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秋刀鱼肉质感官评价与质构的相关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秋刀鱼肉质感官评价与质构的相关性,为全面评价秋刀鱼不同部位的加工特性及开发秋刀鱼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秋刀鱼背部和尾部肌肉为材料,对4℃解冻过程中的感官评定和质构分析(TPA)结果进行因子和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再以TPA指标为自变量、感官评定指标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感官预测模型。【结果】不同解冻时间的秋刀鱼背肌和尾肌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等质构特性差异显著(P<0.05,下同),色泽、气味、组织形态、弹性、硬度、黏聚性和胶黏性等感官评定指标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因子和主成分分析,秋刀鱼背肌和尾肌的感官评定指标得出3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0.995%和78.872%,TPA指标得出2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达99.259%和98.865%。综合感官评定指标和TPA测定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了色泽与胶黏性的预测模型Co=-8.966+53.936a和硬度与胶黏性的预测模型Ha=-10.490+59.475a,R均大于0.900,呈良好的线性相关,且两个分析预测模型均具有显著性。【结论】秋刀鱼肉质感官指标中的色泽和硬度受TPA指标中胶黏性显著影响;开发秋刀鱼产品时可将感官评定与质构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用于评价秋刀鱼产品品质。

关键词: 秋刀鱼 质构分析 感官评定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流动沸腾中气泡生长过程的LB方法模拟

核动力工程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于格子Boltzmann(LB)方法开发的气液相变数值模型,考察在竖直方向重力加速度恒定的情况下,水平方向加速度对工质为水的流动沸腾中气泡生长过程的影响,可以发现:气泡脱离直径与水平方向加速度呈指数减小关系,气泡脱离频率与水平方向加速度呈指数增大关系;气泡脱离时,前接触角随水平方向加速度增大而增大,后接触角随水平方向加速度增大而减小,但当水平方向加速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气泡前后接触角均趋于恒定;气泡脱离后,水平方向加速度越大,气泡越是贴近下边界运动。

关键词: LB方法 流动沸腾 气泡生长 相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饵料种类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油脂积累与生长发育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C5期幼体的油脂积累是种群在黄海冷水团中得以顺利度夏的关键过程。本研究对温度(10°C和19°C恒温,10—19°CⅠ和10—19°CⅡ变温)与饵料种类(硅藻饵料,自然饵料)双因子培养实验进行研究,探讨温度和饵料种类对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和饵料种类对C5期幼体的油脂积累均有影响。C5期幼体在变温组的油脂积累是10°C组的31%—102%,是19°C组的1.8—6.1倍,低温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个体代谢消耗以增加油脂的积累。在恒温培养下,C5期幼体在硅藻饵料组的油脂积累是自然饵料组的2.8倍,硅藻饵料比自然饵料更有利于油脂的积累。雌体的体长和油囊体积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与硅藻饵料相比,在自然饵料组中雌体的性腺发育速度更快,性腺成熟度更高(繁殖指数:58%—65%)。

关键词: 中华哲水蚤 度夏 温度 饵料种类 油脂积累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分布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对维持海洋生态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由厌氧氨氧化细菌(an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NAMMOX Bacteria)推动的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海洋氮素移除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并结合环境理化因子,分析了2011年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种群丰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种群丰度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总有机碳含量、盐度、铵盐浓度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种群丰度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厌氧氨氧化细菌的丰度分布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69),同时又随亚硝酸盐浓度、溶解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盐度对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分布的影响较为复杂.

关键词: 沉积物 厌氧氨氧化细菌 amx-16SrDNA 环境因子 丰度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四种产油微藻生长和油脂特性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三株海水微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CCMM2012)、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CCMM4004)、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CCMM6004),和一株淡水微藻—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CCMM4002)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及油脂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小球藻和栅藻在20℃下的油脂产率最大,分别为2.94、5.79和5.83mg/L/d,它们在20℃的培养条件下比较适合应用于生物能源开发;而微拟球藻在25℃下油脂产率最大,达6.45mg/L/d,因此此温度下更适合用于生物能源开发。三角褐指藻在15℃条件下DHA和EPA含量最多,为16.47%,而微拟球藻在25℃下DHA和EPA最多,为22.74%;因此三角褐指藻和微拟球藻在15℃和25℃下均比较适合应用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开发,而小球藻和栅藻的EPA和DHA含量在三个温度下普遍较少,不适合用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开发。

