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出芽短梗霉菌菌株PA-2的除草活性及对作物的安全性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青海省平安县发病杨树叶片上分离得到菌株PA-2,其发酵滤液对多种阔叶杂草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对该菌株的培养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后,确定其为短梗霉属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盆栽试验表明,其发酵滤液对供试阔叶杂草猪殃殃、藜、冬葵、酸模叶蓼及禾本科野燕麦的鲜重防效分别达到87.25%、78.46%、82.25%、62.11%、80.27%。作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其发酵滤液对小麦、蚕豆、青稞很安全,对油菜、豌豆有轻微影响。综上所述,菌株PA-2具有作为微生物除草剂的开发潜力。


不同生态区青稞昆仑13号产量成因分析及栽培措施优化方案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青稞新品种昆仑13号的产量影响因素,本试验以昆仑13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三类不同生态区的肥料和密度试验对其产量、田间群体密度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生态区肥料和密度试验表明生态环境对昆仑13号产量的影响较大,昆仑13号在3个生态区的平均产量变幅为3 148-6 510 kg/hm2,生态环境和播种量对昆仑13号田间群体密度产生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试验给出了昆仑13号在3个生态区达到目标产量需要施入尿素、磷酸二铵和播量的最优实施方案.这些栽培措施组合和不同生态区高产分析建议可以作为昆仑13号青稞新品种在青海省青稞主产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高产栽培措施优化方案。


特早熟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制种关键技术研究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已通过国家审定的特早熟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7号的制种产量,首先对不育系进行了遗传改良,而后利用改良的不育系进行不同生态区、亲本比例、密度及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特早熟甘蓝型杂交油菜适宜在2 500m左右的区域制种,适宜的亲本比例为2∶6,不育系合理密度为450 000株/hm2,恢复系合理密度为420 000株/hm2,化肥施用量尿素120.0~150.0kg/hm2、磷酸二铵270.0~300.0kg/hm2,利用这些技术制种产量可以提高30%以上,达到1 800kg/hm2。


西宁市道路绿地及乔木树种的降噪效应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西宁市3种道路绿地和12种道路绿化树种降噪效果的测定表明,西宁市道路绿化中采用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高低错落的绿地能使交通噪声降低9.0dB,比用乔木树种组成乔木绿地降噪量高44.37%;道路绿地的降噪量与绿地宽度以三次多项式拟合度最高;3种绿地即乔+灌+地被、乔+灌和乔木降噪量日变化呈凸峰线;西宁市道路绿地的平均日降噪量为7.37dB。12种绿化树种降噪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河北杨、小叶杨、毛白杨、欧洲白榆、新疆杨、旱柳、白榆、国槐、青杨、白蜡、油松、云杉,叶面粗糙且被毛的树种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车流量、树种、树冠疏透度、叶部特征、树高、枝下高和冠幅7个因子与树种的降噪量均具有相关性,其中,车流量、树种种类、疏透度和叶部特征为主要因子。


青稞蛋白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功能特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青稞蛋白的工艺及其功能特性,为青稞蛋白的制备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验设计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青稞蛋白的工艺条件,系统研究蛋白质浓度、pH、温度、离子强度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青稞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室温,pH 10.5,料液比1:22,超声功率550 W,时间20min。在此条件下青稞蛋白提取率为93.15%,纯度78.67%。在等电点附近青稞蛋白的溶解度、持水力、泡沫特性和乳化特性均最差;适当的热处理可以增强其溶解度和持水力;盐的添加,损害了青稞蛋白的泡沫特性和乳化特性,而添加蔗糖则增强了青稞蛋白的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超声波辅助提取的青稞蛋白功能特性良好,适合添加于火腿、糕点等食品中。


缓释氮肥对干旱山区全膜覆盖马铃薯氮素吸收、分配及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互助县蔡家堡乡进行马铃薯平衡施肥与养分循环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高原干旱山区马铃薯田产量、植株样品氮素吸收、分配和土壤淋溶液中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缓释氮肥与等养分的普通氮肥相比,增产率为10.6%、17.4%;随着马铃薯生育期的推进,马铃薯各器官中含氮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叶中氮含量下降幅度较大,在营养生长阶段,在生殖生长阶段80天的缓释氮肥较普通尿素及50天缓释氮肥更有利于茎中的氮素向马铃薯叶片和产量器官转移,50天缓释氮肥在膨大期氮素积累量比其他处理都高,其中比CK、OPT高出88%、68%,马铃薯对于氮素的需求与50天缓释氮肥释放规律几乎一致。其他器官下降趋势较平缓生育期内能够延缓氮素向硝态氮的转化的速率,保证较长时间地向植株提供氮素养分,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土壤和施入的氮肥形态有多种,但向下淋失的氮化合物总是以硝态氮为主,同时硝态氮淋溶的趋势随着深度的增加,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


