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基于乡村振兴的“三渔”发展战略研究

山东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目前和未来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板块,"三渔"应根据乡村振兴总部署明晰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三农维度"框架,结合渔业产业发展现实和产业特性,构建了包含"三渔"发展基础、渔业、渔村、渔民的思维逻辑分析框架。理清了"三渔"发展现状,剖析"三渔"发展基础、渔业产业发展和渔村(乡、港)自然、人文、政治环境,以及渔民生活等四方面存在的系统问题与难点,提出夯实"三渔"发展基础、渔业产业兴旺发达、渔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渔民生活富裕的建议。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振兴战略 渔业 渔村 渔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科院财资处:“大家帮大家”工作法

紫光阁 2018

摘要:中国水科院财资处担负着全院资金使用与管理、资产运行与保障的重要职责。2014年以来,结合支部女党员多、年轻党员多、业务量大面广、分工精细的特点,我们摸索出"大家帮大家"党建工作法,并逐步推广到业务管理,解决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为更有效、安全、规范地为全院理好财、服好务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家帮大家"工作法的核心理念是:"个人与支部共成长,党建与业务共发展",即淡化性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浒苔生长及生源硫释放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我国黄海海域大规模暴发的绿潮现象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水中的物质迁移转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浒苔作为绿潮暴发过程中的主要藻类,是释放二甲基硫(DMS)的优势藻类,其对海水中硫酸盐吸收转化及生源硫释放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探讨了温度、盐度及不同形态氮营养盐对浒苔生长及释放生源硫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盐度为25—35,温度为20—25°C),盐度对浒苔生长无明显影响,但盐度增加会促进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酯(DMSP)的合成。在温度为20°C盐度为35时,DMSP释放达到最大值。温度增加能够促进浒苔的增长,在培养第5天,25°C下浒苔湿重比20°C增加了25%左右。培养液中的DMS含量为20nmol/L左右,约是正常黄海水的4倍,DMSP的浓度更是高于正常海水的数十倍。增加无机氮浓度会促进浒苔的生长及DMS和DMSP的释放,相比之下,NH4+-N比NO3–-N更易被浒苔吸收利用,添加两种氮源组DMS和DMSP的最高含量均比空白组高60%和30%左右。DMS/DMSP的值在10%以内变化,培养过程中DMSP表观降解比AA(丙烯酸)/(AA+DMSP)总体上低于40%。

关键词: 浒苔 生长 环境因子 二甲基硫(DMS) 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酯(DMS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法提取鲍鱼内脏多糖工艺的优化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鲍鱼内脏多糖酶解工艺条件,为鲍鱼内脏多糖的提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杂交鲍内脏为原料、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从6种蛋白酶中筛选出提取鲍鱼内脏多糖的适宜酶制剂,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多糖提取率影响较大的蛋白酶作用条件进行优化,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其最适作用条件。【结果】胰蛋白酶是提取鲍鱼内脏多糖的适宜酶制剂;各因素对鲍鱼内脏多糖提取率的影响排序为料液比>p H>加酶量,料液比与p H的交互作用对多糖提取率影响显著(P<0.05),而料液比与加酶量、p H与加酶量的交互作用对多糖提取率影响不显著(P>0.05)。胰蛋白酶提取鲍鱼内脏多糖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9(g/m L)、p H 8.6、加酶量2.1%、酶解时间2 h、酶解温度37℃,在此条件下,鲍鱼内脏多糖提取率为6.97%,与预测值(6.99%)接近。【结论】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的胰蛋白酶酶解工艺可有效提取鲍鱼内脏多糖,建立的回归模型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

关键词: 鲍鱼 内脏 酶解法 多糖提取率 响应面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近海竹荚鱼栖息地分布特征

生态学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的8个航次数据,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包括海表温、盐度、叶绿素,对近海竹荚鱼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进行分析。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作为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分别采用最大值法、最小值法、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按季度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对各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SI模型拟合准确,均呈单峰分布;几何平均法更适用各季HSI建模,模型平均准确度达到92%,CPUE高的渔场主要分布于HSI大于0.6的海域,其他HSI高值海域为潜在渔场。对各季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海表温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表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可较好分析南海北部近海竹荚鱼资源丰度及空间分布。

关键词: 遥感 竹荚鱼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南海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跳出南海看南海——新特提斯洋闭合与南海的形成演化

