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青海4种抗旱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对水分和光照的响应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为研究4种青海乡土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水分和光辐射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并计算水分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青海4个抗旱树种获得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时的土壤湿度在16%~18%之间,光合有效辐射在1300~1600μmol/(m2·s)之间;比较红砂、洛基山刺柏、沙地柏和沙枣在同等土壤湿度情况下的水分利用效率,表明沙枣较其他3个高原树种更容易获得较大水分利用效率,即使在干旱土壤环境,沙枣对水分的利用情况也优于其他3个树种。表明,虽然青海4个抗旱树种均具有耐贫瘠、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但沙枣在高原极干旱地区适应环境能力更强,可通过速生树种与抗旱树种相结合的造林方式,缓解荒漠地区树种匮乏的压力,实现沙化土地的复绿工作。

关键词: 耐旱树种 瞬时光合有效辐射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水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湖东克土沙区风沙运动规律及防治对策

中国沙漠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起沙风况、输沙势和输沙量是反映风沙活动强度的3个重要指标。以青海湖东克土流沙区的风况资料为依据,结合实地风沙观测数据,分析了区域的风沙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3、4、5月(主要风沙活动期)起沙风出现的比率分别是0.40、0.47、0.53,起沙风速集中于6~16m·s-1,占统计时段的91%,高能起沙风速(达到16m·s-1及其以上的风速)集中在16:00—20:00。(2)研究区域总体上属于高能风况环境,3月和5月输沙势的风向变率都小于0.3,表明风向变幅大,风能不集中,对于沙区周围公路和草原的危害从不同的方向推进。(3)观测期间各方位输沙量总和为503.67kg,NE、ENE、E和ESE 4个方位的输沙量最大,占总输沙量的43.56%。

关键词: 风沙活动 起沙风 输沙势 输沙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脂质转运蛋白基因blt4.9的克隆及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脂质转运蛋白基因在青稞中的功能,以青稞品种昆仑12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得到青稞blt4.9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U170187),该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720 bp,开放阅读框长348 bp,编码115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11.2 kD,理论等电点9.04,不稳定系数为28.41,是一个稳定的蛋白质。blt4.9编码的蛋白绝大多数属于疏水区,没有较大的亲水区。序列比对显示,该基因与大麦blt4.9基因编码蛋白的同源性最高(98.3%)。Real-time PCR分析结果显示,blt4.9基因在20%~30%PEG-6000、4℃以及50μmol L~(-1)ABA处理后表达量显著增加,且在抗逆性强的青稞品种(旱地紫)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抗逆性弱的品种(大麻)中,推测该基因与青稞的抗逆性有关。该研究结果为利用青稞脂质转运蛋白基因改良青稞抗逆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青稞 blt4.9基因 克隆 非生物胁迫 基因表达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箭筈豌豆根瘤菌的筛选及其共生体耐盐性研究

草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箭筈豌豆是我国传统肥饲兼用的豆科绿肥作物,有关箭筈豌豆根瘤菌的研究尚属空白。为获得抗逆性强的根瘤菌菌株,在青海主产区采集样本,经分离、鉴定得到61株箭筈豌豆根瘤菌。采用水培回接法,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5株对宿主结瘤生长促进作用较强的根瘤菌(J1-3-2、J2-6-2、J3-12-1、J4-3-3和J5-5-3)。对该5株根瘤菌进行了离体耐盐性评价,发现菌株J5-5-3最大耐盐极限值在0.9%左右,其他4菌株最大耐盐极限值均在1.2%左右,并且5菌株的耐盐特征呈3个明显不同类型:J3-12-1和J2-6-2耐盐性最强,菌株J1-3-2和J4-3-3居中,菌株J5-5-3最差。进一步采用盆栽方法评价了其中3株(每类型1株)根瘤菌-箭筈豌豆共生体的耐盐性,结果表明,在0.15%NaCl胁迫下接种根瘤菌J5-5-3植株结瘤数最多,在0.30%NaCl胁迫下3种接种处理无显著差异;在0.15%和0.30%NaCl胁迫下,接种J3-12-1共生体株高显著大于对照(P<0.05);在0.15%和0.30%NaCl胁迫下根瘤菌J3-12-1和J5-5-3可显著提高植株干重(P<0.05);J5-5-3在0.15%和0.30%NaCl胁迫下可显著提高植株含氮量并显著提高0.15%NaCl胁迫下的植株吸氮量(P<0.05);J3-12-1显著提高了0.15%NaCl胁迫下的植株吸氮量(P<0.05)。综合来看,J3-12-1和J5-5-3可以作为在盐胁迫下提高箭筈豌豆生物量和含氮量的预选菌株。