灰翅麦茎蜂(膜翅目:茎蜂科)成虫发生期及其机率值模型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翅麦茎蜂Cephus fumipennis Eversmann是春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对其田间成虫数量消长动态做了系统观测,并利用机率值对日期的线性相关回归分析法模拟了观测数据。结果表明,成虫数量机率值对以儒略日期表示的观测期呈极显著相关;新建的7个机率值模型通过卡方检验,适合概率都高于0.99;成虫发生量对观测期呈正态分布。以这些模型为基础,估算并测报了成虫在3个观测点活动的高峰日、盛发期、显现期及其95%置信区间。在民和县观测点(海拔1 820 m),理论盛发期为5月23日至6月4日;在循化点(海拔1 800 m),理论盛发期为5月23日至6月2日;在湟中点(海拔2 760 m),理论盛发期为7月3日至20日。显现期长度是盛发期的2倍;盛发期和显现期在各点都关于高峰日两侧对称。本文提出的机率值模型及其分析法可为昆虫种群的发生期测报提供参考。


春油菜干物质积累与硒的吸收、累积及分配特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春油菜干物质积累与硒的吸收、累积及分配特性,采用田间小区实验,测定不同生育期春油菜不同器官的干物质量和硒含量。结果表明,春油菜干物质量在收获期急剧增长并达最大值,为48765.20 kg/hm2。不同器官干物质量和干物质比重变化不同,根、茎干物质量呈上升趋势,在收获期达最大值分别为3082.20 kg/hm2、15138.93 kg/hm2,但其比重呈下降趋势;叶干物质量及比重变化均呈下降趋势;籽粒和角果壳干物质量及比重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在收获期达最大值,分别为14922.60 kg/hm2、15621.47 kg/hm2。春油菜根、茎、叶、籽粒、角果壳硒含量均在角果期达到峰值,分别为0.16、0.26、0.60、0.21、0.34 mg/kg。春油菜硒累积量在收获期达最大值,为6.94 g/hm2,根、茎、叶、籽粒、角果壳硒累积量达最大值的时期分别为角果期、角果期、苗期、收获期、收获期,大小分别为0.24、1.45、0.32、1.66、3.84 g/hm2。收获期,春油菜不同器官硒含量及累积量大小为:角果壳>籽粒>茎>根。硒在不同生育期分配中心也不同,生长前期以营养器官为中心,生长后期以角果壳为中心。研究表明,春油菜干物质量、硒含量及累积量均在生长后期急剧上升。因此,在春油菜生长后期应注意硒素的合理施用。


1976—2007年青海省刚察县土地沙漠化驱动力分析
《中国沙漠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地沙漠化是青海湖沿岸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选取青海湖北岸的刚察气象站1958—2007年的气象数据和刚察县1976—2007年的社会经济资料,对近30年来刚察县土地沙漠化的驱动力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976—2007年,刚察县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增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以年平均风速和耕地面积变量的贡献率最大。刚察县沙漠化土地的扩张在不同时间段的影响因素不同。1976—1987年,沙漠化面积的扩张是气温逐渐回暖、降水回升的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的结果;1987—1995年,沙漠化土地增加了17.28km2,沙漠化土地的扩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的结果,以自然因素为主导,人为因素起加剧的效果;1995—2007年,在暖湿、风速降低的气候环境下,沙漠化土地的扩张是人为因素作用的的结果。沙漠化扩张过程是高寒脆弱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气候干湿波动、人类活动与沙漠化土地之间复杂的相互反馈作用下形成的。


西宁周边山地主要人工林群落土壤团粒分形特征与土壤养分及抗蚀性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人工林群落对土壤团粒结构、土壤养分及土壤抗蚀性能产生的影响,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主要人工林群落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分析了其与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及土壤抗蚀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与土壤密度、结构体破坏率呈正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全氮、碱解N、速效P、速效K、pH值等呈负相关。说明土壤分形维数可以作为人工林群落土壤评价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分形维数 团粒结构 土壤养分 人工林 西宁周边山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