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干旱胁迫下菊芋蔗糖磷酸合成酶及转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菊芋品种不同部位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及蔗糖转化酶(INV)的活性变化规律,采用PEG模拟与人工控水胁迫的方式对青芋1号、青芋2号两个菊芋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芋1号和青芋2号在10%、20%PEG胁迫下,茎中SPS活性均较对照高,而30%PEG胁迫下茎中SPS活性较对照低,INV活性均表现较低;而不同浓度PEG胁迫处理的叶片中,SPS活性均较对照高,INV活性表现仍然较低。(2)青芋1号和青芋2号茎、叶中的SPS活性在不同控水强度胁迫前期均较对照高;青芋1号INV活性在中度控水35 d时活性较低、蔗糖合成增加,青芋2号INV活性在所有控水条件下7 d后均下降,故适宜的控水强度及控水时间可以提高青芋1号和青芋2号茎、叶中的蔗糖含量。

关键词: 菊芋 干旱胁迫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 蔗糖转化酶(INN)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黄河谷地拉西瓦片区新增地土壤质量评价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青海东部黄河谷地拉西瓦片区的土壤质量现状,阐明不同土壤质量的差异,本文采用主因子分析方法,对黄河谷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中拉西瓦片区新增地的土壤质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青海东部黄河谷地拉西瓦片区新增地中,50个土壤剖面表层样点94%的土壤质量处于较差和差等级水平,4%的土壤处于中等级水平,2%的土壤处于良等级水平;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全磷含量是限制该地区新增地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可得出该地区土壤质量相对较差,在今后的土壤改良中应特别注意有机肥及磷肥的施用,为该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拉西瓦 新增地 质量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湖畔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片结构研究

草地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自然生长于青海湖畔的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片的横切面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种盐生植物叶片的栅栏组织较对照发达,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和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的叶片由非盐生条件下的异面叶演变为等面叶,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虽为异面叶,但栅栏组织较厚,占叶片厚度的4/5;且3种盐生植物叶肉细胞内存在大量异细胞;灰绿藜叶肉组织中出现较大的胞间隙;鹅绒委陵菜和西伯利亚蓼具有盐腺。研究表明,青海湖畔3种盐生植物形成的上述结构特征是对高原盐生环境的高度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关键词: 青海湖畔 盐生植物 叶片 显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水平对高寒旱地全膜覆盖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高寒旱地全膜覆盖下不同施肥水平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肥用量为N1P1(N:150 kg/hm2,P2O5:103.50 kg/hm2)水平时,产量最高、为19 057.1 kg/hm2,比不施肥增产46.34%;耗水量低于其他施肥水平的处理、为463.70 mm;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为48.95 kg/(hm2·mm);且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因此,高寒旱区全膜覆盖下种植马铃薯施肥以低水平效果最好,既可以保证产量又达到了农田水分的充分利用。

关键词: 高寒旱区 马铃薯 施肥水平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镰刀菌GD-2菌株作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研究(英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4 CSCD

摘要:从青海省贵德县患病野燕麦叶片上分离获得燕麦镰刀菌,对该生防菌进行了室内致病性测定、室内孢子大批量培养和大田小区试验研究。室内条件下接种野燕麦48 h后出现水褐色病斑,最终导致叶片衰老死亡,在2、4叶期7 d时的发病率分别达到90%和95%,同时病情级别达到最大,而且对株高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液-固体联合培养试验表明,在含水量59%~61%、28℃、初始pH 7.0、初始接种量0.5%(1×106个孢子/mL)的麦麸与玉米粉(1∶1)培养基中,培养7 d时,产孢量最大(7.58×108个孢子/g)。在田间条件下燕麦镰刀菌与精喹禾灵混合使用能显著降低野燕麦的生物量,野燕麦叶片表面的湿度条件导致2012年对野燕麦的防除效果低于2011年。不论在是在室内和大田条件下,野燕麦都对野燕麦镰刀菌表现敏感。因此,该研究结果表明野燕麦镰刀菌株GD-2可作为防除野生燕麦的潜力生防菌。

