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悬浮物对褐牙鲆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及相关基因表达在悬浮物胁迫下的变化情况,设计了浓度为5 000、10 000 mg·L-1悬浮物水体对褐牙鲆(14.53 cm±1.58 cm)肌肉、肝脏、鳃及血液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力及SOD2、GST、CAT的mRNA转录水平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悬浮物胁迫24 h或者48 h时,4种组织3种酶活力具有升高的趋势(P<0.05);4种组织的T-SOD酶活力在96 h均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鳃丝及血液中SOD2基因相对表达量96 h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CAT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再降低趋势,鳃中CAT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肝脏、鳃、血液中GST酶活力在悬浮物胁迫下呈现升高趋势,4种组织GST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2~24 h时呈现升高趋势。研究表明:悬浮物对褐牙鲆抗氧化酶活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血液中3种酶活力变化幅度最大,鳃中3种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变化幅度最大,这与血液及鳃参与呼吸作用过程有关;抗氧化酶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可为揭示褐牙鲆应对悬浮物胁迫的耐受机制及褐牙鲆耐悬浮物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多尺度和多圈层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一个应用于厄尔尼诺模拟的成功范例
《中国科学院院刊 》 2016 CSCD
摘要:海洋中存在各种对气候和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多尺度自然现象,如热带不稳定波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等,它们是海洋中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过程及其与地球系统中其他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和相互作用等特点。对海洋的研究要作为一个系统来展开,以考虑多尺度和多圈层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要采用不同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包括观测、理论和模式等);在认知和表征现象和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模式,从而模拟、预测和预估海洋相关现象及其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作为地球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化信号,ENSO现象是研究年际时间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预估的核心内容,本文以ENSO为例,来阐明海洋多尺度和多圈层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对ENSO的调制影响(如海洋生物引发的加热效应和热带不稳定波等的反馈作用)。
关键词: 海洋多尺度和多圈层过程 海洋观测 海洋模拟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冬季西太平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
《海洋与湖沼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测量了西太平洋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快速光曲线系数,结合相应的生态因子,对西太平洋浮游植物进行了原位光合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走航断面表层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值基本在0.2以下,而DY(大洋)断面F_v/F_m平均值仅为0.16,光能利用效率α的变化范围为0.007—0.117,平均值为0.039;相对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 ETR_(max)变化范围为6.8—113.4(μmol/(s·m~2)),平均值为32.72(μmol/(s·m~2));饱和光强Ek的变化范围为60.3—1662.7(μmol/(s·m~2)),平均值为846.83(μmol/(s·m~2))。DY断面F_v/F_m最大值水层与DCM层(叶绿素最大层)相吻合,既保护了浮游植物光反应中心不受强烈光辐射影响,又支持了DCM层浮游植物相对较强的光合作用和对整个水体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DY断面浮游植物具有极低的光能利用效率却需要较高的光强来达到光饱和,导致这种生活环境下浮游植物处于一种低活衰老的状态,这是造成某些大洋海区低生产力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灵山湾筏式养殖魁蚶食物来源的季节变动研究
《海洋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贝类,筏式养殖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测定了不同季节灵山湾筏式养殖魁蚶及其3种潜在食物源(表层颗粒有机物SPOM、底层颗粒有机物BPOM和附着微藻AM)的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 N),结合胃含物分析研究了海区食物源结构的季节变化对魁蚶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魁蚶及其食物源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魁蚶的δ~(13) C值(-19.6‰~-19.2‰)介于SPOM(-23.3‰~-21.8‰)、BPOM(-22.1‰~-21.2‰)和AM(-17.0‰~-16.0‰)之间,δ15 N值范围集中在8.7‰~9.9‰。冬季魁蚶的δ~(13)C值最低,δ15 N值则最富集。水体颗粒有机物(主要由浮游植物组成)是魁蚶的主要食物来源(60.0%~77.8%),以夏季的饵料贡献率最高;海区再悬浮作用使BPOM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30.8%~47.1%);而养殖网笼上的附着微藻也可为魁蚶提供约22.1%~40.0%的食物。研究揭示了筏式养殖魁蚶可以混合滤食颗粒有机物和附着微藻,附着微藻是其重要的食物补充。
关键词: 魁蚶 食物来源 季节变化 筏式养殖 稳定同位素分析 胃含物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螺旋藻粉替代饲料中鱼粉对异育银鲫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沉积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3.2±0.5)g为实验对象,研究螺旋藻粉蛋白替代饲料鱼粉蛋白(0、20%、40%、60%、80%和100%)对鱼摄食、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沉积的影响。实验设计了6种等氮(38%)等脂(10%)等能(16.50 k J)的饲料,每处理3个重复。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表观饱食投喂。实验水温为(28±3)℃,实验共持续60d。结果发现:随藻粉替代比例的增加,鱼摄食率显著上升;饲料效率则呈显著下降趋势;特定生长率在20%替代组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替代组均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蛋白沉积率在20%、60%替代时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替代组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肥满度在各替代组均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鱼体蛋白随藻粉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现先持平后降低的趋势,鱼体脂肪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20%、40%和60%替代组全鱼灰分均高于全鱼粉组;肠道消化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α-淀粉酶)在替代组和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随藻粉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呈显著上升,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则呈显著下降趋势,总磷表观消化率在20%替代时最低,在100%替代时最高。综合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沉积率情况,当鲫幼鱼饲料中鱼粉含量约为50%,且鱼粉为唯一蛋白源时,螺旋藻粉蛋白可替代饲料中20%鱼粉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南太湖入湖口产毒微囊藻
