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海省20个主要马铃薯审定品种的SSR标记遗传分析
《种子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标记技术对20份青海省审定的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提取20份马铃薯品种的DNA,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出136个清晰可读条带,平均每对引物5.7个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条带130个,平均多态性比率达95.59%。多态信息量变化范围为0.225 6~0.948 4,平均为0.768 3。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100~300 bp之间。聚类分析结果在相似系数为0.61处可将20份马铃薯品种划分为5类,从分子水平上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基础较狭窄。聚类分析结果与供试材料来源有较好的一致性。


青海大黄油菜粒色性状AFLP标记的筛选和SCAR标记转化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黄油菜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个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种皮颜色鲜黄。已知大黄油菜的黄籽性状受到1对隐性基因(Brsc1)控制,且该基因被定位于白菜型油菜的第9连锁群上。为获得更多与种皮色泽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共显性标记,本研究利用大黄油菜和褐籽白菜型油菜09A-126为亲本构建BC1分离群体和F2群体,利用AFLP与BSA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筛选256对引物结合,共获得5个与种皮色泽连锁的AFLP标记。5个特异AFLP片段分别被回收、克隆、测序,并与白菜型油菜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均与A09染色体表现同源。将5个AFLP标记成功转化成5个SCAR标记,用F2群体对SCAR标记进行检测,筛选到1个共显性标记。


菊芋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3个品种的分子鉴别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单因子优化试验和L16(45)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菊芋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μl最佳反应体系:10×PCR扩增缓冲液,2.5 mmol/L Mg2+,0.20 mmol/L dNTPs,0.30μmol/L正反引物,0.2 U Taq DNA聚合酶和50 ng模板DNA。利用该优化体系,从100个SSR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个清晰且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对3个品种的菊芋DNA序列进行扩增,得到58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9个,多态率为67.2%;建立3个菊芋品种分子识别卡,用2对引物组合的6个多态性位点即可将其分开。本研究为后续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菊芋进行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菊芋不同部位DNA提取的比较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菊芋的茎段、叶片和块茎为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分别提取菊芋3个部位的基因组DNA,用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质量,分别测定3个部位的DNA在A260和A280下的吸光值,根据A260/A280的值检测DNA的浓度和纯度,并以3个部位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ISSR扩增。结果表明:采用菊芋叶片提取DNA的产率最高,茎段次之,块茎最低。三个部位提取的DNA纯度均相近,提取叶片获得的DNA浓度最大,为163.2 ng·μL-1;其次是茎段,为137.4 ng·μL-1;块茎获得的DNA浓度最低,为95.5 ng·μL-1。菊芋不同部位提取的DNA模板对ISSR扩增没有明显影响,DNA浓度都能达到扩增的要求。菊芋3个部位提取的DNA质量均较好,可以进行后续的酶切和PCR扩增等实验。


酶解蚕豆蛋白制备多肽的工艺优化及多肽酒的发酵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蚕豆蛋白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酶解、酒精发酵制备蚕豆多肽酒,对其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蚕豆蛋白酶解的优化工艺为:蚕豆蛋白质量浓度32g/L,水解温度43.2℃,酶用量9 821.12U/g,pH9.5,在此条件下酶解2h,蚕豆蛋白的水解度达到19.64%;2)以蚕豆酶解液为原料制备多肽酒的发酵工艺为:加糖量200g/L,酵母接种量0.22%,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6d,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蚕豆多肽酒的酒精体积分数为9.6%;发酵结束后添加柠檬酸1.5g/L,白砂糖70g/L,环糊精6g/L时,产品风味较好,显著降低了产品的苦味。


