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导入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的新甘蓝型油菜保持系的应用潜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扩大甘蓝型油菜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以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白菜型亲本保持系Ageva、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及相应不育系105A、8个新型甘蓝型保持系B1~B8(105B×Ageva的种间杂种回交后代)及相应不育系A1~A8、4个甘蓝型恢复系R1~R4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分析保持系与恢复系材料间的遗传差异,用R1~R4与甘蓝型保持系进行NCⅡ双列杂交,测定其杂种表现,并对甘蓝型保持系相应不育系进行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调查。结果表明:保持系B1、B2、B3、B4、B5和B8与恢复系R1~R4的遗传距离均大于105B与这些恢复系的遗传距离;新型甘蓝型保持系与恢复系所配组合中,有22个组合(占总组合数的68.8%)的单株产量均高于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与恢复系R1~R4所配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新型不育系A1、A3的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与105A接近,存在花瓣张开度大、结实性较好的新不育系材料。结论认为,导入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的新甘蓝型油菜保持系应用潜力大,表现在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遗传差异大,所配组合产量高,所对应的不育系结实性好。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种间导入系 花瓣张开度 结实指数


基于LSU和ITS的青藏高原黄绿卷毛菇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菌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黄绿卷毛菇群体遗传结构,以青海、西藏、四川3个省份的10个地理群共91个样本黄绿卷毛菇为实验材料,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和分析所有样本的LSU和ITS序列。结果显示:1 995bp的LSU和ITS基因序列共有8个变异位点,得到20个基因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538±0.026和0.00029±0.00002;青海玉树和青海兴海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黄绿卷毛菇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75.70%),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系统进化树结果也表明,10个地理群分成2个支系,黄绿卷毛菇群体存在明显的地理结构。中性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黄绿卷毛菇群体有着复杂的群体历史,曾发生过种群数量扩张,近期种群数量正在衰减。
关键词: 黄绿卷毛菇 核糖体大亚基基因组序列 内转录间隔区序列 遗传多样性


滴灌条件下青海春油菜需水需肥规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青海省西宁市北郊二十里铺镇,采用"3414"肥料设计和不同梯度灌水量进行大田滴灌春油菜需水需肥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条件下,春油菜产量达到2 443.5~3 132.0 kg·hm-2,各施肥处理比无施肥对照增产了0.8%~29.2%,氮、磷、钾肥的肥料利用效率达到50.9%、22.5%、56.7%。滴灌方式水分利用率达到4.0kg·hm-2·mm-1以上,比大水漫灌提高了42.1%~61.4%。滴灌土壤含水量苗期<盛花期<角果期;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苗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中后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距滴头5 cm土壤含水量最低值小于距滴头15 cm土壤含水量最低值。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滴灌肥最大产量施肥量为N 138 kg·hm-2,P2O561.5 kg·hm-2,K2O 57 kg·hm-2,最大产量可达3 000 kg·hm-2。设置滴灌土壤含水量下限为苗期55%、始花期60%、盛花期65%和角果期55%的水分管理具有较好的水分高效利用效果。


镰刀菌Q7-31T内切葡聚糖酶Egn20的分离纯化鉴定及酶学特性
《微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镰刀菌Q7-31T燕麦秸秆诱导发酵的粗酶液中分离、纯化并鉴定内切葡聚糖酶,研究其酶学特性。为丰富和完善镰刀菌的酶系信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燕麦秸秆为碳源诱导发酵培养菌株,采用Sephacry S-100凝胶柱层析和DEAE琼脂糖弱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对粗酶液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内切葡聚糖酶Egn20,随后对其进行了酶学性质分析和串联质谱鉴定。【结果】分离纯化得到内切葡聚糖酶Egn20,其分子量为55.37 k Da,等电点为7.44;酶学特性结果表明:Egn20对羧甲基纤维素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p H为6.0,该酶在45℃和弱酸性环境下较稳定,Fe2+对其有激活作用,Na+、Ca2+、Mg2+、Zn2+和K+抑制该酶活性,Hg2+使该酶失活;酶学特性和串联质谱鉴定的结果表明Egn20属于GH7家族。【结论】从镰刀菌Q7-31T粗酶液中分离纯化得到内切葡聚糖酶Egn20,并对其进行了酶学性质的研究和串联质谱鉴定,结果表明Egn20为GH7家族内切葡聚糖酶。本研究为丰富和完善镰刀菌的酶系信息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西北地区蚕豆苗期干旱胁迫下表型差异性与抗旱性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人工控水方法,选择西北地区7份蚕豆主栽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水分胁迫(轻度LS和重度WS)下蚕豆苗期地上部、地下部及叶片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蚕豆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侧根数量及蚕豆主根长度生长受到抑制,且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抑制作用明显(P<0.05),临蚕9号株高、茎粗、叶面积、主根长度均表现显著抑制作用,为干旱敏感性蚕豆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Chl)在水分胁迫下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青海13号SOD活性上升幅度较大,抗旱性较强。叶片可溶性糖含量(WSS)和细胞质膜相对透性(REC)随干旱胁迫加重均有明显增加,WSS增加越快,抗旱性越强,REC则相反,抗旱性越强的品种,细胞质膜透性增加越少,而蚕豆叶片组织相对含水率(RWC)比正常供水的下降明显,且下降幅度小的品种抗旱性越强;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苗期抗旱性大小为:青海13号>临蚕6号>青蚕14号>青海12号>马牙>临蚕9号>临蚕8号;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WSS、REC、RWC、SOD等生理指标和株高、叶面积、根长等形态指标,可作为蚕豆品种苗期抗旱能力评价必不可少的指标。