岩石学报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总结了笔者参与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南海和青藏高原都是新特提斯洋闭合的产物,而非前人所说的南海是由青藏高原碰撞导致的中南半岛逃逸所形成。与青藏高原碰撞隆升机制不同,南海是新特提斯闭合后期弧后拉张的结果。新特提斯洋位于北边的欧亚大陆与南面的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之间,呈东宽西窄的喇叭型。在西部,新特提斯洋向北的俯冲可能在侏罗纪就开始了,局部形成了弧后盆。约130Ma前,由于凯尔盖朗等大火成岩省的喷发,新特提斯洋脊也开始向北漂移。由于新特提斯洋东部宽度较大,弧后拉张明显,形成了古南海。新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一个重大事件是洋脊俯冲:从菲律宾经福建及两广到青藏高原,均有100Ma左右的埃达克岩产出,是洋脊俯冲的产物。其中,菲律宾、福建、广东埃达克岩形成了斑岩铜金矿床;而在青藏高原,埃达克岩虽有矿化,但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斑岩铜金矿床。同时期,华南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大规模挤压事件,与洋脊俯冲契合。这次挤压事件可能导致了古南海闭合的开始。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冈底斯出现高温岩石——埃达克质紫苏花岗岩;其北面有~110Ma短时间内发生的大规模花岗岩事件。考虑到板块重建的结果,这些埃达克岩和华南短时间挤压事件的时空分布显示新特提斯洋脊在约100~110Ma,近似平行于俯冲带俯冲到了欧亚大陆之下;其前片下沉,扰动软流圈,形成大规模岩浆活动;后片则缓慢后撤,于~80Ma形成了A-型花岗岩。这些A-型花岗岩多属于A2型,受到了还原性板块俯冲的影响而普遍含锡,形成了全球60%的锡矿。俯冲板片的后撤,导致了拉张,可以合理解释南海北缘的"神狐运动"。随着俯冲板片后撤,俯冲角度加大,形成新的弧后拉张,于~33Ma出现洋壳,形成了南海。青藏高原碰撞引起的物质向东、南、北等各方向逃逸,对东亚大陆的构造格局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并非南海拉张的主要控制因素。到~23Ma时,东经九十度海岭的俯冲阻挡了青藏高原下方地幔物质向东南方向逃逸,改变了东亚构造格局。同时,由于该海岭俯冲产生的向北东方向的挤压,造成印支半岛向西南挠曲,导致南海洋脊产生向南的跃迁。

关键词: 南海 青藏高原 洋脊俯冲 埃达克岩 A-型花岗岩 锡矿 洋脊跃迁 碰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明治时期以来日本远洋渔船业发展变化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我国远洋渔船业的发展及政策制定,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利用日本史料数据对日本远洋渔船业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对其结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研究归纳:1)历史上两次正面的成功转型升级经验。2)20世纪70年代至今衰退期的反面教材。论证日本远洋渔船业衰退不仅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外部因素影响,更有其内在原因。日本政府实施的远洋鼓励政策失去了时效性,解决包括远洋渔业在内的整个渔业产业衰退的方法至今没有找到。厘清日本远洋渔船业转型升级路径,借鉴日本经验与教训对我国远洋渔船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远洋渔业油价补贴政策。2)提供融资便利。3)推动鱼食文化改革。4)加快远洋企业自身能力建设。

关键词: 远洋渔船业 渔船 转型升级 政策 日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于深海温度梯度探测的高分辨力测温系统

海洋技术学报 2018

摘要:高分辨力测温技术一直是制约海底热流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介绍了一种用于深海温度梯度探测的高分辨力测温系统,给出了总体设计方案。高分辨力测温电路解决了NTC热敏元件互换性差、输出信号微弱等问题,每个测量通道的信号转换电路、高分辨力测温电路和数据采集电路使用同一个精密电压基准源,提高了测量数据的一致性。搭建了系统测试平台,测试结果表明,使用标定分度为0.05℃的NTC热敏元件,系统量程为0~5℃,分辨力为0.001℃。在中国大洋第38航次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深海原位实验,获取了西北印度洋大糦热液区深海沉积物的温度梯度数据,验证了系统的高分辨力测温性能,同时也发现,本次作业站位的深海区近似一个恒温场,沉积物的温度波动范围可能小于0.001℃。

关键词: 高分辨力 深海 温度梯度 基准源 一致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热带西太平洋活体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研究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2-4月搭乘"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对采自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浮游有孔虫进行船上现场分离,分别在两种不同温度(22℃和27℃)下对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进行单种培养,研究温度对G.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培养实验结果表明:G.sacculifer的个体生长受温度的影响显著,27℃下生长率(29.72μm/day)显著大于22℃(17.28μm/day)(P<0.05)。22-27℃之间的温度系数Q10为2.96,G.sacculifer体长每天增长约17.28~29.72μm,达到成体大小(~400μm)约需2周。本研究结果显示,热带西太平洋海区G.sacculifer的温度系数较高,表明其对温度的反应极为敏感。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实验室培养 壳体生长 温度 西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海精细地形地貌探测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很好的延续了传统侧扫声纳的侧扫功能,同时具备相应的测深功能,能够实现海底地形、地貌的同步测量.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和先进的水声数字通信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4个技术亮点之一.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实现了7000m级深度的海底地形地貌精细探测,成功测绘出了马里亚纳海沟局部的微地形地貌图.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然后分析了影响测深侧扫声纳探测结果成图的关键因素,最后给出了典型的探测结果图.

关键词: 精细地形地貌 载人潜水器 深海 测深侧扫声纳 蛟龙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