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林副特产 》 2016
摘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对当地水稻生产的影响,试验于2015年对牡丹江市稻田杂草发生情况及其对稻谷产量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牡丹江稻区常见稻田杂草有7种,分别为稗草、牛毛毡、萤蔺、野慈姑、谷精草、扁秆藨草以及鸭舌草,其优势杂草种群为稗草,野慈姑和扁秆藨草。进一步分析表明,稻田杂草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生长,防草处理的茎蘖数和株高均高于未防草处理。稻田杂草发生导致水稻的穗长和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降低是引起水稻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哲学角度探究植物的思想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黑龙江科学 》 2016
摘要:通过相关事理的逻辑论证,认识到生物是有记忆的,记忆必然转化为思想。思想是生物生命活动承前启后的一种自然力,植物不能例外。从悬崖大石的小缝中长出参天大树,从三峡冬季淹水区植物的变态生存来看,从植物人工免疫的实践看,从英国牛津大学卡切尔尼克等的豌豆实验看,植物具有应对多方面不利于生存因素的能力,并产生针对性的"防线",有如人类的应急能力与其思想水平成正相关一样,植物的思想水平还蛮高。植物体内基因间互联网式的生理功能关系应该起到了人脑和神经系统的作用。因此,高等植物可能比人类更聪明。
关键词: 逻辑论证 植物的思想 生物的自然力 应急能力 针对性防线 基因互联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施β-1,3-葡聚寡糖对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β-1,3-葡聚寡糖对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浓度β-1,3-葡聚寡糖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根系伤流量、丙二醛含量及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孕穗期和抽穗期施用适宜浓度的β-1,3-葡聚寡糖可以有效提高水稻叶片SPAD值和根系伤流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并具有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的作用。其中,SPAD值和根系伤流量的变化说明β-1,3-葡聚寡糖具有提高水稻叶绿素含量和增强根系活力的作用;而丙二醛含量的降低则间接表明β-1,3-葡聚寡糖在提高水稻抗病能力等方面可能也具有一定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β-1,3-葡聚寡糖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对促进生物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β-1,3-葡聚寡糖 水稻 生理特性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胞酶对寒地玉米秸秆腐熟效果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更好地进行寒地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以玉米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温度和细胞酶用量作为变量,以秸秆腐熟效率为腐蚀指标研究不同温度对寒地秸秆腐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秸秆的腐熟效率增加,细胞酶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在减少。在接种细胞酶20d后,10、15℃时,10cm秸秆和5cm秸秆的腐熟效果较好,与清水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20℃时各处理腐熟效果差异不显著。从试验结果还可看出,在同一温度下,10和5cm秸秆腐熟剂的用量对秸秆腐熟效率影响不大;在接种细胞酶60d后,各处理的秸秆基本腐熟完全,已经完全变软和变为褐色,不影响下茬作物耕作。由此得出:腐熟温度为10~20℃,细胞酶适宜用量为2~4L·hm-2,腐熟天数为60d最佳。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在腐解60d后,对土壤中的有机质有所增加,达0.08%以上,氮磷钾等营养基本不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地区大棚栽培草莓不同防寒覆盖方式比较
《贵州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冷棚生产草莓安全越冬提供参考依据,以爱萨为供试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黑龙江地区冷棚生产草莓水稻秸秆覆盖与塑料薄膜覆盖等不同覆盖方式的防寒越冬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加覆盖物(CK)相比,覆盖15cm水稻秸秆+塑料薄膜的处理地温变化幅度较小,且一直保持较高地温,最低地温为-7.3℃,高于致使草莓根系发生冻害的低温下线(-8℃);在整个记录(土壤含水量测定试验)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CK,且到记录结束时(撤防寒物前)仍然保持在35%;植株及叶片保存率分别为98.54%和91.67%,均显著高于CK的13.96%和12.5%;单株产量和折合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186.06g和2 2327.5kg/hm~2,均显著高于CK的122.29g和14 674.5kg/hm~2;草莓植株的返青期、现蕾期、始花期、盛花期和采收期较CK分别提前9d、7d、7d、6d和7d。该防寒覆盖方式可应用于黑龙江地区冷棚草莓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钼分离浮选新型抑制剂CMSD的作用机理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CMSD是以硫化钠和硫氢化钠为主要原料制备的一种新型铜钼分离浮选抑制剂.以黄铜矿和辉钼矿单矿物为对象,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和量子力学计算方法研究了CMSD的抑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CMSD在黄铜矿(112)面和(101)面发生化学吸附,在辉钼矿(001)面不发生化学吸附;CMSD在黄铜矿(112)面和(101)面上的吸附是通过CMSD中的HS-同时与这2个晶面上的Cu、Fe原子作用完成的;CMSD对黄铜矿的抑制是利用HS-吸附在黄铜矿的表面,降低黄铜矿的表面能,影响混合烃油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从而降低黄铜矿的浮游性而实现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蘖期水氮耦合对水稻常规种垦粳5号产量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分蘖期水、氮耦合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找出水稻高产的最适宜水、肥施用量,为实现水稻节水节肥的栽培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分蘖期5个不同的施氮水平和5个不同水分含量水平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垦粳5号杂交稻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水层3cm,施氮量51.75kg/hm~2的处理下,垦粳5产量达到最高(7 640.5kg/hm~2)。【结论】土壤水分含量与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氮肥不足的条件下增施适量的氮肥有助于水稻产量提高;施氮量过多,则造成水分胁迫,不利于增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土区连作大豆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作导致大豆根圈微环境中物质代谢过程发生变化,其中土壤氮素转化相关的一些功能菌群落组成常用来表征土壤氮素转化能力对连作制度的响应。氨氧化是氮素转化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限速步骤,通常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被认为是氨氧化过程的引擎。本文利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的大豆长期连作试验田为研究平台,采用q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分析连作大豆根际氨氧化古菌的群落丰度和结构组成。结果表明:连作2年和连作17年处理的氨氧化古菌丰度较其它处理低;连作大豆根际氨氧化古菌种类来自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奇古菌门两大类(Thaumarchaeota),仍有42%为未分类的古菌种类。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轮作和连作2年大豆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土壤总氮含量、总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连作4年以上处理的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与pH和碳氮比呈正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近缘祖先种,具有高蛋白、繁殖系数大、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性,是进行大豆品种改良、拓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资源。黑龙江省地处我国高寒地区,野生大豆资源丰富多样,在新种质创制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自1979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首次对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进行全面搜集考察至今已有整整37a。在这期间,黑龙江省科技工作者对本省寒地野生大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搜集的历史和分布现状及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加强寒地野生大豆资源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以有效利用,并提出合理建议以加强有效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