关键词: 箭筈豌豆 根瘤菌 盐胁迫

高原春油菜田小菜蛾种群动态和抗药性的监测

应用昆虫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准确掌握典型春油菜种植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变化动态和抗药性现状。【方法】诱捕法调查了青海高原小菜蛾成虫发生动态、室内用浸渍法测定了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性倍数,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青海省小菜蛾一般一年发生3代,但2 500 m以上的地区第3代成虫数量较第1代、第2代明显下降。在我省高原春油菜区,每日20:00至次日晨4:00是小菜蛾成虫发生主要的时间段。小菜蛾在青海省不能越冬。湟中点小菜蛾对溴虫腈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丁醚脲产生中等抗性水平;对Bt、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产生高水平的抗性;对阿维菌素、啶虫隆、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极高水平抗性。互助点小菜蛾对溴虫腈、丁醚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啶虫隆产生中等抗性水平;对Bt、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产生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产生极高水平抗性。小菜蛾的抗性监测结果与田间药效结果基本一致,溴虫腈的抗性倍数最低,田间防治效果好于其他参试药剂。【结论】青海省小菜蛾年发生代数较少,且不能越冬。春油菜田小菜蛾已对大部分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关键词: 高原春油菜 小菜蛾 种群动态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生境下菊芋3种碳水化合物含量积累及动态变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以项目组培育的早熟品种青芋1号菊芋和中熟品种青芋2号菊芋2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川水地及低位山旱地两种自然生境下菊芋蔗糖、葡萄糖、果糖3种碳水化合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器管的含量与总量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川水地及低位山旱地种植的青芋1号及青芋2号菊芋植株内3种碳水化合物含量在6月下旬及8月下旬相对较高;青芋1号菊芋3种碳水化合物总量达到的高峰时间比青芋2号早;川水地3种碳水化合物总量达到的高峰时间比山旱地早;全生育期菊芋茎、根中3种碳水化合物的总量相对叶片较高;全生育期叶片中果糖积累均较为明显、含量较高,其次是葡萄糖;茎中及根中果糖含量较高,其次是蔗糖;而块茎中葡萄糖积累较明显,蔗糖含量较葡萄糖及果糖低,块茎成熟采收时,果糖含量较高。

关键词: 菊芋 碳水化合物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DM茎段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以双单倍体马铃薯DM的茎段为试验材料,对影响马铃薯遗传转化的条件进行了优化,主要从对通过抗生素浓度、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农杆菌浓度和共培养时间等几个因素进行了的分析,对影响马铃薯遗传转化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头孢霉素(cef)的浓度在600 mg/L时既不影响愈伤的正常生长还能有效的抑制农杆菌的生长。潮霉素(hyg)浓度在8 mg/L时对愈伤达到半致死状态,是因为较低的潮霉素浓度无法起到对抗性愈伤的筛选作用,所以合适的浓度应为愈伤达半致死状态浓度。得到更多抗性愈伤的最佳条件为:外植体预培养时间13天,侵染时间为8 min,农杆菌浓度以OD600=0.4左右,且共培养时间3天。上述的条件的优化大大的提高了马铃薯DM的遗传转化效率。

关键词: 马铃薯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抗生素 抗性愈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镰刀菌GD-2产除草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中除草活性物质,以野燕麦种子为靶标,采用活性追踪法,对燕麦镰刀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活性成分分离和活性测定。正丁醇萃取液旋转蒸发去溶剂后进行硅胶柱层析,以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液进行梯度洗脱,每50mL收集为一个馏分,共收集到50个馏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二氯甲烷和甲醇的体积比为20∶1的混合液,洗脱得到的馏分24~27对供试杂草野燕麦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其对野燕麦的除草抑制作用均为4级。合并馏分24~27,以二氯甲烷和甲醇的体积比为15∶1的混合液作为展开剂进行薄层层析(TLC),通过生物测定结果表明,Rf值在0.47~0.58的活性条带对野燕麦有较强的除草抑制活性,对野燕麦的除草抑制作用达到5级。HPLC分析发现,该活性条带主要含有3个组分,最大吸收峰在260nm,其保留时间分别为6.378、19.721和22.403min。

关键词: 燕麦镰刀菌 除草活性 分离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覆盖方式和施氮量对糜子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2013年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覆盖栽培方式为主因素,氮肥应用水平为副因素,调查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下糜子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覆盖和不施肥相比,覆盖和施氮均显著提高糜子开花至成熟阶段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同时显著降低胞间CO_2浓度(C_i),光合改善效果以"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和180 kg hm~(–2)氮肥施用量最为显著。覆盖和氮肥均显著提高糜子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量,降低糜子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而提高了糜子花后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覆盖显著提高糜子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穗长,其调控效应以"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较好;随施氮量的提高,糜子产量和千粒重先升后降,而穗粒数和穗长持续增加,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135~145 kg hm~(–2)。因此,建议黄土高原糜子最佳栽培措施为"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的二元覆盖集水保水系统结合135~145 kg hm~(–2)氮肥用量。

关键词: 糜子 覆盖 氮肥 光合特性 干物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光合特性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辣椒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低温弱光(16℃/4℃,100μmol·m~(-2)·s~(-1))和低温(16℃/4℃,300μmol·m~(-2)·s~(-1))对辣椒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低温弱光或低温处理时,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_m)、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都降低,但叶片胞间CO_2浓度(C_i)增大;随着低温弱光或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降低越明显,且低温弱光处理下降幅度更大。不同的处理下,叶片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低温弱光处理下MDA含量高于低温处理,叶片SOD和Pro含量都先升高后降低。综合分析表明,低温弱光处理对辣椒造成的伤害比低温处理更为严重。

关键词: 低温弱光 辣椒 光合特性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