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10种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0种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黄矮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6%寡糖·链蛋白WP、25%宁南·嘧菌酯AS和0.5%菇类蛋白多糖AS的防效分别为64.26%、58.44%和53.18%。不同病毒抑制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6%寡糖·链蛋白WP、20%吗胍·乙酸铜WP、0.5%葡聚烯糖SP和25%宁南·嘧菌酯AS增产率分别为21.5%、20.9%、20%和19.5%。说明6%寡糖·链蛋白WP是一种有前途的小麦黄矮病抑制剂,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 病毒抑制剂 防效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镰刀菌 GD-2毒素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研究

微生物学杂志 2016 CSCD

摘要:评价了燕麦镰刀菌 GD-2毒素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潜力。毒素对野燕麦种子萌发抑制试验表明,当毒素浓度达到5 mg/ mL 时,对野燕麦种子的萌发抑制效果达77.54豫,在相同浓度下,对野燕麦种子胚根的抑制效果高于对胚芽的抑制效果。在温室条件下,毒素处理野燕麦植株后,各个不同处理野燕麦株高和地上部鲜重明显减少,然而,各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燕麦镰刀菌发酵滤液并获得粗提物,其中正丁醇浸提物(5 mg/ mL)在离体叶片实验中效果优于其他有机溶剂粗提物。此外,在毒素对10种植物的敏感性实验中,其中稗草和藜表现对燕麦镰刀菌毒素敏感。从燕麦镰刀菌中分离出3个除草活性化合物,且具有相同的紫外吸收峰。当前结果表明燕麦镰刀菌产生的毒素具有开发成为防除野燕麦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

关键词: 除草活性 植物毒素 燕麦镰刀菌 野燕麦 寄主范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芋果聚糖:果聚糖1-果糖基转移酶1-FF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聚糖作为一种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与植物碳素分配和抗逆性的密切相关。为明确果聚糖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菊芋为材料,克隆出果聚糖:果聚糖1-果糖基转移酶1-FFT基因,其CDS长2 025 bp,编码641个氨基酸,该蛋白的分子量(Mw)为73.906 k D,蛋白的等电点(p I)为10.01。进化树分析显示菊芋中1-FFT基因与维氏菊的1-FFT基因进化距离最近,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显示,1-FFT基因在菊芋的叶、根、花、茎和块茎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块茎中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解析果聚糖合成酶的分子调控机理及功能鉴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 菊芋 1-FFT基因 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镰刀菌GD-2毒素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研究(英文)

微生物学杂志 2016 CSCD

摘要:评价了燕麦镰刀菌GD-2毒素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潜力。毒素对野燕麦种子萌发抑制试验表明,当毒素浓度达到5 mg/mL时,对野燕麦种子的萌发抑制效果达77.54%,在相同浓度下,对野燕麦种子胚根的抑制效果高于对胚芽的抑制效果。在温室条件下,毒素处理野燕麦植株后,各个不同处理野燕麦株高和地上部鲜重明显减少,然而,各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燕麦镰刀菌发酵滤液并获得粗提物,其中正丁醇浸提物(5 mg/mL)在离体叶片实验中效果优于其他有机溶剂粗提物。此外,在毒素对10种植物的敏感性实验中,其中稗草和藜表现对燕麦镰刀菌毒素敏感。从燕麦镰刀菌中分离出3个除草活性化合物,且具有相同的紫外吸收峰。当前结果表明燕麦镰刀菌产生的毒素具有开发成为防除野燕麦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

关键词: 除草活性 植物毒素 燕麦镰刀菌 野燕麦 寄主范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年紫云英-双季稻下不同施肥水平对两类水稻土有机质及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不同水稻土多年冬种紫云英配施化肥的培肥效应。【方法】在湖南紫潮泥、江西黄泥田双季稻区设置了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冬闲(CK)、紫云英(MV)、紫云英+40%化肥(MV+40F)、紫云英+60%化肥(MV+60F)、紫云英+80%化肥(MV+80F)、紫云英+全量100%化肥(MV+100F)、单施全量100%化肥(100F)共7个处理的稻田土壤有机质(OM)、可溶性有机质(DOM)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结果】湖南紫潮泥土壤OM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DOM的荧光吸光强度明显高于江西黄泥田,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值则相反。土壤OM在两地均表现为MV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多数处理(黄泥田MV+100F处理除外);同100F相比,MV+100F处理降低了湖南紫潮泥、但增加了江西黄泥田的土壤有机质;而绿肥种植体系下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绿肥对两类土壤OM的贡献降低。种植绿肥配施80%—100%化肥,土壤DOC含量较100F高(黄泥田MV+100F除外),但单种绿肥(MV)以及绿肥配施40%—60%化肥对两地土壤DOC影响不尽一致。单种植绿肥能够降低两类土壤DOC/SOC,其中,在江西黄泥田上显著低于100F处理;两类土壤上种植翻压绿肥,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DOC/SOC随之增加(黄泥田MV+100F除外),表明配施化肥量越高其活化土壤碳库的作用越强。种植绿肥较100F能够有效降低土壤DON含量(黄泥田MV+100F处理除外),且在湖南紫潮泥上更为显著。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发现,绿肥及绿肥配施40%—60%化肥下,两类土壤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值较100F低,且E250/E365值随配施化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表明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DOM分子量增大,分子结构越稳定。荧光光谱分析发现,两类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均以类富里酸为主;与100F相比,单种绿肥(MV)以及绿肥配施化肥(黄泥田配施40%—60%化肥)能够增加土壤DOM的荧光强度,降低DOM的腐殖化指数(HIX)。【结论】种植紫云英能有效促进稻田土壤有机质积累,配施化肥降低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贡献。绿肥配施化肥能够提高土壤碳库活性,并且增加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量及腐殖化程度,进一步解释了配施化肥降低紫云英对土壤碳库贡献。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 化肥 土壤有机质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学特性

