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高产优质青稞新品种昆仑15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昆仑15号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选育的青稞优良新品种,原代号为09YN-04。2013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昆仑15号。该品种具有生育期短、品质优良、抗倒伏、中抗条纹病和云纹病、丰产性好、适应广等特点。1选育经过2007年选用优良青稞品种柴青1号作母本、优质青稞品种昆仑12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07年冬季在云南元谋进行了混选。2008年在西宁进行了穗选,2008年冬季在云南元谋进行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兰考5号的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及单体定位

植物保护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由于小麦品种的抗源单一,其抗锈性遗传基础日渐狭窄,定向选择导致新的高致病性条锈菌生理小种不断出现,使得我国95%左右的小麦生产品种"丧失"抗锈性。因此,筛选、鉴定和发掘新的抗源和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是当务之急~([1-2])。小麦品种兰考5号是优良的条锈病抗源,对我国现有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或高抗。本研究对兰考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浙地区3个鸡爪槭品种翅果表型变异研究

种子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了江浙地区9个公园的小叶鸡爪槭、红枫及羽毛枫采集地的翅果的6个表型特征,分析品种间及品种内的翅果形态变异、小叶鸡爪槭翅果各性状的相关性,从而探讨鸡爪槭翅果表型变异模式。结果表明,4个翅果表型性状(翅果的长、宽、厚度、百粒重)在品种间差异显著。小叶鸡爪槭的翅果表型性状在采集地间虽未达到显著差异,但是也有较高的变异系数(10.007%~24.758%);调查的6个性状之间有较高相关性(-0.85~0.86)。该结果表明,鸡爪槭翅果的形态变异在品种间表现稳定,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可以作为品种鉴定的依据。小叶鸡爪槭有较丰富的表型变异,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 鸡爪槭 翅果 表型 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0个春小麦品种(系)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西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找新的条锈病抗源,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收集青海、西藏等地区春小麦品种120份,在田间接种混合菌种(CYR32、CYR33和中四-1)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品种(系)中各有3份资源接种后表现免疫和近免疫,占参试品种(系)的5.00%;13份资源表现抗病,占10.83%,28份资源表现中抗,占23.33%,其他73份资源表现中感或感病,分别占29.17%、31.67%。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培育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为青海小麦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奠定基础。

关键词: 春小麦 条锈病 成株抗性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湖克土沙地沙棘林的防风固沙机制与效益

干旱区地理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沙棘造林是青海湖克土沙地主要治沙措施,通过改变风速廓线垂向风速增加幅度、增加地表粗糙度和改变风沙流结构的机制实现沙棘林的防风固沙效益。根据2010-2012年连续3 a的沙棘沙丘与流动沙丘的春季风沙观测和植被调查,沙棘沙丘的风速廓线对数递增规律、输沙量和沙粒粒径的指数递减规律均被破坏;2012年沙棘沙丘在1 m高度以下的防风作用增加到22.75%,总体固沙效益较2010年增加近10%;同时,沙棘林的防风固沙效益随着风速增大而减弱,随植株高度与冠幅增加而增强。综合风沙防护机制与效益,沙棘造林技术在克土沙地以及整个高寒沙地生态治理中极具推广意义。

关键词: 沙棘造林 防风固沙 风速增加幅度 风沙流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大黄油菜粒色性状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图谱整合

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青海大黄油菜和褐籽白菜型油菜09A-126构建BC4和F2分离群体,结合AFLP与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筛选引物,获得5个与黄籽基因Brsc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Y11~Y15。5个AFLP特异片段的序列,均与白菜型油菜的A9染色体部分序列表现同源。将5个AFLP标记成功转化为5个SCAR标记(SC11~SC15)。利用目标基因所在染色体区段序列筛选到7个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BrID10607、KS10760、B089L03-3和A1~A4)。利用SCAR和SSR标记扫描F2群体中部分单株,发现SC14和A1为共显性标记。用BC4群体将Brsc1定位在标记Y06和A4之间1.7 Mb的区间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115 cM和0.980 cM。标记Y05和Y12与Brsc1共分离。本研究为黄籽油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的建立及目标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黄籽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物理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冬繁种植试验田的管理

种子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育种单位采用北种南繁、南种北育进行异地种植,是加速世代进程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油菜按照播种季节不同大体分为2类:冬油菜和春油菜。春油菜在原产地的冬季,因气候寒冷不能完成一个生长发育周期,而在冬油菜区的某些地区种植能正常成熟,春油菜冬季到冬油菜区种植称为冬繁或南繁,这样1年可种植2代,加速育种进程。异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豆蛋白酶法改性增溶工艺优化及功能性研究

核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拓宽蚕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解决传统工业方法制备的蚕豆蛋白溶解性差的问题,本文以传统的碱溶酸沉法提取的蚕豆蛋白为原料,采用限制性酶法对其进行增溶改性工艺优化,并对改性后的蚕豆蛋白的功能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是提高蚕豆蛋白溶解性的适宜用酶,酶解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酶加量(ES)0.1%、温度58℃、pH值7.5、酶解时间30 min,此条件下蚕豆蛋白的溶解性达到99.73%。改性后的蚕豆蛋白的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显著提高,泡沫稳定性在碱性条件下显著提高,持水力在pH值为2~12的范围内显著下降。

关键词: 蚕豆蛋白 酶法增溶 功能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S_0-S_3代DNA及cDNA的AFLP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早期世代基因组及表达水平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利用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和cDNA-AFLP分子标记技术,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亲本、S0代、S3代植株为材料,用26对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S3世代在基因组水平共发生了6.33%的变异,其中发生在A基因组和C基因组上的变异条带分别占总扩增条带的1.68%和1.81%,不确定变异条带占总扩增条带的2.84%;S3世代在表达水平共发生了81.34%的变异,其中发生在A基因组和C基因组的变异条带分别占总扩增条带的16.36%和21.20%,30条变异条带来源于AC共有条带,占总扩增条带的6.91%;不确定变异条带占总扩增条带的36.87%。本研究结果说明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S3代基因组水平和表达水平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其中表达水平的变异率较高,此外,基因组水平和表达水平的变异均倾向于发生在C基因组上。

关键词: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 cDNA-AFLP 基因表达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7份甘蓝型油菜恢复系与2份优良不育系的遗传差异

西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和SRAP 2种分子标记技术对87份甘蓝型油菜恢复系及2份不育系材料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2种标记混合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65处将89份材料分成4大类,除恢复系83外,其余恢复系与2份不育系分布在不同类群中,说明这些恢复系与不育系亲缘关系较远,这与材料的遗传背景相一致。另外,在相似系数0.75处87份恢复系又被划分到14个不同亚类中,没有完全聚在一起,说明这些恢复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编号为87的不育系与恢复系遗传距离变幅为0.325~0.492,平均遗传距离为0.414;编号为88的不育系与恢复系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264~0.492,平均遗传距离为0.398。在以后的育种过程中,可以考虑从中选择分别与2个不育系的遗传距离在前20位的恢复系作为父本,以相应不育系作为母本配置杂交组合,选育优良杂交品种。

关键词: 遗传距离 甘蓝型油菜 SSR SRA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