《湖泊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太湖入湖口产毒微囊藻的丰度对于周边县市取水口的水质安全和太湖水质有着重要影响.以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E/ndaF为靶基因,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产毒微囊藻的方法,并对南太湖入湖口7个监测点水样中产毒微囊藻的丰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强及准确性、重复性较好.建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3.454x+49.88,斜率为-3.454,R~2=0.991,扩增效率E为94.6%,定量检测区间为1.689×10~4~1.689×10~8拷贝数/μl.对南太湖入湖口7个监测点检测表明,夹浦和合溪2个监测点的产毒微囊藻数量最高,预测产毒微囊藻浓度分别为(1.99±0.35)×10~5和(1.47±0.23)×10~5cells/ml.7个监测点的产毒微囊藻的种类较为一致,均为铜绿微囊藻.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水体中微囊藻毒素产毒藻种种类和数量,为蓝藻水华监测、预警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PCR 产毒微囊藻 入湖口 南太湖 铜绿微囊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铁矿的定量化及其气候意义
《第四纪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铁矿是自然界中相对稳定的铁氧化物,主要形成于有氧的湿热环境中,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记录了重要的环境气候信息.其含量变化是研究干湿变化的良好指标.目前,对其进行有效的定量化一直是个难题.相对于粘土矿物等基质,磁性矿物在土壤中的含量较低,很难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化测量;其次赤铁矿磁性较弱,很容易被其他强磁性矿物的信息所掩盖.但是,赤铁矿具有较为独特的特征:矫顽力高,颜色为红色,具有较强的染色能力.这些特征无疑是对赤铁矿进行定量化的突破口.结合前人工作以及作者对赤铁矿的系统研究,本文综述l『对赤铁矿进行定量化的可行性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并对赤铁矿的气候意义进行了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紫菜腐霉的鉴定及其对条斑紫菜的致病性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BRC33253为日本NITE生物资源中心的保藏菌株,分离自患赤腐病的紫菜。为鉴定其特征及致病性,对NBRC33253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检测温度和盐度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在不同温度、盐度、感染浓度下检测NBRC33253对条斑紫菜的致病性。研究显示:NBRC33253具有腐霉属的典型特征:在半海水玉米粉固体培养基表面和培养基内生长良好,菌丝发达、有横隔,可形成丝状孢子囊、球形藏卵器、凹形雄器。ITS序列分析证实其为紫菜腐霉(Pythrium porphyrae)。生长实验发现,该菌在温度16~36℃、盐度10~40范围内生长良好,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盐度为20。人工感染实验显示,该菌可引起条斑紫菜的赤腐病病征,在较高温度(18~23℃)、较低盐度(24~29)、较高病原浓度(0.1~1.0mg/mL)下最容易发生赤腐病。研究结果表明,NBRC33253可引起条斑紫菜腐霉病。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紫菜腐霉的致病机理和抗病紫菜品系的筛选提供了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靖江段长颌鲚与短颌鲚生境履历重建
《湖泊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靖江段两种刀鲚生态型长颌鲚与短颌鲚的生境履历的不同,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采集自长江靖江江段的长颌鲚和短颌鲚个体耳石的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短颌鲚个体的耳石锶、钙比值(即Sr/Ca×10~3)稳定在2.00左右,反映了其在纯淡水生活的习性;而长颌鲚的锶、钙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18±0.48~2.11±0.94),还具有对应半咸水生活的高值(3.39±0.60~6.79±1.13),反映了其溯河洄游的生活习性.短颌鲚因在淡水生活,其淡水系数(FC)值均为1.00,2013年和2014年长颌鲚的FC值分别为0.36±0.06和0.50±0.11,证明了长颌鲚与短颌鲚群体间存在差异,而且长颌鲚不同年份群体间也并不相同.长颌鲚和短颌鲚的洄游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不同年份间的长颌鲚也存在生境履历差异.靖江段长颌鲚资源群可能来自不同出生地起源及生活史背景不同的群体.该江段是两类刀鲚的重要栖息地或洄游通道.
关键词: 长江 靖江 长颌鲚 短颌鲚 电子探针 微化学 淡水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遥感手段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精确估算对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现场测量与估算方法必须依赖于随船采样数据.卫星遥感具有能够获取实时的、大尺度的、动态的海洋环境参数的优点,因此卫星遥感日益成为大尺度海洋初级生产力估算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海洋水色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出发,着重归纳了以叶绿素、浮游植物碳和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为参量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方法,并就这3类模型的适应性和复杂程度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评价了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的研究现状.鉴于当前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需要在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1)对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估算进行分区域研究;2)加深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研究;3)提高海洋遥感技术水平;4)加强实地测量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 遥感手段 估算模型 海洋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