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海紫叶芥菜型油菜叶片颜色的遗传
《种子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海紫叶芥和富源大油菜为材料,对青海紫叶芥叶片紫色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得出叶片紫色性状的遗传是显性且由一对基因独立控制的。


柴达木盆地白刺叶片δ~(13)C与叶片和土壤养分指标的关系
《西北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选择6个重要的唐古特白刺分布区域,通过测定不同白刺居群的叶片营养元素、土壤养分含量和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对比不同白刺居群间的叶片δ13 C特征差异,并分析白刺叶片δ13 C与地理位置信息及叶片营养和土壤养分含量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1)白刺居群间叶片δ13 C存在显著空间变异性,其叶片δ13 C变化范围在-25.47‰~-27.66‰之间,平均为-26.66‰。(2)纬度、经度和海拔是白刺叶片δ13 C重要影响因子,白刺叶片δ13 C与纬度、经度和海拔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正相关和正相关关系(n=10)。(3)白刺叶片δ13 C与叶片有机C含量、N、P、K含量总体均呈负相关关系,但仅叶片有机C含量达到极显著水平(n=30),其余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n=30)。(4)叶片δ13 C与表层土壤(0~15cm)有机质、全N、速效K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n=30),与全P、碱解N和有效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30),并与15~30cm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显著负相关(n=30),但叶片δ13 C与30~45cm土壤各化学指标相关性均不显著(n=30)。研究表明,环境因子纬度、经度、海拔,叶片有机C含量,以及立地土壤全N、全P、碱解N、有效P、速效K含量的变化均显著影响柴达木盆地唐古特白刺居群叶片δ13 C值。


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种间杂种遗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间杂交是一种拓宽栽培作物遗传基础和转移优良性状的重要手段,已经广泛地用于作物品质的改良。本研究通过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 L.)和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种间杂交,将芥菜型油菜的有利性状转移到白菜型油菜中,创造新型白菜型油菜,以改良白菜型油菜的农艺性状、提高抗逆性和拓宽其遗传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以芥菜型油菜作母本、白菜型油菜作父本的杂交组合较易获得杂交种子,杂种F1植株营养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但花粉完全不育;以白菜型油菜回交获得的BC1F1植株间表型差异明显,平均花粉可染率为34.8%,介于0~84%之间,群体自交不亲和;BC1F2和BC2F1群体变异广泛,出现自交亲和植株和黄子植株,平均花粉可染率分别为79.7%和79.1%。


黄瓜抗黑星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黑星病黄瓜材料HX1为试材,接种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2 h、8 h、20 h、32 h和72 h的叶片作为试验方(Tester),相应的未接种叶片作为对照方(Driver),利用SSH技术,构建了黑星病菌侵染初期的正向和反向cDNA-SSH文库。用巢式引物PCR检测插入片段,获得了200个阳性克隆,通过测序,除去重复序列,共得到105个Unique ESTs,其中50个为singleton,55个为contings。与非冗余蛋白数据库进行BLASTx比对,结果显示,17条ESTs未找到同源序列,88条非重复序列和已知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占全部ESTs序列的83.8%,其中86条ESTs与非冗余蛋白数据库已知功能的蛋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结合高密度点阵膜杂交差异筛选,阳性率为75.0%。经初步分析这些序列的功能,差异表达的ESTs功能涉及能量和基础代谢、信号转导、蛋白和核酸代谢、光合作用及逆境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等方面,为研究黄瓜抗黑星病基因提供了依据。
PEG预处理对青稞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旱性弱的青稞品种‘大麻青稞’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分数(5%~30%)聚乙二醇(PEG)预处理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PEG预处理质量分数的增加,‘大麻青稞’种子的发芽率和生根率,幼苗的根长、苗高和鲜重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种子的发芽率、生根率、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均在10%的PEG处理下值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14、1.05、1.24和1.33倍,且除生根率外,其他指标均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先增加后降低,而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则先降低后增加,并在15%PEG处理下最佳,分别为对照的1.38、1.84、0.65和0.71倍,且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2)当幼苗经30%PEG重度胁迫时,其叶片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胁迫前下降42.11%和38.98%,而经15%PEG预处理的两者含量比胁迫对照组提高了42.80%和1.01倍;经30%PEG重度胁迫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分别比胁迫前上升了28.24%和6.04%,而经15%PEG预处理的两者含量比胁迫对照组降低了28.64%和33.41%。表明低质量分数的PEG对青稞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生理特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分数的PEG处理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