马铃薯T-DNA插入拷贝数的检测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基因马铃薯株系为材料,采用Real-time PCR方法,以SYBR Green I为荧光染料,以马铃薯块茎贮藏蛋白基因(Patatin)作为内参基因,以植物表达载体上的潮霉素抗性基因(HPT)为筛选标记基因,建立目的基因CT值与起始模版的相关性标准曲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获得每个样品中内参基因和外源基因的CT值,根据Pfaffl法计算获得了T-DNA在转基因马铃薯中的拷贝数,且与Southern blot方法进行了比较,并结合田间农艺性状,分析了外源基因拷贝数马铃薯株高及薯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参基因和外源基因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96、R2=0.995和R2=0.990。在所测的23株转基因株系中,12株为单拷贝插入,6株为双拷贝,5株为多拷贝。Real-time PCR比Southern blot方法结果更准确、操作更简便快捷、成本更低。且插入拷贝数的多少与马铃薯田间农艺性状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发现2拷贝以上的T-DNA插入较容易引起部分性状的改变。


藏药马尿泡茎段快繁体系及分化过程体内生物碱变化研究
《中草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马尿泡Przewalskia tangutica种子无菌苗带腋芽茎段为材料,建立了马尿泡的茎段快速繁殖体系。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将生长30 d左右的马尿泡种子无菌苗剪成2~3 cm长的带腋芽的茎段接种在不同的芽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上,筛选出最适合芽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并利用HPLC法测定组培苗不同部位和愈伤组织的4种托烷类生物碱的量。结果筛选出最适合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 mg/L,诱导率最高为96.67%,最适合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5mg/L,根的诱导率最高,为71.67%。利用HPLC法测定试管苗不同部位4种生物碱量的结果表明,根中总生物碱量最高,高达141.25μg/g。愈伤组织中总生物碱的量低于根、茎、叶中总生物碱的量。结论马尿泡组培苗不同部位总生物碱的量和不同种类生物碱占总生物碱的比例不同,表明器官建成或脱分化过程可能影响马尿泡组培苗植株体内生物碱的合成和积累。


30%苯磺隆·苄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WP对小麦田杂草防效及安全性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30%苯磺隆·苄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WP对春小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和田间推荐使用剂量。[方法]小麦4~5叶期,杂草3~8叶期,茎叶一次性喷药后不同时期调查杂草防效和对小麦影响。[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苯磺隆·苄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WP的田间推荐用量为135~180 g a.i./hm2,施药后40 d后对杂草株数总体防效达78.80%~82.88%,鲜质量总体防效达78.70%~84.31%。[结论]30%苯磺隆·苄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WP能够有效防除春小麦田阔叶杂草并对小麦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推荐剂量下春小麦增产率为6.50%~8.68%。
关键词: 30%苯磺隆·苄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WP 春小麦 阔叶杂草 除草效果 安全性


软儿梨冷冻贮藏过程酚类物质与多酚氧化酶的区域化分布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研究冷冻贮藏中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的分布特征,以青海省地方梨优良品种‘软儿梨’果实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测定软儿梨果实后熟(室温)、冻藏(-18℃)和解冻(室温)3个时期的果皮、果肉中总多酚、绿原酸的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软儿梨果实后熟后,酚类物质果肉?果皮,多酚氧化酶则果皮?果肉;冷冻贮藏过程中,不同部位的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但绿原酸在果皮急剧下降、果肉中略有增加。解冻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个部位总酚、多酚氧化酶下降明显,而果皮中的绿原酸变化不大。研究表明:软儿梨果实后熟后,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分布呈现区域化,冷冻贮藏加剧了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积累,导致了软儿梨冷冻贮藏后果皮先于果肉发生了褐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