农杆菌介导法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马铃薯品种高原4号为材料,建立了一套稳定高效的农杆菌EHA105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这个体系包括:IM(MS+20 g/L蔗糖)培养基为浸染培养基,以MGC(MS+16 g/L蔗糖+5.0 mg/L NAA+0.1 mg/L BA+400.0 mg/L头孢霉素+10.0 mg/L潮霉素+8 g/L琼脂)培养基为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以MGS培养基(MS+16 g/L蔗糖+2.20 mg/L玉米素+0.02 mg/L NAA+0.15 mg/L GA3+400.00 mg/L头孢霉素+10.00 mg/L潮霉素+8 g/L琼脂)为芽分化诱导培养基,以RM培养基(MS+20 g/L蔗糖+400 mg/L头孢霉素+10 mg/L潮霉素+8g/L琼脂)为生根培养基。优化后的转化体系转化效率稳定,两个不同载体(PLRV-1和PLRV-2)抗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别达到59.3%和64.4%,抗性芽的分化率分别达到56.9%和62.5%。


马铃薯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后DNA甲基化的遗传变异
《分子植物育种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青薯9号、大西洋、小白花和E1074种基因型的马铃薯茎尖进行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并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分析4种材料超低温保存前后DNA甲基化的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经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四个品种的成活率分别为86.93%、78.03%、71.57%和65.82%.成活率和再生率因基因型而异,且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显著.用MSAP技术分析超低温保存前后植株甲基化的结果显示:用16对引物组合对4个品种进行扩增,平均扩增出493条带;与对照相比,4个品种基因组的CCGG序列中有8.4%~14.3%DNA发生甲基化变化.经超低温保存后,去甲基化和甲基化都有发生,并以去甲基化变化为主要趋势.本文运用MSAP技术对马铃薯超低温保存前后植株进行胞嘧啶甲基化分析表明,使用MSAP检测超低温保存后再生植株DNA甲基化遗传变异非常有效.
关键词: 马铃薯 玻璃化法 超低温保存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遗传变异


微量元素硼、锌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微量元素硼、锌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量元素硼、锌可以明显提高马铃薯株高、单株结薯数、大中薯、单株产量、产量、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各生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单株小薯数.推荐施肥+锌处理下,株高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推荐施肥+硼+锌处理下,单株结薯数、大中薯、小薯、单株产量、产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推荐施肥+硼+锌处理下,马铃薯产量达到最大值,为44 188.75 kg/hm2;淀粉和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12%和3.14 mg/g.同一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大小为:空白对照<推荐施肥<推荐施肥+锌<推荐施肥+硼<推荐施肥+硼+锌.


青稞β-葡聚糖含量的基因型差异及优质种质的筛选
《麦类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青稞品质育种提供参考,采用国际通用的混合键β-葡聚糖分析方法测定了195份青稞种质的(1→3),(1→4)-β-葡聚糖含量,结果显示,测定材料的平均β-葡聚糖含量为5.10%,变化范围为3.03%~7.16%;有21份材料的含量高于6%,15份材料低于4%,可分别用于食用、饲用和酿造用品种的育种。青海省18个育成品种(系)的β-葡聚糖含量变化范围为3.68%~6.48%,昆仑2号和昆仑10号β-葡聚糖含量分别高达6.23%和6.49%,05-鉴12和09-鉴16的β-葡聚糖含量最低,分别为3.77%和3.68%。不同棱形、粒色和粒重的种质之间β-葡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青稞 (1→3),(1→4)-β-葡聚糖 优质种质


小偃9366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分子作图
《植物保护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小偃9366抗条锈病遗传特点,对小偃9366与铭贤169及其杂交F1、F2、F3和BC1F1代进行温室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选取400余对SSR引物对接种CYR31的群体进行分子标记,并利用目标基因的侧翼引物分析99个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小偃9366对CYR25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独立控制,对CYR27的抗病性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其中2对基因表现累加作用,对CYR30和CYR31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对Su11-4的抗性由2对隐性基因独立控制。位于2AL上的6个标记Xwmc794、Xwmc455、Xwmc261、Xgwm47、Xgwm294和Xcfd168与抗CYR31基因(暂命名Yrxy9366)连锁,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8、6.5、3.2、4.4、16.0和32.8 cM,将Yrxy9366定位在2AL上。利用Xwmc261、Xgwm47两个引物分析99个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仅5%检测到同源片段。研究表明Yrxy9366是一个新的抗病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