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杂交粳稻亲本米质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鉴定

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交粳稻米质整体水平不如常规粳稻也是限制杂交粳稻广泛种植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选用115个SSR引物扩增6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标记基因型,并分析72个F1组合谷粒长、谷粒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10个米质性状的配合力,结合亲本SSR分子标记数据和性状配合力数据筛选了10个米质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结果共鉴定出30个SSR标记基因型与亲本10个米质性状配合力显著相关,其中25个与亲本米质性状不良配合力相关,5个与优异配合力相关。标记基因型RM263-175/180和RM444-230/240可以使F1整精米率分别提高3.2%和2.5%。RM3-120/150可以使F1谷粒长缩短2.4%,RM444-180/240可以使F1谷粒宽增加2.1%。RM428-273/294可以使F1植株上的杂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减少7.0%。有8个标记基因型同时也影响产量性状配合力。RM3-120/150同时可以使F1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分别增加15.9%和10.9%。RM1211-150/160可使F1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减少0.9%和1.1%,同时使F1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分别增加21.8.%和20.4%。RM23-150/160可使F1的垩白米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增加44.1%和45.7%,同时使F1的单株日产量和每穗总粒数分别增加11.2%和11.6%。这些结果可用于指导亲本米质性状和产量性状配合力的分子标记辅助改良以及未来杂交粳稻组合配置中的亲本选配。

关键词: 粳稻 配合力 SSR标记 米质 标记基因型

高温高压间歇灭菌对中国典型土壤性质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8种典型土壤(砂质潮土、壤质潮土、黄泥土、乌栅土、红壤、红黏土、赤红壤和砖红壤)为代表,首先比较土壤高温高压间歇灭菌前后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以评估灭菌效果,其次评价灭菌前后主要土壤性质的变化,包括土壤有机质(OM)、比表面积(SSA)、pH、阳离子交换量(CEC)、游离铁铝氧化物(Fed、Ald)、电荷零点(ZPC)。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对部分理化性质则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除砂质潮土和红壤高温高压灭菌后OM含量显著增加外,其他6种土壤的OM含量受该灭菌方法的影响不大;酸性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pH受高温高压灭菌影响较大,而碱性和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则影响不大;所有供试土壤的SSA均显著降低,而CEC和Fed,Ald没有显著变化;4种可变电荷土壤中,红黏土、赤红壤和砖红壤的电荷零点(ZPC)没有变化,而红壤的ZPC则显著降低,且未出现于本研究测定的pH范围内(pH2.5~8)。由于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多物质体系,受高温高压灭菌导致其性质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高温高压灭菌土壤 有机质 比表面积 pH 阳离子交换量 游离铁铝氧化物 电荷零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连续光照下水培生菜品质指标变化及其关联性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温室自然光照下水培20 d的生菜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72 h连续光照下叶片和叶柄中硝酸盐、可溶性糖及Vc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在72 h的连续光照下,生菜叶片和叶柄中的硝酸盐含量大幅度降低,但在不同光照时期降低速度各不相同,叶片和叶柄中的硝酸盐含量分别在连续光照24 h和48 h后趋向于稳定;而可溶性糖和Vc含量以近似恒定的速度快速提高,其增速在72 h后并未表现出变缓趋势。可溶性糖在叶片和叶柄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但叶片中的Vc含量显著高于叶柄。无论是在叶片还是叶柄中,硝酸盐含量与可溶性糖及Vc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短期连续光照可实现生菜低硝酸盐与高可溶性糖及Vc的统一,显著提高了生菜的综合品质。

关键词: 连续光照 生菜 叶柄 叶片 硝酸盐 可溶性糖 维生素C

黄种皮绿豆新品种苏绿3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豆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作物之一,目前国内绿豆多为绿色种皮,而韩国等某些亚洲国家喜爱食用黄种皮绿豆,目前国内普遍缺少适合本地区栽培的黄种皮绿豆新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苏绿3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选育的黄种皮绿豆新品种,2011年1月通过江苏省鉴定,本文介绍了苏绿3号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绿豆 黄种皮 苏绿3号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红掌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掌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最为流行的一种名贵花卉,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在红掌遗传育种、组培繁殖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旨在为红掌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掌 遗传育种 组织培养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叶面肥对日光温室芸豆叶片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日光温室内栽培的芸豆为材料,比较了叶面喷施爱乐壮和绿色生机肥料对叶片光合能力、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种叶面肥均能显著提高芸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瞬时羧化效率(Pn/Ci)、光合性能指数(PIABS)和电子传递到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0),其中叶绿素相对含量提高25%,Gs比对照高出110%。这些促进效应在中午光合午休期更加明显,其中爱乐壮对中午叶片Pn值的促进效应更大。此外,2种肥料处理还能显著提高荚果的单果重并改善果实品质,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对照高出1~2倍。