青海高原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兰天15号种植密度与适生性研究

作物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小麦在青海高原种植区域内的越冬率明显提高,但由于青海高原农业分布垂直变化明显,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对冬小麦品种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因此,于2009-2010年开展了冬小麦品种兰天15号不同生态区密度和生产适应性试验、适宜种植地区的最高海拔界定以及丰产栽培技术试验,旨在进一步明确冬小麦在青海高原内的适宜种植区域,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区域内高寒地区冬小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在不同生态区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密度试验平均产量达8 433.0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0.2%,生产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达9 048.0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25.8%;种植区域最高海拔可界定为2 557.0~2 740.0m;在不同生态区播种量为225.0~262.5kg/hm2较为适宜,产量在6 750.0kg/hm2以上的最优农艺措施搭配组合为尿素225.0~375.0kg/hm2、过磷酸钙1 500.0~2 700.0kg/hm2、播种量为225.0~300.0kg/hm2。

关键词: 青海高原 不同生态区 冬小麦 种植密度 适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天选43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选43是由8845-01-01-1-1和抗源材料贵农22杂交选育而成的普通小麦品种,对我国目前所有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良好抗性。为明确其抗条锈性遗传基础,本研究选用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和CYR33,对天选43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F1、F2和F3代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应用460对SSR引物对接种CYR32的天选43/铭贤169 F2代150个单株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定位。结果表明,天选43对CYR32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而对CYR33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筛选到10个与抗CYR32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wmc134、Xgwm413、Xbarc187、Xwmc406、Xcfd65、Xgwm18、Xbarc181、Xbarc137、Xwmc419和Xgwm230,两侧距离目的基因最近的标记为Xgwm18和Xgwm413,遗传距离分别为0.8 c M和3.4 c M,并初步将其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1BS上,暂命名为Yr Tx43。基因来源、抗病遗传分析、分子标记检测及染色体位点分析表明,Yr Tx43很可能是与Yr24、Yr26具有等位性的抗条锈基因。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抗病基因 遗传分析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态观认识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可持续农业概念提出30多年,世界各地区都有不同的认识.我国类似的概念被称作生态农业,历经几十年的实践,在理论、模式及配套技术上都有了认识总结,但迄今仍然缺乏明确界定的应用指导.欧盟提出的有机农业模式现在被广为接受,但其受益群体和承担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分析了生态失衡弊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安全农产品概念.支持该概念的农业生产模式追求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态圈环境作为农业产业平台,二是能从这个产业平台可持续地获取安全农产品.围绕该概念的核心价值,设计了生产可持续安全农产品的农业构建模式,同时提出了对不可逆、不可控、难修复的农艺措施在改良之前放弃使用的原则.最后通过与有机农业在承担责任、受益群体、农艺措施选用以及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等方面进行对比,反证可持续安全农业模式下生产的农产品在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上的先进性.

关键词: 单一种植农业 生态失衡 可持续安全农业 有机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树莓多糖中单糖组成的GC-MS分析

分析试验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GC-MS测定树莓多糖中单糖组成的分析方法。树莓多糖经三氟乙酸水解后,采用盐酸羟胺肟化和乙酸酐乙酰化衍生,利用GC-MS测定树莓多糖中的单糖组成。最终测得树莓多糖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2.0∶19.9∶1.0∶1.1∶7.1∶2.3,其中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的所占比例较高。

关键词: 树莓多糖 单糖组成 乙酰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籽粒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优化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套适合于小麦籽粒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技术体系,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自育春小麦品种青春38籽粒为材料,对比了2种在植物组织中常用的蛋白质提取方法,对双向电泳过程中胶条p H值、蛋白质上样量和分离胶浓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与用酚提取法相比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提取的蛋白质所得的双向电泳图谱质量较好,蛋白质经裂解后在17 cm、p H 5~8的IPG胶条、上样量380μg和分离胶浓度12%的条件下得到了清晰、蛋白质点丰富的双向电泳图谱。

关键词: 小麦 籽粒蛋白质 双向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