关键词: 温度 微藻 油脂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2年秋季黄河口及莱州湾颗粒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地球化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9月在黄河口及莱州湾取得的悬浮体和水文调查资料,探讨了非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及莱州湾颗粒有机碳(POC)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2年秋季黄河口及莱州湾POC浓度介于42.25~1018.87μg/L之间,平均为316.35μg/L,底层POC浓度高于表层,这与沉积物再悬浮有直接关系;(2)黄河口POC呈现近岸区高,远岸区低的趋势,高值区出现在新、老两个河口区域,指示了陆源输入对河口区POC的直接控制作用;(3)在盐度为26~28(psu)之间黄河口POC有高值,表明絮凝沉降作用对POC空间分布的影响;底层POC与浊度显著相关,表明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对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直接影响;悬浮物含量超过20 mg/L时,生命态颗粒有机碳对总颗粒有机碳的贡献明显下降;(4)POC/PN值显示黄河口及莱州湾POC来源的复杂性,生物作用、沉积物再悬浮和黄河水沙输入对研究区的POC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总悬浮颗粒物 物源 沉积环境 黄河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1年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海洋与湖沼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于2011年1—12月对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调查,获得了同步的温盐和营养盐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108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4属93种,甲藻门6属14种,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全年甲藻/硅藻比均小于0.08。优势种共有35种,夏、冬季优势种交替明显,全年几乎均出现的种类为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态类型主要以广布种、广温近岸种、温带近岸种为主,也出现了少数暖水种和外洋种。浮游植物丰度分别在2月、4月和7月份达到峰值,其中4月全年最高,为591×10~6cell/m~3,2月是次高峰,数量为468×10~6cell/m~3,7月为172×10~6cell/m~3,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相对较低。本研究结果与胶州湾浮游植物典型双峰型变化不同。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4,秋、冬季节较高,春、夏季节偏低,水平分布上呈现湾外>湾口>湾内的趋势,均匀度平均值为0.26,分布趋势与多样性指数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湾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湾口和湾内更为稳定,温度、硅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对浮游植物丰度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影响。

关键词: 胶州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周年变化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动物雷帕霉素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雷帕霉素受体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能够接收来自营养素、生长因子或者环境胁迫等的信号,通过调控细胞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实现对细胞生长和生理活动的精确调控。在mTOR信号通路的研究中,水产养殖动物mTOR信号通路的研究仅见于少数几种鱼类、对虾和蟹类,且其研究深度远远落后于模式生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TOR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包括TOR蛋白的发现与组成,以及参与mTOR信号通路的信号因子和信号通路调控生命过程的机制。同时,本文重点阐述了mTOR信号通路在水产动物细胞中的研究现状,说明了水产动物mTOR信号通路研究的必要性,以期为水产养殖动物mTOR信号通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mTOR 雷帕霉素 水产动物 代谢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诱导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体内P糖蛋白转运活性及其分布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介导的多型异源物质抗性机制(multi-xentiobiotic resistance,MXR)在贝类耐受或抵抗污染水域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毒害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该机制在贝类抵抗或耐受食源性毒素方面作用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实验动物,向其投喂产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YTXs)的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通过检测栉孔扇贝鳃和消化腺组织中YTX毒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合2种组织中P-gp介导的MXR活性变化及P-gp在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P-gp在扇贝耐受YTX毒素中可能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毒藻暴露时间的延长,栉孔扇贝鳃和消化腺中YTX含量逐渐增加,且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YTX的大量累积虽未导致扇贝死亡,但是仍然对扇贝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发现,染毒12 h后,栉孔扇贝鳃组织前端出现明显黑化,消化腺组织导管上皮细胞部分脱落入管腔中,腺管内细胞界限模糊,部分腺管崩解。罗丹明B(rhodamine B,Rho B)外排实验表明YTX毒素暴露能显著增强栉孔扇贝鳃和消化腺组织中P-gp的转运活性,暴露12 h后鳃和消化腺Rho B的排出速率就已分别达到对照组的3.8倍和1.4倍,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P-gp活性略有增强,72 h后开始下降;P-gp的功能性抑制剂维拉帕米(verapamil,VRP)在实验设定的浓度下没有抑制反而增强了Rho B的外排;免疫定位显示,毒素暴露后栉孔扇贝鳃丝前端纤毛柱状细胞及消化腺导管上皮柱状细胞和腺管消化细胞P-gp免疫阳性信号增强,说明YTX毒素暴露提高了P-gp的表达量。综上推断,YTX毒素可能是P-gp的底物,它能够诱导P-gp转运活性增强,并增加P-gp的表达量来参与扇贝对YTX毒素的耐受或抗性;设定浓度的VRP不能抑制P-gp的活性,这可能是由于种属差异造成的,关于VRP对栉孔扇贝Pgp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虾夷扇贝毒素 栉孔扇贝 网状原角藻 消化腺 P糖蛋白 罗丹明B 维拉帕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赣皖段中华绒螯蟹成体资源变动及资源保护对策

浙江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沿江实地调查、跟船监测、渔民访谈和渔政部门核实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2008—2014年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段中华绒螯蟹成体资源变动情况。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江西、安徽段汛期时间和捕捞期均有变化,中游捕捞期增加了20~30 d,下游捕捞期减少了7~12 d;成蟹渔获物平均体质量达到了大蟹标准,肥满度均值达到了一级蟹标准。研究还发现,2008—2014年中华绒螯蟹捕捞量呈现一个先升后降的"∧"形曲线,与同期长江水质污染物总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资源保护,提出了强化长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设立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保护区;加强长江渔政管理力度,畅通中华绒螯蟹洄游通道;继续加大长江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力度,采取生态调度等管理对策。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蟹汛 资源量 长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