关键词: 叶面肥 芸豆 光合气体交换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荆州黑麦NPR1同源基因ScNPR1的克隆与特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荆州黑麦ScNPR1基因的功能,对荆州黑麦NPR1同源基因ScNPR1进行克隆并分析了其表达特性。利用同源序列法和RACE技术从荆州黑麦中克隆得到NPR1同源基因的3 185bp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包含了一个编码507个氨基酸(1 524bp)的开放阅读框、终止密码子TGA、5′端1 517bp的非编码区和3′端144bp的非编码区,命名为ScNPR1。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ScNPR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小麦、水稻NPR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较高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2.4%和90.3%。荧光定量PCR发现,ScNPR1基因在小麦不同器官中均有表达,在叶、茎、根中表达较高;ScNPR1基因在植物抗病相关信号分子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处理后上调表达,在白粉病菌、纹枯病菌和赤霉病菌的诱导下,ScNPR1基因也上调表达。研究结果表明,ScNPR1基因与水杨酸和乙烯信号转导途径有关,参与寄主对病原菌侵染的防御反应。

关键词: 荆州黑麦 ScNPR1 克隆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胁迫对结球甘蓝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0份结球甘蓝F1为试材,探讨32.5℃热激预处理、4℃低温预处理对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为建立高效、完善的结球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2.5℃热激预处理48 h较适于诱导所有供试基因型小孢子胚胎的产生,在10份供试基因型中,基因型G10的每蕾出胚数最高,达到34.35个;单独的4℃低温预处理对诱导结球甘蓝小孢子胚胎发生无明显促进作用;4℃预处理与32.5℃预处理48 h的组合处理方式对诱导结球甘蓝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作用因基因型而异。

关键词: 结球甘蓝 游离小孢子培养 预处理 胚胎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人工种养凤眼莲的光合生产力及其碳汇潜力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太湖地区凤眼莲高产栽培技术提供技术支持,以太湖地区人工围养生长的凤眼莲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其6~10月旺盛生长季节,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以开放式气路测定了其不同叶位的净光合速率(Pn),功能叶片重要的光合参数如最大光合速率(Pm 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QE)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等,最后测定植株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重等。结果显示:太湖地区凤眼莲光合的年度特征表现为7月的光合能力最强,6~10月的月平均Pm ax、LSP、LCP和AQE分别为(37.86±3.27)μmol/(m2.s)、(2 502.5±46.0)μmol/(m2.s)、(16.1±2.9)μmol/(m2.s)和0.053 2±0.001 4;从不同月份不同叶位的Pn看,除心叶和最后1片叶外,均是成熟的光合功能叶片;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水稻剑叶类似;进一步从该地区凤眼莲实际年干物质重分析,该地区人工种养0.067 hm2凤眼莲可吸收3.90×105kg CO2,鉴此,太湖地区大力增加凤眼莲种植面积与发挥其叶片的光合能力,将是江苏省未来增加碳汇的一条有效技术途径。

关键词: 凤眼莲 太湖 光合特性 环境影响因子 碳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成虫及其后代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核多角体病毒(SpltMNPV)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成虫及子代幼虫的生存、繁殖、生长发育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成虫通过补充营养摄入病毒后,平均寿命及单雌产卵量明显下降,雄性单独摄入、雌性单独摄入、雌雄同时摄入SpltMNPV的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213、1340、1087粒,而未摄入SpltMNPV的单雌产卵量为1530粒。成虫摄入病毒,对子代种群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仅雄性或雌性单独摄入病毒,对子代幼虫种群控制作用干扰指数(IIPC)分别为0.2658和0.3046;而雌雄成虫同时摄食后,其后代的IIPC值为0.1807。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核多角体病毒 种群生命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