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杂种后代自交亲和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自交亲和的白菜型油菜材料,利用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将芥菜型油菜的自交亲和性状导入白菜型油菜,并揭示杂种后代自交亲和性状的渗入过程和状态。芥白杂种后代BC1F1群体的自交亲和指数介于0.05~0.88,群体自交不亲和,而BC1F2和BC2F1群体自交亲和指数最高达到14.33,自交亲和的植株分别占35.5%和22.2%。对BC1F2和BC2F1植株自交亲和性状分离进行统计和测验分析,表明白菜型油菜的自交亲和性状可能是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BC1F3和BC2F2群体中自交亲和植株显著增多,分别占75.3%和87.5%。对BC1F2代和BC1F3代植株花粉管萌发观察和自交亲和指数比较均表明,芥白杂种后代植株获得的自交亲和性状是可遗传的。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种间杂交 自交亲和 花粉管萌发


青海省药用植物龙葵栽培前后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常规抗性生理指标测定方法对青海省药用植物龙葵栽培前后抗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野生龙葵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高于栽培的,其中野生和栽培龙葵中SOD和POD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CAT活性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②野生龙葵中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栽培的;③野生龙葵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栽培的,而前者果实中的蛋白质含量则极显著低于栽培中的。研究表明,栽培前后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是青藏高原低温、低气压、强辐射等多种逆境生态因子长期作用的结果,是植物对生态环境的一种生理性适应。


不同基质配方对番茄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CSCD
摘要:为了解决(研究)在非耕地区域种植蔬菜的问题,以菇渣、麦秆、菊芋杆、油菜杆、河沙、牛粪、羊粪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基质配方对设施内种植番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理A(纯牛粪)、C(菇渣:麦秆:河沙=4:4:2)和L(牛粪:羊粪:河沙=4:4:2)3种基质配方的番茄品质和产量都较高,其产量都达到78.03t/hm2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各基质配方的番茄产量.A(纯牛粪)、C(菇渣:麦秆:河沙=4:4:2)和L(牛粪:羊粪:河沙=4:4:2)3种配方的基质透气性、营养成分等方面最适合番茄根系对营养的吸收和植株的生长,且能得到高产.因此,利用本地农业废弃物菇渣、麦秆、河沙、牛粪、羊粪等材料配置不同基质配方可完全满足设施番茄的生长,A、C和L3种基质配方可作为青海省非耕地设施番茄栽培基质推广应用.


植物抗寒相关功能与调控基因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温是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高海拔的冷凉地区。近年来随着抗寒基因工程的发展,有关植物抗寒性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本研究从抗寒相关的功能基因和调控基因两方面入手,归纳了就近几年国内外关于植物的抗寒相关功能基因(冷诱导基因、脂肪酸去饱和代谢关键酶基因和抗氧化酶基因等)和调控基因(AP2/EREBP、NAC、MYB、WRKY和bZIP转录因子)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利用植物抗寒相关基因提供参考,为植物抗寒机理的研究和植物抗寒育种提供依据,期望随着研究的深入能够培育出多抗寒性植物新品种。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提高杂草生防菌对野燕麦的防效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对野燕麦有强致病力的候选优势菌株燕麦镰孢GD-2和多孢木霉HZ-31作为亲本,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菌株改良,通过野燕麦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及温室抑草活性作用筛选出性状优异的融合子。结果表明,获得的3个性状各异的融合子进行离体生测后,融合子R2对野燕麦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燕麦镰孢GD-2,而与多孢木霉HZ-31的效果相当,盆栽致病力测定时融合子R1对野燕麦的鲜质量防效值高于双亲菌株,达68.03%。选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生防菌株作为亲本进行融合,筛选获得防效优于亲本的微生物融合菌株R1。
关键词: 燕麦镰孢GD-2 多孢木霉HZ-31 原生质体融合 野燕麦


水稻抗白叶枯病T-DNA插入突变体侧翼序列的分离和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walking方法对水稻抗白叶枯病突变体G48的侧翼序列进行分析。通过特异性嵌套引物扩增和序列比对分析获得了该突变体T-DNA左、右边界侧翼序列,确定T-DNA插入水稻日本晴第三染色体clone OSJNBa0076E06(AC132215.1)位点上,左、右边界插入位点分别位于该克隆的第93 750、93 824碱基处。PCR-walking方法为T-DNA的侧翼序列分析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
关键词: T-DNA插入突变体 水稻 PCR-walking 侧翼序列
鉴定与芥菜型油菜紫叶基因Bjpl1紧密连锁的AFLP及SCAR标记(英文)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色性状,作为一个形态学标记,在作物的遗传改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芥菜型油菜品系1280中发现了一个叶色自发突变体,将其命名为1280-1。1280-1新叶通常呈绿色,叶缘和叶脉紫色。随着叶片生长,整个叶片均呈现紫色。1280-1目前已自交7代,叶片紫色性状已稳定。为进一步研究1280-1的遗传特性,将1280-1与2个芥菜型油菜绿叶亲本(芥菜型多室油菜和富源油菜)进行杂交,F1自交后获得F2群体,同时F1与芥菜型油菜绿叶亲本进行回交得到BC1分离群体。F2分离群体统计表明,1280-1的紫叶性状受到1对显性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Bjpl1;利用AFLP结合BSA的方法,设计512对引物组合,在1280-1与芥菜型多室油菜构建的BC1分离群体筛选与Bjpl1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共获得10对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PL02、PL07和PL10与Bjpl1基因共分离;PL07被转化成一个SCAR标记。目标基因两侧最近的标记分别为PL01(PL04)和PL08,它们与目标基因间的遗传图距分别为0.7和1.3cM。
关键词: AFLP SCAR 芥菜型油菜 Bjpl1基因 叶色突变体


马铃薯离体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试管苗为材料,利用玻璃化法保存其离体茎尖,研究影响马铃薯超低温保存的主要因素和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优化马铃薯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体系。结果表明:2.1~3.0 mm(含有2个叶原基)的马铃薯茎尖预培养4 h,装载液(MS+2 mol/L甘油+0.4 mol/L蔗糖)装载40 min,0℃下PVS2脱水处理35 min,加少量新鲜的PVS2后迅速注入液氮保存至少24 h;室温下浸入含有1.2 mol/L蔗糖的MS恢复培养液中90 s进行解冻,并洗涤25 min,最后转至恢复培养基(MS+30 g/L蔗糖+0.05 g/L EDTA+0.50 mg/L IAA+0.04 mg/L KT+0.10 mg/L GA3)上,暗培养10 d后,转入弱光条件下培养,20 d后转入正常光照下培养,存活率和再生率最高,分别为86.93%和77.05%。通过形态学和SSR标记检测,再生植株生长和分化正常,SSR谱带未发生改变。且液氮冻存时间不同,超低温保存后的成活率和再生率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茎尖玻璃法超低温保存对马铃薯的种质资源保存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