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番茄芽期耐盐QTL定位及其效应的初步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盐敏感番茄栽培种(Solanumlycopersicum)M82与耐盐番茄野生种(Solanum pennellii)LA716构建的渐渗系群体,对芽期耐盐QTL进行定位,并初步分析QTL遗传效应和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分布在1、2、4、5、6、8、12等7条染色体上的10个QTL(Stq1、Stq2a、Stq2b、Stq2c、Stq4、Stq5、Stq6、Stq8a、Stq8b和Stq12)影响番茄芽期的耐盐性,这些QTL均来自耐盐野生种LA716。在盐胁迫条件下,它们较M82的发芽指数减少21.52%~36.22%。QTL遗传效应分析表明,有4个QTL(Stq1、Stq2c、Stq5和Stq8b)表现明显的显性效应,其余6个QTL(Stq2a、Stq2b、Stq4、Stq6、Stq8a和Stq12)均表现隐性效应,呈现典型的QTL互作小于加性的效应。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番茄芽期耐盐基因以及番茄耐盐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棚室蔬菜叶面施肥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现代园艺 》 2010
摘要:1叶面施肥主要优点①比其它追肥方法吸收快,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②叶面施肥可以及时向蔬菜补充养分,使其健康生长;尤其是发现蔬菜缺肥时,根外追肥十分


PG99S智能型喷灌机的调试及维护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10
摘要:在蔬菜、花卉的工厂化育苗生产中,准确控制肥水的浓度和喷洒的均匀性显得尤为重要,而喷灌设备作为智能型连栋育苗温室的主要浇灌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育苗温室中。该设备自动作业,水量控制精准。本文就PG99S型智能喷灌机介绍其调试方法和故障维修。


新疆主栽和新育成春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主栽和近年新育成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为春小麦产量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在较好的肥、水以及控制病虫害和倒伏的条件下,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疆不同时期种植面积最大的4个主栽和近年新育成的3个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并对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生产中的实际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品种的更替,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实际产量均显著提高;主穗粒重、主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显著提高;株高显著降低,生育期呈缩短趋势。【结论】新疆春小麦高产育种的重点是:通过增加主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提高穗粒重和收获指数,株高稳定在85~90cm。


新疆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其加工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贮藏蛋白对小麦的加工品质起重要作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是研究的重点,明确新疆小麦谷蛋白亚基对加工品质的影响。【方法】以79份新疆小麦作为实验材料,进行SDS-PAGE和部分加工品质性状检测,分析了HMW-GS对小麦加工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硬度的影响。【结果】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位点不同,对同一品质性状的效应不同,同一位点对不同的品质性状效应也不同,且同一位点的不同亚基间对品质性状的效应也存在差异。对于沉淀值,Glu-1的三个位点对其效应大小顺序为Glu-D1>Glu-A1>Glu-B1,而对于蛋白质含量,顺序则为Glu-B1>Glu-D1>Glu-A1。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加工品质的影响情况更为复杂,对于沉淀值,2+11>5+10>5+12>3+12>2+12>4+12>2+10,亚基2+12和2+11、5+10差异显著;对于蛋白质含量,2+10>5+12>4+12>2+12>5+10>2+11>3+12,亚基2+10和5+10、2+11、3+12差异显著。【结论】提高优质亚基1,5+10的频率,保持7+8亚基的频率,是新疆小麦育种的方向。


长期耕作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2003年8月至2004年9月,选取撂荒、耕作10年、50年与100年的吉林黑土、新疆灰漠土和撂荒、耕作20年与100年江西红壤及其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的撂荒、CK、N、NP、NK、NPK、MNPK和1.5MNPK处理,研究长期耕作、定位施肥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关系。【方法】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法分离土壤0-20cm的土壤动物。【结果】共采集农田土壤动物26571只,其中大型土壤动物1632只、中小型土壤动物24939只,隶属4门5纲26目。弹尾目、膜翅目、蜱螨目为农田土壤动物中的优势类群。Kruskal-Wallis方差分析显示,长期耕作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间仅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均匀性差异显著(x均匀性(2)=6.045,P<0.05);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间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以及群落多样性差异性(x个体数(2)=17.26,x类群数(2)=14.03,x多样性(2)=15.61,P<0.001)。长期耕作条件下,土壤动物类群一般在撂荒处理中数量最多、耕作早期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最少;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个体和类群数在撂荒、有机肥配施处理中最高。长期耕作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影响不均衡,其中对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影响最大,对均匀性影响最小。研究时段,长期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农田主要土壤动物群落之间典型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农田主要土壤动物群落之间存在显著典型相关关系(P<0.01),其中土壤全氮对蜱螨目、弹尾目、膜翅目和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影响最大,而土壤有机质对蜱螨目、弹尾目、膜翅目、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和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大。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因素对由长期定位施肥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变化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改变与长期耕作与长期定位施肥有关。农田主要类群因素能够较好地预测长期定位施肥引起的土壤主要养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