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哈尔滨地区丽格海棠温室繁殖及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丽格海棠(Rieger begonias)属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花卉,1883年英国人用阿拉伯海索科特拉岛上产的冬季开花的索科秋海棠(B.socotrana)与多种球根类秋海棠及其杂种进行杂交,得出了一系列冬季开花杂交品种,揉合了索科秋海棠(B.socotrana)短日开花的特征和球根海棠的花朵大且色彩丰富的优点[1],而且其花期长,生长快速,便于管理,已经发展为市场流行的主要盆栽花卉品种之一。目前国内市场上丽格海棠的栽培品种主要是荷兰科比(Koppe)公司的"巴克斯"(‘Ba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1份俄罗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俄罗斯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黑龙江省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基础,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91份俄罗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个多态性SSR标记共检测到248个等位基因,平均4.96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平均为0.67,表明俄罗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聚类分析(邻近法)结果将俄罗斯玉米自交系划分为8个类群,类群I占25.27%,兰卡斯特和瑞德群各占20.88%,旅大红骨和塘四平头分别占13.19%和9.89%;类群II、类群III和P群分别占4.40%、3.30%和2.20%。俄罗斯玉米自交系类群I种质资源较为丰富,可能与光温不敏感特性有关。在遗传多样性分析基础上,利用11个SSR标记构建了91份俄罗斯玉米自交系特异分子身份证,为黑龙江省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及育种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小区试验,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对黑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单施化肥(NPK)相比,配施有机肥(MNPK)、化肥配施生物炭(BNPK)、秸秆全量还田(SNPK)分别增加3.04%、2.44%、1.66%;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措施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46.28%、7.57%、14.18%;配施有机肥(MNPK)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秸秆还田(SNPK)和配施生物炭(BNPK)分别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17.20%和14.23%。配施有机肥能提高水溶性有机碳比例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比例。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有机肥与化肥的配施(MNPK)对于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效调控其关键组分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黑土 有机物料 活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轻度炭化的玉米秸秆炭脱除沼气中硫化氢的研究
《可再生能源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专利方法制得轻度炭化的玉米秸秆生物炭,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玉米秸秆生物炭的微观结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生物炭的表面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较好地保持了玉米秸秆原有的生物结构;生物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少量的未被酸解的半纤维素;碱改性的生物炭主要含有纤维素和碱不溶的木质素,碱处理可改变碱改性生物炭的有机构成和微观结构。采用固定床吸附装置研究了生物炭对沼气中硫化氢的脱除效果,研究发现,水洗炭的脱硫效果较好,高p H值有利于碱改性生物炭对硫化氢的吸附。生物炭对硫化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可用Bangham速率方程进行描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蓝莓品种在温室中生育状况比较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了更确切了解蓝莓在日光温室中的生育情况,调查了都克(DuKe)、康维尔(Coville)、斯巴坦(Spartan)、斯维克(Brunswick)蓝莓品种的生长状况,物候期及果实特性。结果表明:都克成熟时间最早,一年生枝长度最长,一年生枝粗度最粗,最大单果和平均单果重量最大,综合性状表现最好,适合大面积栽培。斯巴坦综合性状仅次于都克。康维尔树高最高,125cm,从果实膨大期到成熟时间最长,是适合采摘的优良品种。斯维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口感甜,果实大小适中,且果蒂痕小,萼片残存且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纤维素合酶超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亚麻纤维素合酶超家族基因Ces A/Csls,并对基因的进化、基因结构及组织表达特性等进行分析,为亚麻纤维发育的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hytozome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亚麻纤维素合酶超基因家族成员,并进行蛋白理化特性分析;利用MEGA 5.0、GSDS、MEME等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基因结构、蛋白保守基序分析;根据RNA-Seq数据对Ces A/Csls进行表达分析。【结果】系统分析鉴定了45个亚麻Ces A/Csls超家族基因,该家族基因在scaffolds上是分散分布的,没有明显的成簇现象。Ces A/Csls蛋白主要分布于质膜上,氨基酸数目为409—1 167,分子量为47 401.1—130 578.3,等电点分布在5.43—9.08。Ces A/Csl蛋白均含有跨膜结构域,数目为2—8。根据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分成Ces A与Csl两类,细分为Ces A、Csl A、Csl B、Csl C、Csl D、Csl E、Csl G共7组。基因结构分析显示,亚麻Ces A/Csls基因的长度在2.1—6.8 kb,外显子数量在2—14。保守基序分析表明,不同组间Motif组成有一定的差异,Motif 1、Motif 2、Motif 3、Motif 4、Motif 12在Ces A、Csl B、Csl D、Csl E、Csl G组蛋白中均有分布,Motif 18、Motif 20在Csl A、Csl C组蛋白中均有分布,而Motif 13、Motif 14、Motif 15、Motif 19的分布则表现出一定的组间特异性。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Ces A/Csls家族成员在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模式不同,部分Ces A/Csls可被Na Cl、BR和Brz诱导上调或下调表达,预示Ces A/Csls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植物发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结论】鉴定出45个亚麻Ces A/Csls家族基因成员,分属于两类,7组,分布于scaffolds上,基因结构和蛋白基序具有组间多样性和组内保守性。不同的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异性。Ces A/Csls中部分基因响应激素BR、Brz及Na Cl胁迫。
关键词: 亚麻 纤维素合酶 CesA/Csls 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为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研究翻耕和免耕模式下玉米田杂草种子库的组成和特征。[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将0~5、5~10、10~15、15~20、20~25、25~30 cm 6个不同土层的土壤样本分别装盆,在自然条件下生长60 d后调查杂草种类和数量,计算种子库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结果]翻耕玉米田共有杂草15科24种,免耕玉米田有15科23种,其中19种杂草在翻耕和免耕玉米田均有分布,主要优势杂草为稗草、藜、铁苋菜、龙葵和马唐,杂草类型上以阔叶杂草为主,禾本科杂草较少。翻耕玉米田杂草种子库总密度为4 292.4粒/m2,主要分布在0~5、20~25、25~30 cm土层,其中稗草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免耕玉米田总密度为3 337.0粒/m2,主要分布在15~20、20~25 cm土层,其中藜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不同耕作模式的优势杂草在土层中的分布有较大差别,稗草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25~30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0~5 cm土层;藜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cm土层,而在翻耕田各土层呈较均匀分布。[结论]明确了不同耕作模式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组成和特征,为农田杂草的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