和头足类的比例较高。随着体长的增长,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生物由小型甲壳类逐渐转变为体型较大的虾类和鱼类。大泷六线鱼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空胃率最高,冬季空胃率最低;平均胃饱满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体长是影响大泷六线鱼摄食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底层水温、叶绿素a和pH。
关键词: 海州湾 大泷六线鱼 摄食生态 食物组成 典范对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春季皮氏叫姑鱼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海洋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及2013—2015年春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以及资源密度等数据,开展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栖息地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皮氏叫姑鱼幼体最适栖息的底层水温为17.4~18.0℃,底层盐度为29.2~30.8,水深为7m以浅;成体最适栖息的底层水温为17.3~18.0℃,底层盐度为28.8~30.8,水深为12m以浅。根据BRT模型的输出结果显示,对皮氏叫姑鱼幼体总偏差贡献率最大的是水深,其次是底层盐度和底层水温;对成体总偏差贡献率最大的是底层水温,其次是水深和底层盐度。通过交叉验证发现,无论幼体还是成体,运用GMM算法,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具有较低的赤池信息准则值(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海州湾春季皮氏叫姑鱼的最适栖息地随生长阶段而变化,幼体的最适栖息地(HSI≥0.7)主要分布在7m等深线以浅的山东、江苏沿岸海域;成体的最适栖息主要分布于12m等深线以浅的海域。海州湾春季皮氏叫姑鱼幼体和成体最适栖息地的空间分布与其自身的生态习性、外界环境因子以及黄海冷水团、近岸沿岸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海州湾 皮氏叫姑鱼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环境因子 权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令海北部陆坡23ka以来古生产力变化及其对海冰扩张的响应
《海洋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白令海北部陆坡ARC6-B11岩心的沉积物粒度、颜色反射率、有机碳/氮含量和高分辨率化学元素XRF扫描数据,结合底栖和浮游有孔虫AMS14C测年资料,重建了研究区23ka以来至中全新世的沉积记录,重点研究了海冰的扩张变化对生产力和沉积物输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末次盛冰期白令海北部陆坡受到海冰南向扩张的影响而生产力较低,沉积物中砂粒级和冰筏碎屑(IRD)含量较高。HS 1时期由于受到常年冰的覆盖,沉积物中砂粒级和IRD含量存在低值,沉积物中较高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受陆源有机质的影响较大,异常的TOC含量峰值主要受到低海平面和海冰形成过程产生的富氧水团控制下的高浓度细粒物质携带的陆源有机质的快速沉积作用的影响,难以作为反映白令海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B/A暖期和全新世生产力较高,在B/A暖期存在Ca/Ti峰值现象,Ca/Ti峰值现象的产生与碳酸盐补偿深度增加有关,水体通风条件的改变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不能忽视颗石藻对其产生的潜在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5年4—7月在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调查数据,对春夏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共采获62种、35839尾仔稚鱼,分别属于14目、30科、45属。各月种类数范围为22~36种,从4月到6月,先是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至6月达到高峰期,7月则大幅降低。各月的丰度范围为11.45~114.31 ind/(100 m3);丰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各月主要种类数范围为5~13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优势种主要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鳀(Engraulis japonicus)、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属(Callionymus sp.)等。优势种随时间推移表现出较大的更替性。种类数以20 m以浅水域最多,不同水深范围的月变化有一定的差异性。20 m以浅海域的种类数与表层水温的关系在4—6月为显著正相关(r=0.997,P<0.05),6月到7月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各月的丰度与表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5)。从春季到夏季,仔稚鱼高丰度区从浅水区向深水区转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自然死亡系数评估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然死亡系数是渔业资源评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其准确度直接决定了资源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影响渔业管理策略的制定。本文从生活史参数、标志回捕和年龄结构3个方面列举了国内外自然死亡系数的常用评估方法,讨论了相关方法的优缺点及影响因素,并以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和中国近海鱼类为例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Pauly经验公式在中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自然死亡系数评估中的应用进展及存在问题。根据渔业资源调查和研究数据现状,认为现阶段使用Pauly经验公式评估中国近海经济鱼类自然死亡系数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自然死亡系数 评估方法 Pauly经验公式 鱼类种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现代渔业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阐述了现代渔业示范园区的概念、类型、内涵及特征,结合调研实际,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规模化、创新性、公共性、绿度、效度等角度构建了现代渔业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创建规范、人才支持、创建主体等角度提出了促进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