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下扬子南黄海沉积盆地构造地质特征
《地质论评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黄海盆地作为下扬子块体之上的大型叠合盆地,海相构造层保存完整,陆相断拗构造层也较为发育,盆地地质结构复杂,构造变形强烈,利用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解释成果,对低勘探程度的南黄海盆地进行了研究,认为盆地演化大致经历了克拉通被动陆缘初始发育阶段—南缘前陆北缘被动陆缘过渡阶段—南北对冲前陆定型阶段—滨太平洋弧后陆内调整四个阶段。南黄海盆地属于台地—断拗复合地质结构,中、新生代为具有盆内隆起带的断陷箕状结构,且中、新生代多期构造运动在盆地原型改造和后期沉积发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印支—燕山早期运动、燕山中期黄桥运动和喜马拉雅期盐城运动与盆地地层变形、沉积发育、断裂发育及构造样式等盆地要素演化密切相关,进而导致盆地垂向地质结构和构造变形的层次性极为显著,而中生代燕山期和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两期构造岩浆活动则与滨太平洋域的动力学背景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钝吻黄盖鲽精子冷冻保存及生理特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是鲆鲽鱼类中重要的天然捕捞和养殖对象,但由于生态环境变化、人工捕捞过度等因素,导致其种质资源数量降低,进行精子冷冻保存技术研究,对其种质资源保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性成熟的雄性钝吻黄盖鲽为实验材料,对精子稀释液种类及成分、抗冻剂种类、激活精子海水盐度和冷冻精液授精实验等进行筛选,实验数据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分析。结果表明,利用MFs-3(8 g/L Na Cl+0.65 g/L KCl+15 g/L Glucose)稀释液分别与20%1,2丙二醇(1,2-propylene glycol,PG)和20%乙二醇(ethylene glycol,EG)抗冻剂作为精子抗冻保存液时,冷冻效果最好,其中PG组对应的精子活力、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95.26±0.39)%、(46.00±1.00)s和(124.33±4.04)s,EG组则为(95.15±0.41)%、(45.67±0.58)s和(124.00±3.00)s。利用盐度为10~50的人工配制的海水激活解冻后的精子,发现当盐度为30时,精子活力高达(95.07±0.69)%,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将PG组和EG组冷冻保存的精子解冻后分别与其卵进行授精实验,PG组受精率和孵化率为(80.08±0.68)%和(77.44±1.76)%,EG组则为(80.17±0.45)%和(77.92±1.33)%,与鲜精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利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omputer-aided sperm analysis,CASA)测定MFs-3+20%PG和MFs-3+20%EG冷冻保存的钝吻黄盖鲽精子的各项运动参数,结果显示,二者的曲线运动速度(curvilinear velocity,VCL)、直线运动速度(straight line velocity,VSL)、平均鞭打频率(beat cross frequency,BCF)、运动的直线性(linearity,LIN)和运动的前向性(straightness,STR)的数值差异性不显著。本研究利用MFs-3+20%PG和MFs-3+20%EG成功冷冻了钝吻黄盖鲽的精子,为钝吻黄盖鲽精子冷冻保存技术、人工杂交育种繁殖及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鳃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特征及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分布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 2016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大口黑鲈鳃的组织结构,阐明黏液细胞的分布及性质,掌握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的分布及类型,为鱼体的呼吸和鳃的调节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HE)、阿利新蓝(AB)、过碘酸雪夫(PAS)、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和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研究鳃的组织结构、黏液细胞和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结果 AB和PAS染色后,黏液细胞分别呈酸性和中性,其中黏液细胞大小、形态及着色深浅存在差异。AB-PAS染色后,黏液细胞呈酸性、中性、偏酸性和偏中性,上皮以偏中性和偏酸性为主,软骨组织以酸性为主。免疫组化染色后,鳃弓扁平上皮及结缔组织和鳃丝基部有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多呈圆形无胞突。结论黏液细胞分布于鳃弓、鳃耙和鳃丝,细胞内以偏酸性和偏中性粘液物质为主。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鳃弓和鳃丝中为封闭型的内分泌细胞,可能参与血流调节及血细胞的更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日增重、饲料利用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和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投喂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8周,研究不同糖源对其日增重、饲料利用和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糊化玉米淀粉组的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最高,显著高于非淀粉糖源组(P<0.05),而与玉米淀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葡萄糖组的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糖源组(P<0.05)。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饲料中的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的肝脏消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两个淀粉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分子量较低其他三组(P<0.05);蔗糖组的淀粉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除糊精组外的其他糖源组(P<0.05);脂肪酶活性随着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中淀粉类大分子糖类对卵形鲳鲹的促生长效果优于葡萄糖、蔗糖和糊精,糊化玉米淀粉组的促生长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缩头竹节虫(Maldane sarsi Malmgren,1865)的重新描述