关键词: 生物除草剂 燕麦镰刀菌 野燕麦 生物防治 大批量培养 致病性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Hva1基因的表达模式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青稞种子胚胎成熟晚期丰富蛋白(LEA)基因Hva1与青稞抗旱性的关系,以抗旱性强的旱地紫青稞和抗旱性弱的大麻青稞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胁迫下Hva1基因在两个青稞品种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Hva1基因在抗旱性不同的两个青稞品种中的表达均呈单峰模式,且抗旱性强的旱地紫青稞表达峰值和对应的PEG胁迫浓度均高于抗旱性弱的大麻青稞;PEG胁迫浓度大于13.18%时,旱地紫青稞的Hva1基因表达量高于大麻青稞。可见,Hva1基因的表达在青稞的抗旱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成功构建了青稞Hva1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期望为抗逆性基因在青稞中的应用和抗旱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 青稞 Hva1基因 表达模式 半定量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 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可溶性糖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海乐都紫皮大蒜、新疆紫皮大蒜、河南中牟紫皮大蒜及河北白皮大蒜4个大蒜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萌芽期至成熟期大蒜植株鳞茎、假茎、叶片、蒜薹等器官的可溶性糖的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中,4个大蒜品种鳞茎可溶性糖含量、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均在成熟采收时达到峰值,且其值均明显高于根、假茎、叶等器官;乐都紫皮大蒜和新疆紫皮大蒜的鳞茎可溶性糖含量呈"W"型变化,河南中牟紫皮大蒜和河北白皮大蒜呈"V"型变化。研究发现,除乐都紫皮大蒜的根及假茎中可溶性糖的变化趋势在生长初期是先降后升外,其他变化趋势一致,均呈"M"型变化,且根、假茎、叶等部位的可溶性糖含量、积累量及分配比值也因品种不同而异。同一生育期内,4个大蒜品种各器官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及分配比例均为植株生长前期鳞茎>假茎>叶>根,生长后期则为鳞茎>假茎>根>叶,而乐都紫皮大蒜和新疆紫皮大蒜因其抽薹性在萌芽后48~60 d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关键词: 大蒜 可溶性总糖 积累特性 分配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芥白种间杂种后代多个性状的变异规律研究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种间杂交可以获得丰富的变异类型,创造许多新的种质资源。通过对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群体进行分析,研究杂种后代遗传变异规律。芥白杂种后代群体以偏白菜型和中间型植株为主,其余为偏芥菜型和其它新类型植株。随着自交世代的增加,花粉育性逐渐恢复,在BC1F3代已经趋于稳定。杂种后代变异广泛,还出现黄籽、自交亲和材料,且都是可遗传的。BC1F4群体叶色变异显著,SPAD值在10.6~75.0之间变动,还出现叶色以及花器官突变体。芥白种间杂种后代群体变异丰富,拓宽了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基础。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遗传变异 黄籽 自交亲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地区马铃薯施肥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2~2011年在内蒙、甘肃、宁夏、青海4省进行田间试验研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试验设施氮(+N)、不施氮(-N)、施磷(+P)、不施磷(-P)、施钾(+K)、不施钾(-K)处理。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平均增产分别为5 657、3 967、5 341 kg/hm2,分别有95%、75%、81%的试验增产达显著水平(P<0.05),说明氮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钾,然后是磷。氮(N)、磷(P2O5)、钾(K2O)肥的农学效率分别为37.6、45.0和44.9 kg/kg。施用氮、磷、钾肥平均分别增加收入5 218、3 683、4 141元/hm2,平均产投比(VCR)分别为9.3、12.7和8.8元/元。通过分析不同肥料价格和马铃薯价格下的VCR表明,随着施肥增产效应的增加,即使施肥量增加,VCR也增加。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西北地区马铃薯合理施用氮、磷或钾肥获得收益的概率超过75%,收益多少随增产效应、施肥量、肥料和马铃薯价格而变化。

关键词: 马铃薯 肥料效应 农学效率 产投比 经济效益

柴达木盆地不同居群白刺叶片营养与土壤养分的回归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柴达木盆地白刺群落叶片的养分特征,分析土壤养分对叶片营养的影响规律,为白刺退化居群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在青海柴达木盆地选择6个重要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分布区域,采集区域中白刺叶片和0~15,15~30,30~45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白刺叶片营养元素和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白刺居群间的叶片养分特征,并建立叶片养分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6个区域白刺居群间叶片营养含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其中叶片有机碳(C)、氮(N)、磷(P)和钾(K)含量分别为357.43~415.63,26.12~52.65,1.60~4.23和8.03~17.32g/kg;C/N、C/P和N/P分别为7.68~13.49,95.33~218.98和12.44~17.84。叶片有机碳(C)含量与叶片N、P、K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而叶片P、K含量与叶片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养分含量与纬度、经度和海拔相关性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白刺叶片养分含量与表层(0~15cm)土壤养分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其中叶片N含量与表层土壤碱解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P含量与表层土壤全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K含量分别与表层土壤全K、碱解N和土壤有效P含量显著相关。15~30cm土层土壤全N、全P、碱解N和速效K含量仅对叶片P含量有显著影响。白刺叶片N、P、K含量与30~45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无关。【结论】白刺居群中叶片N和P含量相对充足,K相对不足;表层土壤(0~15cm)养分含量对白刺叶片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叶片营养 空间变异 回归分析 白刺 柴达木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