油菜种间杂交后代叶色变异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有显著相关性,而且植物叶色的变化是叶绿素含量增减的外在表现。利用SPAD-501叶绿素仪对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BC1F4群体花期的叶片叶绿素SPAD值进行测定,研究杂种后代群体叶色的变异程度。结果表明,油菜叶片的SPAD值与测定部位有密切关系,中上部叶片的SPAD值接近全株的平均值。芥白杂种后代群体不同植株间表叶片叶绿素SPAD值在10.6~75.0之间变动、差异显著,呈正态分布。对群体进行筛选,获得黄叶突变体,为叶绿素突变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研究提供材料。


柴达木盆地枸杞种植园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四大枸杞种植区德令哈、都兰、格尔木和乌兰土壤养分采样调查及样品测试,分析不同区域枸杞园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乌兰有机质含量最高,调查点中50%的样点分布在20~30 g/kg范围内;德令哈碱解氮平均含量处于全地区前列,30.9%的样点分布在碱解氮大于200 mg/kg范围;四大枸杞种植区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德令哈、乌兰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分别有50.6%和75.0%样点分布在大于200 mg/kg范围。都兰土壤盐分含量最低,94.4%的样点盐分含量低于5g/kg;柴达木盆地采集的184个土样的pH值变幅为7.6~9.6,平均pH值为8.4,不同地区间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枸杞种植区中乌兰和德令哈土壤肥力水平最佳,其次为格尔木,都兰县土壤肥力水平最差,枸杞生产时应根据不同土壤肥力特点有针对性施肥。


青海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生物多样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青海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种类进行了调查,以明确田间杂草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青海省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有67种,隶属于25科,其中优势杂草有密花香薷(Elsholtziadensa Benth)、猪殃殃(Galium maborasense Masamune)、野燕麦(Avenafatua Linn.)、藜(Chenopodium album L.)、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inn.)、大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tosum(Willd.)Kitam.)6种,是构成青海各地区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群落的主要优势种,区域性优势杂草有5种,常见杂草有17种,一般杂草有39种。湟中地区主要形成猪殃殃+密花香薷+藜+野燕麦+大刺儿菜+芦苇+尼泊尔蓼为主的杂草群落;民和地区为狗尾草+藜+扁蓄+野燕麦+田旋花+荞麦蔓+大刺儿菜,平安地区为野燕麦+猪殃殃+苣荬菜+大刺儿菜+赖草+荞麦蔓+密花香薷+扁蓄+泽漆,化隆地区为薄蒴草+猪殃殃+野燕麦+荞麦蔓+苣荬菜+密花香薷,大通地区为野燕麦+猪殃殃+藜+大刺儿菜+问荆+密花香薷,刚察地区为密花香薷+西伯利亚蓼+薄蒴草+藜+微孔草+旱雀麦+苣荬菜+野胡萝卜。湟中和大通地区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较其它地区高,而优势度较低。从群落相似性来看,湟中和大通群落结构最为相似。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控草措施的不同,可能是导致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及群落组成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杂草群落 生物多样性 优势度 群落相似性


24个菊芋品种(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3 CSCD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来源于国内外不同区域的24个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inn.)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并结合块茎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法探讨了它们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用16条ISSR引物从24个品种(系)的基因组DNA共扩增出242条带,包含228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94.2%,其中7条引物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100.0%。各品种(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19~1.01,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4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68处可将24个品种(系)划分为5类,第Ⅰ类仅包含‘青芋1号’(‘Qingyu No.1’),第Ⅱ类仅包含W12,第Ⅲ类包含W30、W42、‘青芋2号’(‘Qingyu No.2’)、W09、W18、W26和W51,第Ⅳ类包含W06和W84,第Ⅴ类包含‘青芋3号’(‘Qingyu No.3’)、W23、W36、W43、W54、W75、W50、W62、W64、W79、S150、S138和W66;多数块茎特征相似的品种(系)被聚在一起,但也有部分块茎特征不同的品种(系)被聚在同一类中;部分品种(系)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形态分类结果及地理分布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菊芋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存在着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基于ISSR标记分析能较准确地揭示出菊芋品种(系)间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菊芋 I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多态性条带 聚类分析 块茎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