《海洋学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缩头竹节虫Maldane sarsi Malmgren,1865隶属竹节虫科Maldanidae Malmgren,1867,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域中,是海洋底栖生态调查中的常见多毛类物种。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馆藏标本,对采集于中国海及楚科奇海的缩头竹节虫的关键分类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对该种进行了重新描述。该种可以根据以下特征鉴定:具有头板和尾板;头脊高呈拱形隆起;头缘膜两侧具有深缺刻,其他部分光滑,背部的头缘膜向前伸展形成袋状结构;体前部棕褐色的色素点有或无;尾板具有缘膜,两侧具深裂,尾板缘膜的背侧光滑,腹侧光滑或形成钝锯齿形的浅裂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毛蚶群体遗传多样性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大连、乳山、烟台、舟山4个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地理群体共38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并分析了4个毛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38个毛蚶COI部分序列经处理得到长度均为625bp的基因片段,共分为30种单倍型;基于COI部分序列的分析结果,毛蚶4个地理群体总的变异位点为301个,多样性指数Pi为0.1504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92.242,单倍型多样性指数S为241。聚类分析显示毛蚶大连群体、乳山群体和烟台群体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3个群体交叉聚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群体分化;舟山群体单独聚为一支,与其他3个群体分化明显。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不能单独做为毛蚶大连、乳山和烟台群体的遗传标记,但可以作为毛蚶舟山群体的有效群体遗传标记,为线粒体COI基因在群体遗传学的应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COI基因 群体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数量变化及其与水团关系
《热带海洋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在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资料,通过对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资源密度及分布特征、体长、体重、幼体比、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讨论了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数量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冬3季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601.26kg·km~(-2)、2599.60kg·km~(-2)和730.36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17.3×10~3尾·km~(-2)、255.00×10~3尾·km~(-2)和22.6×10~3尾·km~(-2);平均体长、体重和幼体比分别在春季、冬季和夏季为最高,分别为14.95cm、49.76g和81.72%。春季主要由产卵群体组成,多为规格较大的成鱼;夏季由索饵群体组成,多为规格较小的幼鱼。鱼类数量的平面分布与福建近海不同季节水团的变化有关,春季鱼类聚集在闽浙沿岸水和海峡暖水交汇的外侧海域,夏季鱼类多聚集在营养盐丰富,沿岸流控制的近海海域。各季节鱼类数量分布特征与优势种分布基本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TOR蛋白下游信号传导因子eIF4E2和eIF4E1A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mTOR信号通路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氨基酸代谢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了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eif4e2和eif4e1a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eif4e2基因c DNA序列全长1 069 bp,开放阅读框699 bp,编码232个氨基酸;eif4e1a基因c DNA序列全长3579bp,开放阅读框627bp,编码20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均证实eIF4E2和eIF4E1A为目前已知的eIF4E家族蛋白的同源蛋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研究了eif4e2和eif4e1a基因在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注射雷帕霉素或氨基酸后肌肉中eif4e2和eif4e1a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了eif4e2和eif4e1a基因在细胞生长中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eif4e2和eif4e1a基因在眼柄、肝胰脏、肠道、胃、鳃丝和肌肉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eif4e2基因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eif4e1a基因在肠道和肌肉中都有较高表达量,且在肠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肌肉中的表达量(P<0.05);注射雷帕霉素后2 h内肌肉中eif4e2和eif4e1a基因表达量都出现显著下降(P<0.05);肌肉中eif4e1a基因的表达量在单独注射亮氨酸或精氨酸4 h内均未出现变化,但在同时注射亮氨酸和精氨酸后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肌肉中eif4e2基因在注射亮氨酸、精氨酸及亮氨酸加精氨酸后表达量都明显提高(P<0.05),且同时注射亮氨酸和精氨酸后,基因表达变量明显比单独注射亮氨酸或精氨酸后变化量大。本研究从动物分子营养学角度出发,克隆了凡纳滨对虾mTOR信号通路中eif4e2和eif4e1a两个基因,并证明其能够通过mTOR信号通路接收不同氨基酸信号来调控细胞生长,对于深入了解对虾的生长和代谢调控机制、饲料配方的优化以及建立合理的养殖管理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eIF4E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mTOR 氨基酸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生态现状评价
《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3—2014年间的生态调查结果,评价了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的生态现状。无人机航拍结果显示,江苏海门蛎岈山分布有750个潮间带区牡蛎礁斑块,总面积约为201519.37 m2;与2003年相比,海门蛎岈山牡蛎礁面积约下降了38.8%。活体牡蛎的平均盖度约为66%,2013年5和9月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199±363)个/m2和(2894±330)个/m2。2013年5月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种群的平均肥满度(CI)和性腺指数(GI)分别为(9.76±0.95)%和(1013±82)mg/g,均显著低于浙江象山港养殖的熊本牡蛎种群(P<0.05)。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的单倍体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19和0.00028,均高于长江口野生种群和浙江象山港养殖种群。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种群受到尼氏单孢子虫(Haplosporidium nelson)的轻度浸染,其感染率(17.2%)低于浙江象山港养殖群体(47.3%)。泥沙沉积和人类捕捞是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面临的主要胁迫因子,今后牡蛎礁恢复的重点是增加附着底物的数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